缩略图

心理护理干预在慢性病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探讨

作者

关尉如

徐州市中医院 221000

摘要: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NCDs)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健康威胁,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癌症等,慢性病不仅影响患者的生理功能还对其心理状态造成深远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阻碍康复进程,因此心理护理干预在慢性病患者康复过程中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在促进慢性病患者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加速康复速度等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心理护理;慢性病患者;康复过程

引言:慢性病患者常伴随长期的身体不适、治疗负担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些因素易导致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产生,进而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康复信心和生活质量,心理护理干预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护理模式旨在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技术,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应对能力,从而促进其全面康复,本文将从实施策略、作用机制两个方面,系统阐述心理护理干预在慢性病患者康复过程中的应用价值【1】。

一、实施策略

(一)个性化评估

个性化评估是心理护理干预的基石,它要求护理团队首先采用多维度的评估工具和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这一过程不仅涉及患者当前的心理状态评估,如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等标准化工具来量化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的严重程度,还深入探究患者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网络状况及个体化的需求,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心理测试、观察记录以及患者自我报告等多种方式,护理团队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识别其潜在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为后续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计划提供科学、精准的依据。

(二)认知重构

认知重构是心理护理干预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它基于认知行为理论旨在帮助患者识别和改变那些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的负性自动思维,护理团队将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和方法,通过引导患者识别并挑战这些不合理的、消极的思维模式,逐步建立起积极、现实、适应性的认知模式,这一过程可能包括角色扮演、思维记录、认知挑战练习等活动,以促使患者意识到自身思维中的偏差,学会用更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问题,从而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症状增强心理韧性。

(三)情绪管理

情绪管理是心理护理干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侧重于教授患者有效的情绪调节技巧,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护理团队将针对不同患者的情绪特点和需求,量身定制情绪管理方案,包括深呼吸练习、正念冥想、渐进性肌肉放松训练等,这些技巧有助于患者学会在情绪高涨或低落时保持冷静和理智,通过自我调节来稳定情绪状态,同时护理团队还会鼓励患者将所学技巧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来巩固和提升情绪管理能力。

(四)家庭干预

家庭作为患者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支持系统其角色不可忽视,因此心理护理干预还需要关注家庭成员的参与和支持,护理团队将对家庭成员进行系统的教育和指导,帮助他们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常见心理问题及其影响因素,提高他们对患者心理需求的敏感性和支持度,同时护理团队还将教授家庭成员有效的沟通技巧和应对策略,以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共同为患者营造一个温馨、支持的家庭环境,通过家庭干预可以强化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患者的康复信心和动力加速康复进程【2】。

二、作用机制

(一)减轻心理负担

心理护理干预通过情绪管理和认知重构的双重作用,直接而有效地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等,帮助患者在面对疾病带来的压力时能够迅速调整情绪状态,减少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的侵袭,同时认知重构则通过引导患者识别和改变负性自动思维,培养积极、现实的认知模式,从根本上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这种双管齐下的方式显著提升了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在面对疾病时更加从容不迫,为康复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二)增强治疗依从性

积极的心理状态在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当患者对治疗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时他们更有可能全面理解并接受治疗方案,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这种高度的依从性不仅确保了治疗计划的顺利实施,还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使患者在康复过程中能够更快地看到改善和进步,此外积极的心理状态还有助于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自觉遵循医嘱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进一步巩固治疗效果。

(三)提升自我护理能力

心理护理干预中的应激应对技能培训是提升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关键所在,这些技能不仅涵盖了疾病相关症状的识别与应对,还涉及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多个方面,通过学习这些技能患者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疾病带来的各种挑战,主动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这种自我护理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减少疾病复发的风险,还能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使其在面对未来可能的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

(四)改善生活质量

心理护理干预的深远影响不仅体现在疾病症状的改善上,更在于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通过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关系,心理护理干预为患者创造了一个更加和谐、支持的康复环境,在这种环境中患者能够感受到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的关爱与支持,增强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同时心理护理干预还注重培养患者的兴趣爱好和社交技能,帮助他们重新找回生活的乐趣和意义,从而提升整体的生活质量【3】。

(五)加速康复进程

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积极的行为改变是加速康复进程的重要驱动力,当患者在心理护理干预下呈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时他们的身体也会随之发生积极的变化,这种身心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患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有助于加速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过程,此外积极的行为改变如规律作息、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也直接促进了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因此心理护理干预在加速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成本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在慢性病患者康复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个性化评估、认知重构、情绪管理及家庭干预等综合策略,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升治疗依从性,增强自我护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并加速康复进程,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和推广,促进患者身心健康的全面恢复。

参考文献:

[1] 谢成秀.支持性心理治疗及行为干预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J].大众健康:理论版, 2012(10):2.

[2] 占建华,章金辉,李水法,等.心理疏导疗法在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应对行为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42(7):4.DOI:CNKI:SUN:ZHHL.0.2007-07-006.

[3] 张小银.护理干预对慢性病住院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3, 11(7):2.DOI:10.3969/j.issn.1674-6805.2013.07.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