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砚文化传承与博物馆数字化展示利用的创新实践

作者

陆梅

攀枝花市仁和区博物馆(苴却砚博物馆)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 617061

砚台不仅是文房用具,更是一种凝聚了文人气息与工匠精神的文化载体。它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书写工具的依赖,也折射出一代代文人墨客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态度。从古代宫廷到文人书斋,砚不仅体现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材质美感,更成为审美与思想交融的象征。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数字化书写工具的普及,砚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视野。其深厚的文化意蕴被快速更替的信息时代所遮蔽,年轻一代对砚的认知日益模糊。面对传统技艺濒危、受众断层严重的现实,如何在新的媒介环境中激活砚文化的内生活力,成为亟待回应的课题。博物馆作为文化展示与教育的重要空间,正处于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借助技术赋能,或可为砚文化的传播与再生提供新的路径与可能。

一、砚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价值

(一)砚文化的发展沿革与艺术特征

砚的使用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早期以研磨矿物颜料为主,至汉代已有较为成熟的砚形与质地[1]。唐宋时期是砚文化的鼎盛阶段,名砚纷出,工艺精湛,文人参与设计与品鉴,砚台逐渐由实用品演变为文化象征。至明清,砚雕艺术高度发展,技法繁多,题材广泛,形成了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体的艺术品。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等名品砚因材质独特、雕工讲究,构成了区域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审美风格与地域传统高度契合。

(二)砚文化的历史承载与人文价值

砚不仅是研墨工具,更是文人精神的具象表达。在书写过程中,砚与笔、墨、纸相辅相成,见证了思想的形成与传播。历代文人常在砚上题铭刻字,表达志趣情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样式。砚铭、砚盒、砚铭文书等附属文化物件,也反映出不同时代的思想特征与社会环境。砚台在日常生活与学术活动中的使用,使其成为文化交往与身份象征的重要载体,兼具工具性、象征性与艺术性。

(三)砚文化传承面临的现实困境

进入现代社会后,砚的实用功能逐渐被钢笔、键盘所取代,其日常使用率大幅下降。传统制砚技艺传承链条断裂严重,专业匠人数量不断减少,年轻人对砚的兴趣不足。部分砚制品陷入商业化同质竞争,工艺与文化价值被稀释。加之市场教育不足、公共认知模糊,砚文化正面临边缘化风险。在保护非遗与推动文化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砚文化如何从博物馆走进大众视野,成为文化传承的关键一环。

二、博物馆砚文化展示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传统展示方式的局限性

当前博物馆中关于砚文化的展陈多以实物静态陈列为主,辅以简略的图文介绍和时间脉络展示,观众面对玻璃展柜中的砚台,虽能感受到造型与材质的精美,却难以深入理解其制作过程、文化意义和使用情境。单一线性的信息传递方式使砚文化的艺术内涵与情感温度难以有效传达,观众在观展过程中易产生距离感,缺乏沉浸体验。砚作为复合型文化载体,其审美和思想价值无法被静态展陈充分激活,削弱了博物馆应有的教育与传播功能。

(二)数字化展示初步探索与技术瓶颈

部分文化博物馆已尝试应用数字技术手段丰富砚文化的展示形式,例如通过多媒体屏幕、数字导览、三维建模等方式呈现砚台的材质细节与雕刻工艺,提升观众的认知深度。这类探索在互动性和信息丰富度方面较传统模式有所突破,但整体仍处于初级阶段,展览内容缺乏系统规划,体验设计不够成熟。部分设备存在技术维护不足、内容更新缓慢的问题,难以持续吸引观众。在技术投入与内容开发上,缺乏深度合作与资源整合,使得数字化展示成为局部装饰,而非真正融入展览主线。

(三)观众认知结构与传播效率不足

砚文化知识体系复杂,涉及历史、美术、工艺、文学等多个维度,普通观众在缺乏基础认知的情况下,面对专业性强的展品容易感到疏离。现有展示方式多未对不同层次受众进行细分与引导,互动内容设计偏重信息呈现而非认知建构,难以实现有效的文化触达。特别是在青少年群体中,砚文化尚未形成鲜明的传播认知形象,教育渠道缺乏创新与吸引力[2]。传统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传播方式尚未形成完整的机制与节奏,导致文化内涵传播效果受限。

三、砚文化数字化展示利用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构建多维数字化内容体系

砚文化的数字展示不仅是对实物的影像再现,更应构建一个涵盖视觉、听觉与交互体验的多维传播系统。通过高清三维建模技术呈现砚台细部结构,使观众可从不同角度观察纹理、造型与铭文,增强细节感知。在展示界面中加入语音讲解、文字拓展与工艺演示视频,让观众在自主浏览中实现信息吸收。结合 AR 和 VR 技术模拟制砚场景,观众可以通过虚拟操作体验制砚的选材、雕刻与打磨过程,强化参与感。在展厅空间中引入沉浸式投影与动态影像,使砚的历史与文化在多感官场域中立体呈现,打破静态展陈的局限。

(二)强化文化故事化与情境营造

砚作为文化器物,其魅力在于承载了文人精神与历史记忆。通过挖掘文人用砚轶事、名砚流转经历、工匠技艺传承等内容,以故事化形式串联展品,提升文化情感的可感性。展览设计中嵌入“使用场景”还原,如古人书房、科举考场、文人清谈等环境,增强砚的生活属性与历史氛围。设置虚拟讲述者,如清代学者、当代匠人或文人角色,以第一人称视角进行引导式讲解,使观众在沉浸中实现身份代入与文化体验。利用数字剧场、小程序互动等方式引导观众参与文化演绎,使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叙事,构建可持续传播机制。

结语:砚文化作为中华文化深层精神的承载物,其价值不仅在于材质与工艺,更体现在其背后的思想传统与审美取向。在当代语境中,传承与传播这一古老文化,需要的不仅是保护,更是唤醒。博物馆作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纽带,应以数字化为契机,实现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技术的引入不应止步于形式更新,而应服务于文化认知的深化与情感连接的建立,使观众在沉浸体验中重构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让砚台不再静默于展柜,而是在数字空间中继续讲述千年文明的故事。

参考文献:

[1]罗裕琴,吕紫薇,陈怡悦,等.湖湘石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文学艺术周刊,2023,(10):84-86.

[2]孙喜.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5,(07): 80-83.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5.07.020.

[3]王文刚.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在天水市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J].东南文化,2017,(S1):57-63+56.

作者简介:陆梅(1980.12--);性别:女,民族:彝族,籍贯:四川省攀枝花市人,学历:大专,毕业于国家开放大学;现有职称:文物博物专业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