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低渗油田抽油机运行效率技术探讨
王海平 马存德 赵剑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三采油厂,甘肃省庆阳市
摘要:针对长庆油田采油三厂低渗油田开发中抽油机系统能耗高、效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低渗油藏地质特征与抽油机运行参数匹配性,结合现场试验数据,从优化抽汲参数、改进系统效率监测方法、应用智能控制技术三个方面提出技术改进方案。通过实施抽油机平衡度动态调节、冲程冲次优化组合、变频调速技术应用等措施,使系统效率提升12.3%,单井日节电达到15.8kW·h,为低渗油田高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低渗透油田;抽油机系统效率;参数优化;智能控制;节能降耗
一、引言
在我国石油开采领域,低渗-特低渗油藏的开发占据着重要地位。长庆油田采油三厂主力区块便属于典型的低渗-特低渗油藏,其渗透率<5mD。此类油藏储层物性差,供液能力不足,给采油作业带来诸多挑战。目前,该区块内游梁式抽油机在设备总量中占比达83%,然而却普遍存在泵效低(平均38.6%)、系统效率低(平均28.4%)的问题,这不仅导致能源浪费严重,还极大地增加了采油成本。根据2022年的统计数据,抽油机能耗在采油总成本中的占比高达21.7%。在当前能源成本不断上升以及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背景下,通过技术改进提升抽油机的运行效率已成为当务之急。
提高抽油机运行效率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经济角度来看,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油田开发的经济效益。高效的抽油机运行可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电力成本,同时减少设备维护和更换的频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进一步降低运营成本。从环保角度出发,提高运行效率有助于减少能源浪费,降低碳排放,推动油田实现绿色低碳开发,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本文结合长庆油田采油三厂的生产实际,深入探索适用于低渗油田的抽油机增效技术路径,旨在为解决低渗油田抽油机运行效率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低渗油田抽油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2.1地质条件制约
(1)地层供液能力不足:地层供液能力不足是影响抽油机效率的关键地质因素之一。在长庆油田采油三厂主力区块,由于储层物性差,地层供液能力有限,导致泵充满度低,通常<60%。泵充满度低意味着抽油机在抽汲过程中,泵内不能充分充满液体,使得每次抽汲的有效液量减少,进而降低了抽油机的泵效和系统效率。
(2)原油黏度高:该区块原油黏度较高,在50℃时黏度≥15mPa·s。高黏度的原油增加了杆柱在井筒内运动的阻力,增大了杆柱载荷。这不仅需要抽油机提供更大的动力来克服阻力,导致能耗增加,而且还会加速杆柱的磨损,缩短杆柱的使用寿命,对抽油机的正常运行和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2.1.3井斜角大:
区块内井斜角大的问题较为突出,>15°井的占比达到32%。较大的井斜角会加剧管杆之间的偏磨。管杆偏磨不仅会增加设备的维修成本和停机时间,还会影响抽汲的稳定性和效率,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管杆断裂,造成生产事故。
2.2设备运行问题
(1)抽汲参数与地层产能不匹配:目前,区块内抽油机存在抽汲参数与地层产能不匹配的问题。许多抽油机采用固定冲次,无法根据地层产能的变化进行实时调整,导致无效行程的出现。无效行程意味着抽油机在做无用功,同时也降低了抽油机的系统效率。
(2)平衡度不合格:现场检测数据显示,抽油机平衡度的合格率仅为71%。平衡度不合格会使抽油机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不平衡现象,导致电机负载不均匀,增加电机的能耗和磨损。同时,不平衡运行还会对抽油机的结构部件产生额外的应力,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
(3)电机负载率低:电机负载率低也是影响抽油机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该区块,电机负载率<40%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使得电机的功率因数低下。低功率因数会导致电网传输效率降低,增加电网的损耗,同时也会影响电机的运行性能,降低抽油机的整体效率。
2.3管理技术短板
(1)人工调参滞后性强:在抽油机的日常管理中,人工调参是一种常见的调节方式。然而,人工调参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响应周期通常为3-5天。在这期间,地层产能和油井工况可能已经发生变化,而抽汲参数却未能及时调整,导致抽油机无法在最佳状态下运行,影响了运行效率。
(2)缺乏实时监测手段:目前,仅有50%的井安装了功图仪,缺乏实时监测手段。功图仪可以实时监测抽油机的运行状态,通过分析功图数据,可以及时发现抽油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如泵漏失、管杆偏磨等,并为抽汲参数的调整提供依据。缺乏实时监测手段使得管理人员无法及时掌握油井的运行情况,难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优化抽油机的运行。
(3)传统设计理念导致设备选型偏大:传统的“大马拉小车”设计理念在该区块的抽油机设备选型中较为常见,这导致设备选型偏大。过大的设备不仅购置成本高,而且在运行过程中能耗也高。同时,由于设备的实际运行负荷低于其额定负荷,设备的运行效率也会受到影响。
三、提高运行效率的关键技术措施
3.1抽汲参数动态优化技术
(1)冲程冲次优化模型:为了实现抽汲参数的动态优化,建立了基于油井流入动态曲线(IPR)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综合考虑了油井的地层压力、井底流压、采液指数等因素,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准确计算出不同工况下的最佳冲程和冲次,从而实现抽汲参数的优化,提高抽油机的泵效和系统效率。
(2)现场应用案例:在XX区块开展了抽汲参数优化试验,将原来的固定冲次(6次/min)调整为智能变频控制(4-8次/min动态调节)。通过应用冲程冲次优化模型,根据油井的实时工况动态调整冲次。试验结果表明,泵效由41.2%提升至53.8%,系统效率提高了9.2%。这充分证明了抽汲参数动态优化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2智能控制系统开发
构建了“传感器层-边缘计算层-云平台”三级控制系统。在传感器层,安装了载荷、位移、电流传感器,用于实时采集抽油机的运行数据,包括载荷变化、位移量、电流大小等。这些数据是分析抽油机运行状态和优化抽汲参数的重要依据。边缘计算层采用嵌入式控制器,能够对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分析,计算出平衡度、功率因数等关键参数。通过对这些参数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抽油机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云平台则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大量的油井运行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生成科学合理的调参方案。同时,云平台还可以实现对抽油机的远程监控和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3.3设备改造技术
(1)永磁同步电机应用:在设备改造方面,应用了永磁同步电机。通过对比试验表明,永磁电机较传统异步电机具有更高的效率。永磁电机的效率提升了15%-20%,功率因数从0.68提高到0.92。永磁同步电机的高效运行不仅降低了能耗,还提高了抽油机的整体性能。
(2)柔性连杆机构改造: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连杆对抽油机的连杆机构进行改造,实现了减重30%,降低惯性载荷18.5%。柔性连杆机构的应用减少了抽油机在运行过程中的惯性力,降低了设备的磨损和能耗,同时也提高了抽油机的运行稳定性和效率。
四、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在长庆油田XX区块选取20口试验井,实施综合技术改造后,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数据如下表所示:
从数据可以看出,综合技术改造后,抽油机的系统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提高了13.0%。单井日耗电明显降低,减少了15.9%,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检泵周期延长了42.5%,从412天延长至587天,减少了设备的维修次数和停机时间,提高了生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五、结论与展望
(1)通过建立抽汲参数动态优化模型,实现了产液量与能耗的协同控制。根据油井的实时工况动态调整抽汲参数,提高了泵效和系统效率,降低了能源消耗。(2)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使调参响应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15分钟,实现了抽汲参数的快速、准确调整。(3)设备改造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永磁同步电机的应用提高了电机效率和功率因数,柔性连杆机构改造降低了惯性载荷和能耗,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王芳.低渗透油田机械采油综合节能技术研究与优化[C]//2018第三届中国石油石化节能减排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2018:108-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