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幼儿园幼小衔接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钱姝瑾
常州市武进区马杭幼儿园南田分园 213100
摘要:随着学前教育改革持续推进,幼小衔接阶段的科学教育质量备受关注。当前幼儿园科学领域教学存在知识灌输倾向,难以激发幼儿探究兴趣,而游戏化教学通过情境创设与具身认知的融合,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新思路。研究基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构建起包含游戏情境、操作材料、问题链设计的教学模型,重点探索科学概念与游戏元素的有机整合机制。实践表明,通过"现象观察-猜想验证-迁移应用"的三阶式游戏活动设计,能有效促进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阶梯式发展。教师采用角色代入法和问题驱动法,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感知的游戏任务,使幼儿在自主探索中形成初步的科学思维。研究同时发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和家园协同机制是保障游戏化教学持续实施的关键。该成果为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对提升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及家园共育质量具有启示意义。
关键词:游戏化教学;幼小衔接;科学领域;科学探究;幼儿园教育;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学前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起点,其质量直接影响儿童认知发展与社会适应性。近年来国家政策持续聚焦幼小科学衔接,《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游戏化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这一政策导向与当前幼儿园科学领域存在的知识灌输倾向形成鲜明对比,传统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幼儿具象化认知特点,导致探究兴趣与思维培养的双重缺失。
研究游戏化教学在幼小衔接科学领域的应用,具有理论与实践双重价值。从现实需求看,5-6岁儿童正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期,其学习需要依托具体情境与身体参与。游戏化教学通过创设仿真科学场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索任务,例如通过"水的旅行"沙水游戏理解物质形态变化,这种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能有效缓解幼小衔接阶段的学习断层。从教育改革角度看,游戏化课程设计突破学科界限,将科学概念与角色扮演、问题解决等游戏元素有机融合,为破解幼儿园科学教育"小学化"难题提供新路径。
该研究对完善学前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参考价值。通过建立包含过程性观察记录、游戏任务完成度、家园互动反馈的多元评价指标,能更全面评估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水平。同时,研究成果可为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支架,帮助其掌握情境创设、材料投放、问题链设计等核心教学策略,这对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家园协同共育具有现实意义。
二、游戏化教学与幼小衔接科学领域的理论关联
2.1 游戏化教学的理论基础与核心要素
游戏化教学的理论根基源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与学习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5-6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关键期,其思维发展需要依赖具体实物操作和动作内化。这为设计包含实物操作的游戏化科学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例如通过搭建"斜坡滚球"游戏装置,让幼儿在调整轨道角度过程中直观感受重力作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则强调社会互动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指导教师设计需要同伴协作完成的科学探究任务,如在"植物观察站"游戏中安排角色分工,促进幼儿在合作中建构科学经验。
游戏化教学包含三个核心要素:情境化认知场域、具身性参与机制和阶梯式发展支架。情境化认知场域要求教师将科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游戏场景,例如通过"光影剧场"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在操作手电筒、剪纸等材料的过程中理解光的传播特性。具身性参与机制强调身体动作与认知发展的协同性,在"磁铁寻宝"游戏中要求幼儿通过实际触碰、分类操作来发现磁性物质的特征。阶梯式发展支架则体现为问题链设计,如在"种子发芽"系列实验中,教师依次设置"种子需要什么""怎样长得快"等递进式问题,引导幼儿完成从观察到推理的思维跃迁。
这些理论要素在实践中的整合形成独特教学优势。游戏情境的沉浸式体验能有效维持幼儿注意时长,角色代入机制可降低科学概念的理解难度。具身操作促进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例如在"浮沉实验室"游戏中,幼儿通过反复投放不同材质物品,逐步建立密度与浮力关系的初级认知。动态支架设计则确保教学干预始终处于最近发展区内,当幼儿在"桥梁建筑师"游戏中成功完成木棒承重实验后,教师及时引入三角形稳定性的新挑战,推动认知向更高水平发展。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游戏化教学成为衔接幼儿具体经验与抽象科学概念的有效桥梁。
2.2 幼小衔接阶段科学领域的学习特征与需求
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在科学领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年龄特征。5-6岁儿童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其认知发展需要依赖直接经验与感官体验。例如在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幼儿更倾向于通过触摸叶片、测量茎秆高度等具身参与方式建立生命科学概念,而非被动接受教师讲解。这种以动作思维为主导的学习方式,要求科学教育活动必须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与探索机会。
该阶段幼儿的科学探究表现出显著的"问题驱动"特征。他们的学习需求往往源于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如在雨天观察到蜗牛爬行轨迹后,会产生"蜗牛为什么喜欢潮湿环境"的疑问。这种自发产生的探究欲望,需要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加以引导,例如在自然角设置湿度对比实验区,让幼儿在调节土壤湿度过程中验证猜想。研究表明,支持幼儿将日常疑问转化为可操作的科学任务,能显著提升其观察比较与因果推理能力。
幼儿在科学概念建构过程中呈现出"碎片整合"的学习特点。他们能够通过游戏活动积累零散经验,但需要教师帮助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例如在"沉浮实验室"游戏中,幼儿通过反复投放不同材质物品,虽能感知物体浮沉现象,却难以自发归纳密度概念。这要求教学设计包含递进式问题链,如在记录实验结果后引导幼儿分类讨论,逐步理解物质特性与浮力关系。
家园协同是支持科学学习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幼儿常将游戏中的科学发现延伸至家庭场景,如主动在家中寻找磁性物品验证课堂结论。教师通过设计亲子科学游戏手册,指导家长利用生活物品开展"厨房实验",既能巩固学习成果,又能促进科学思维向日常生活迁移。这种家园联动的支持体系,对保持幼儿科学探究兴趣具有关键作用。
三、游戏化教学在科学领域中的实践路径
3.1 基于科学探究的游戏化教学设计原则
在幼儿园科学领域实施游戏化教学,需遵循符合幼儿认知特点的设计原则。首要原则是生活化情境创设,将科学概念与幼儿日常经验结合。例如设计"厨房实验室"游戏,利用食盐溶解、醋与小苏打反应等生活现象,让幼儿通过搅拌、观察气泡等操作理解物质变化。这种贴近生活的场景能自然引发探究兴趣,降低科学概念的抽象性。
第二原则强调问题驱动的任务设计。教师需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可探索的游戏问题链,如在"影子变变变"游戏中,通过设置"为什么影子会动""怎样让影子消失"等悬念,引导幼儿在移动光源、改变物体位置的操作中自主发现光影规律。问题设计应注意由浅入深,初期以观察描述类问题为主,逐步增加推理验证类问题。
第三原则注重具身操作与经验积累。科学探究必须通过实物操作实现认知建构,如在"种子探秘"活动中,提供放大镜、测量尺等工具,让幼儿亲自播种、记录生长数据。这种手脑并用的过程能使幼儿在捏土、浇水等动作中建立植物生长条件的直观认知,避免知识灌输带来的理解障碍。
阶梯式发展支持是第四项重要原则。教学设计应包含基础感知、深入探究、迁移应用三个阶段。以"风的力量"主题为例,第一阶段通过吹羽毛、纸片感受风力;第二阶段制作风车测试不同风力效果;第三阶段延伸至设计防风装置。这种递进结构既符合幼儿学习节奏,又能系统培养科学思维。
最后需建立动态评价机制。除教师观察记录外,可设计可视化任务卡帮助幼儿自我评估,如在"浮沉探秘"游戏中设置笑脸贴纸区,让幼儿自主标记实验成功次数。家园联动的延伸任务,如家庭"沉浮物品收集",既能巩固学习成果,也为评价提供多维依据。这些原则共同构成游戏化科学教学的实施框架,确保科学启蒙与游戏乐趣的有机统一。
3.2 跨学科整合与情境化教学实施策略
在实施跨学科整合时,教师需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将科学知识与艺术表达、数学思维、语言发展等多元领域有机融合。例如在"小小气象站"主题游戏中,幼儿通过制作风向标(科学+手工)、记录风速数据(数学测量)、描述天气变化(语言表达)等系列活动,实现多领域经验的统整。这种整合策略既符合幼儿整体性认知特点,又能培养系统化思维能力。实践表明,当科学实验与绘画结合时,如让幼儿用色彩渐变表现冰融化成水的温度变化过程,其观察细致度与概念理解深度均有显著提升。
情境化教学的关键在于构建真实可感的认知场景。教师可采用"生活场景再现法",将家庭厨房搬进科学区角,设置油水分离、发酵实验等操作台,让幼儿在模拟真实情境中探索物质特性。在"植物探秘"主题中,通过创设带温湿度计、生长记录墙的"微型生态园",幼儿能直观观察种子发芽与光照、水分的关联性。这种沉浸式环境设计使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具体经验,有效促进知识迁移。
角色代入与任务驱动是情境教学的重要实施路径。教师可设计"科学家实验室"角色扮演游戏,提供白大褂、实验记录本等道具,引导幼儿以"小科学家"身份完成探究任务。例如在"溶解现象"实验中,设置"材料检验员""现象观察员""结论记录员"等角色分工,既激发参与热情,又培养分工协作能力。通过"问题任务卡"形式发布挑战,如"怎样让方糖最快溶解",促使幼儿在尝试搅拌、加热、粉碎等方法中自主建构知识。
评价反馈机制应嵌入游戏全过程。除教师观察记录外,可设计可视化"科学探索护照",用印章记录每个任务的完成情况。在"水的净化"游戏中,幼儿通过收集不同过滤材料的效能星级贴纸,既能自我评估学习进度,又为教师提供过程性评价依据。家园联动的延伸任务,如家庭"厨房小实验"打卡,进一步拓展科学探究的实践场域。
四、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通过实践验证,游戏化教学在幼小科学衔接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研究发现,将科学概念转化为角色扮演、情境任务等游戏形式,能有效提升幼儿的持续探究兴趣。例如"小小科学家"角色代入活动,使幼儿在穿戴实验服、使用放大镜观察的过程中,自然建立科学探究的仪式感与责任感。阶梯式问题链设计,如从"磁铁能吸什么"到"为什么吸不住塑料",成功引导幼儿完成从现象观察到因果推理的思维进阶。家园协同开展的"家庭实验室"延伸活动,则证明亲子科学游戏能有效促进知识迁移。
教育建议可从四个层面展开:首先,教师培训应强化游戏化教学设计能力,重点培养情境创设、材料选择与动态评价技能。可通过观摩优秀课例、开展主题工作坊等方式,帮助教师掌握将科学目标转化为游戏任务的策略。其次,幼儿园需建立系统化的游戏资源库,按照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分类收纳游戏道具,并配备图文并茂的操作指引。第三,教育部门应研制幼小衔接科学游戏指导手册,明确各年龄段适宜的游戏类型与能力发展指标,为教师提供标准化参考。最后,建议建立"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联动的实施机制,例如组织亲子科学游戏日、开设社区科学体验角,形成持续性的科学探究支持网络。这些措施共同构成促进游戏化教学深度实施的支持体系,为幼儿科学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薛荃文.实现科学活动教学游戏化[J].《小学科学》,2024年第14期124-126,共3页
[2] 秦小英.科学教学游戏化的途径[J].《小学科学》,2024年第9期118-120,共3页
[3] 逯行.教育游戏家园共育模式下幼儿能力培养实验研究——以“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加减运算能力培养为例[J].《数字教育》,2016年第4期14-22,共9页
[4] 吕会.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幼儿数学启蒙[J].《山东教育》,2024年第18期18-19,共2页
[5] 许娇.透过课程游戏化理念聚焦幼儿园种植活动分析[J].《小学时代》,2019年第36期18-19,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