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疾病防控策略与实践

作者

董斌 高星

1云南省楚雄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省楚雄州楚雄市 675000 2红河州金平县马鞍底乡农业农村发展和财务服务中心 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 661500

摘要:本文聚焦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疾病防控,阐述其重要性,分析常见疾病类型与防控问题,从环境管理、疫苗接种等方面提出策略,并结合实践案例,为提升防控能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疾病;防控策略;实践经验

一、引言

现代畜牧业中,规模化养殖成为主流,其高效生产为市场提供大量优质畜产品。但养殖规模扩大,动物疾病防控挑战加剧。重大疾病暴发不仅造成动物死亡、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食品安全及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制定并优化科学防控策略,对养殖场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规模化养殖场常见动物疾病类型

(一)病毒性疾病

猪瘟:由猪瘟病毒引发,是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猪表现为高热稽留、全身出血、腹泻,规模化养猪场一旦暴发,防控不力易致整群感染,损失巨大。

禽流感:禽流感病毒可感染鸡、鸭、鹅等禽类,分高、低致病性。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如 H5N1、H7N9 亚型曾引发大规模疫情,重创养禽业。

(二)细菌性疾病

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广泛存在,是常见致病菌。可引发仔猪黄痢、白痢,禽大肠杆菌性败血症、输卵管炎等。仔猪黄痢多发生于 1 周龄内仔猪,腹泻严重,不及时治疗死亡率高。

布鲁氏菌病: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感染牛、羊等家畜。患病动物出现流产、不孕等症状,人感染后有发热、关节疼痛等表现。规模化养殖场发病会影响养殖效益,威胁人员健康。

(三)寄生虫病

球虫病:由艾美耳球虫寄生于动物肠道引起,常见于鸡、兔等。感染动物腹泻、消瘦、贫血,规模化养鸡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易大规模感染。

疥螨病:疥螨寄生在猪、羊等家畜皮肤表面,患病动物皮肤瘙痒、脱毛、结痂,影响生长发育与生产性能,传染性强,易在畜群传播。

三、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疾病防控存在的问题

(一)养殖环境管理不善

部分养殖场选址不佳,周边环境复杂易受病原体污染。场内布局混乱,生产、生活、隔离区划分不明,粪便、污水处理不及时,环境脏乱,利于病原体滋生传播,如污水直排会导致周边病原体扩散。

(二)疫苗接种不规范

疫苗接种是重要防控手段,但部分养殖场存在疫苗选择不当、剂量不准、接种时间不合理问题。为降成本选劣质疫苗,或疫苗保存运输冷链缺失致效价降低。养殖人员接种技术不熟练,影响免疫效果。

(三)生物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

一些养殖场生物安全意识淡薄,人员和车辆进出不严格消毒登记,外来人员随意进入。不同批次动物混养,增加疾病传播风险。养殖设备和工具不及时清洗消毒,成为病原体传播媒介。

(四)疾病监测与预警体系不完善

部分养殖场缺乏完善监测与预警体系,仅靠临床观察判断动物患病,缺乏实验室检测,无法准确诊断。与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信息沟通不畅,难以及时获取疫病流行信息并采取防控措施。

四、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疾病防控策略

(一)加强养殖环境管理

科学选址与合理布局:为了确保规模化养殖场的动物健康和生产效率,养殖场的选址至关重要。应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的地点,并且要远离可能的污染源。场内应合理划分功能区,例如生产区、生活区、隔离区等,以动物生长阶段和生产流程为依据进行布局,确保环境的安全性和适宜性。

加强环境卫生消毒: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养殖场需要定期进行环境卫生消毒工作。建议每周至少对圈舍、设备、工具进行全面消毒1至2次,选择高效、低毒、广谱的消毒剂,并且要交替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以避免病原体产生抗药性。对于粪便和污水的处理,应采用无害化处理技术,如沼气池发酵、堆肥等,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处理废弃物,还能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规范疫苗接种

合理选择疫苗:疫苗接种是预防动物疾病的重要手段。在选择疫苗时,应考虑养殖场所在地区的疫病流行情况、动物的品种、年龄等因素,选择质量可靠、针对性强的疫苗。在购买疫苗时,应查看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并仔细阅读说明书,确保疫苗的正确使用。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接种:在进行疫苗接种前,必须对动物进行健康检查,确保接种对象健康无病。接种时要严格按照疫苗的剂量和接种途径进行操作,接种后要密切观察动物有无发热、过敏等不良反应,并及时进行处理,以确保疫苗接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严格人员和车辆管理:为了防止疾病的引入和传播,养殖场必须对进出人员和车辆实施严格的管理措施。应设置专门的出入口,并对进出的人员和车辆进行严格的消毒和登记。进入养殖区的人员必须更换工作服和鞋,车辆也要进行全面消毒。严禁外来人员和车辆随意进入养殖区,确需进入的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和消毒程序。

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度:为了有效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养殖场应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即按照动物的品种、年龄、批次进行分群饲养,当一批动物转出后,必须彻底清洗、消毒、空栏,然后再转入新的一批动物。这样可以有效减少疾病在不同批次动物之间的传播。

加强养殖设备和工具管理:为了防止疾病的交叉污染,养殖场应定期对养殖设备和工具进行清洗和消毒。不同区域应使用不同的设备和工具,例如养殖区和生活区的车辆应分开使用,以避免不同区域间的污染交叉。

(四)完善疾病监测与预警体系

建立实验室检测制度: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疾病,养殖场应配备必要的检测设备和技术人员,或者与有资质的实验室合作。应定期采集动物样本进行检测,以监测抗体水平和疫病感染情况,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加强与动物疫病防控机构的合作:养殖场应与当地动物疫病防控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及时获取疫病流行信息和防控指导。应配合开展疫情监测等工作,并在疫情发生时及时报告,以便迅速采取防控措施。

五、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疾病防控实践案例

某养殖场是存栏 5000 头生猪的规模化养猪场。通过加强养殖环境管理,规划布局,完善污水处理和粪便处理设施,定期消毒;规范疫苗接种,制定科学计划并严格操作;强化生物安全措施,严格人员车辆管理,实行全进全出制度,加强设备工具消毒;建立疾病监测与预警体系,配备专业检测设备,定期监测猪群。实施后,猪群发病率降低,仔猪腹泻发病率从 20% 降至 5% 左右,猪瘟、口蹄疫等重大疫病未发生,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六、结论

在现代畜牧业中,规模化养殖场的动物疾病防控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还直接关联到动物的健康状况以及公共卫生安全。为了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动物疾病,养殖场需要深入了解各种常见疾病的类型,并对现有的防控措施进行细致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实际上,许多养殖场已经将这些策略付诸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由于养殖环境的不断变化、病原体的持续变异以及新疫病的不断出现,防控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持续关注和研究防控技术,不断优化防控策略变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畜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政府、科研机构和养殖企业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些挑战,确保防控措施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参考文献

[1]徐梦帅.基层畜牧养殖中动物疾病防控策略[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24,(09):68-70.

[2]陈世贵.畜牧养殖动物疾病防控策略[J].中国畜禽种业,2022,18(04):61-62.

[3]杨志平.养殖疾病防控重要性及应对策略探讨[J].中国畜禽种业,2021,17(07):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