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运动生理学在体能训练中的应用

作者

武建华

兰考县高级技工学校 475300

摘要: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人体在运动期间的各种生理变化,基于对关节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变化加以分析,能够制定出更科学、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计划。本文以体能训练为对象,针对运动生理学的具体应用展开细化探究,分析了运动生理学的基本原理,从力量训练、耐力训练以及恢复策略方面对运动心理学在体能训练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体能训练;优化措施

引言:有效的运动生理学研究有助于更好地掌握如何避免运动损伤的出现、改良训练规划内容,可在训练期间为运动员提供更专业的指导与理论知识支持,促使运动员的竞技综合素养显著提升,减少各种因训练导致的运动损伤问题,更好地保护运动员安全、健康。基于此,有必要对运动心理学展开细化的探究与分析,以便于促进体能训练整体质量提升,让运动员在比赛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1.运动生理学基本原理

基于运动生理学层面科学设计体能训练可帮助训练人员更全面、清晰地了解运动员的实际表现和身体情况,进而对各项训练技术手段开展科学指导,实现训练实效性的有效评价。运动生理学涉及内容包括神经系统、循环系统以及呼吸系统等,这些系统在实际运动中发挥作用十分关键。

神经系统主要是利用神经元实现信号的传递,循环系统是利用心脏及血管系统达到血液输送目的。上述系统的协同作用发挥保障了运动员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为运动员的运动安全及表现提供支撑[1]。训练期间,运动生理学能够引导人员挑选更适宜的训练方式与内容。经由了解运动员的实际表现及身体状况,选择最适宜的训练技术,实现针对性地训练规划改良,促使体能训练的整体实效性提升。

2.在体能训练中的具体应用

2.1力量训练

力量训练的生理基础存在极高的探究性价值。力量训练可实现对肌肉耐力及力量的有效强化,主要是经由对抗阻力实现对肌肉适应能力及生长的激化。从运动生理学层面,肌肉力量的强化需要以肌肉纤维面积的增加为依托。长效的力量训练可促使肌肉纤维体积大幅提升,进而起到力量明显强化的效果。神经系统适应能力的提升也是力量训练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神经系统基于神经肌肉效率的强化实现力量的提升,换而言之,需要经由促进神经冲动同步性及频率的提升,使参与肌肉收缩期间的运动单位数量增加。

此类变化属于力量强化的早期标记,一般在起初训练时期便可以经由观察得知。例如,刚开始进行力量训练的人员在起初训练阶段,力量的提升通常是由于神经适应引发的肌肉肥大。力量训练过程中,依靠科学的周期性规划提升训练水平较为重要。经由差异时期的训练达到促进力量持续性提升的目的。周期性规划期间建立模型一般涉及多个时期,包括准备期、恢复期等,各阶段均存在对应的训练措施及目的。准备期主要关注的是基础力量的强化,恢复期关注的则为肌肉恢复,防止出现疲劳损伤。此类规划更能满足运动生理学的基本需求,且有助于更好地保护运动训练安全。

2.2耐力训练

长时间的耐力训练可有效促进人体的有氧代谢能力增强,具体表现在肌肉对氧气利用率的提升以及心肺功能的优化上。通过科学的耐力训练,心输出量可提升15到25%左右,肌肉中的毛细血管数量提升,线粒体体积加大,进而促使肌肉细胞对氧气利用率大幅增加。基于运动心理学开展耐力训练的过程中,可引入HIIT法,这一方法的生理效应在现阶段的运动领域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主要指的是经由对高、低强度训练进行交替开展的方式,促使代谢水平及心肺功能大幅提升的一种训练手段[2]。

一般而言,经由42d左右的HIIT训练,运动员可摄入氧气的最大量可提升13%左右,代表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能力明显提升。同时,这一方法在促进耐力和肌肉力量的提升方面也存在显著效果,经历有效的HIIT训练,运动员在无氧环境下的功率输出可提升20%左右,表明这一方法可有效促进代谢效率的增加以及肌肉纤维种类的转换。此外,经过HIIT训练,肌肉组织经由代谢应激,需要经由科学的恢复措施提升肌肉的适应性。

基于生理学层面,合理的恢复时间设计可加快肌肉中糖原合成的速度,减少肌肉损伤,同时快速地缓解疲劳,可使用的方法包括睡眠优化、冷疗等,均可实现训练后的肌肉疲劳缓解。竞技体育中借助HIIT技术,依靠持续性的血乳酸及心率监测,训练人员可对训练的强度进行更科学的调整与管控,保证运动人员在不超过生理负荷的情况下开展更科学、有效的训练。基于生理学特点开展合理的管控和评估,教练人员可设计出更科学、有针对性的训练规划,确保差异水平的运动员均可获取可观的运动效益。

2.3恢复策略

运动恢复在体能训练中发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指身体在经历了强度较高的训练后的恢复,可实现运动能力强化目的。基于生理学层面,运动恢复关注的是神经系统复原、能量储备重构及肌肉的恢复。高强度的训练以后,肌肉会涉及相对轻微的撕裂,随后经由蛋白质合成达到恢复目的,最终实现耐力与力量的加强。合理设计恢复时间有助于肌肉更高效地生长,不科学的训练则极易引发肌肉损伤等问题。

所以,将恢复的比例和具体的训练规划加以科学融合,开展合理设计十分重要,可借助周期性的训练模型,促使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更好地加强。恢复期间也要关注心理层面的干预以及吸收充足的营养,这些措施的协同作用发挥可促使运动员的恢复效果大幅提升。在设计恢复策略的过程中,也需要细化考量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保证策略的针对性。

结语:实现体能训练和运动生理学的有效融合,将运动生理学的应用实效性充分地发挥出来,训练人员能够设计出更合理的训练内容与流程,确保运动员获得更为优良的能量供应。人体能量系统中的ARP-PC系统发挥的主要作用为短期内的能量供给;糖酵解系统能够在无氧环境下工作,适用于时间较长且强度较高的运动能量供给,有氧代谢系统在一些中等强度且时间较长的运动中发挥能量供给作用,基于对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实现对这些系统的精细化研究,可促使训练的综合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楠.探究大学体育训练中运动生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的作用及联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3,(04):112-115.

[2]马际栋.基于运动生理学视角下乒乓球训练的运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1,11(18):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