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个体化运动处方对妇科肿瘤治疗后衰弱患者康复的护理效果

作者

陆筠

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214000

作者简介:陆筠(1982.10—),女,汉族,江苏省无锡,本科,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妇科

摘要:本研究探讨个体化运动处方对妇科肿瘤治疗后衰弱患者的护理效果。于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选取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个体化运动处方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在体能状态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个体化运动处方通过精准评估和逐步调整,有效改善患者康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妇科肿瘤;个体化运动处方;衰弱;康复;生活质量

0 前言

妇科肿瘤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高不下,随着治疗手段的改进,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但治疗后衰弱问题愈发凸显,据统计,约60-80%的妇科肿瘤患者在治疗后经历不同程度的衰弱状态,严重制约康复进程和生存质量[1]。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开始关注运动处方在肿瘤康复中的应用,然而针对妇科肿瘤患者的个体化运动方案研究较少,临床实践中缺乏标准化康复指南[2]。本研究旨在探讨个体化运动处方对妇科肿瘤治疗后衰弱患者的护理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于2023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妇科肿瘤治疗后衰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分析,患者年龄区间45-70岁,平均年龄(56.3±5.2)岁,其中卵巢癌患者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28例,宫颈癌患者20例,全部病例均已接受手术、化疗或放疗等治疗手段且当前病情稳定,参与研究的病患充分了解研究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将病例分配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年龄、肿瘤类型、治疗方式等基线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分组资料具备良好可比性且研究进行符合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包括基础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和基本活动建议,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体化运动处方干预,首先由专业护理团队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体能状态、肌肉力量、心肺功能及心理状态等,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包括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或游泳)、抗阻训练和柔韧性训练,运动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根据患者情况逐步调整,康复护士定期进行指导和监测,并根据患者反馈及时调整方案。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过程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方式呈现且运用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而计数资料则通过百分比率(%)表达并应用χ²检验进行分析,当P值小于0.05时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表1数据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BMI、肿瘤类型和治疗方式等基线资料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样本具备良好的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体能状态比较

经过个体化运动处方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在6分钟步行距离、握力和平衡测试等体能指标上较对照组显著改善,两组干预前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妇科肿瘤治疗后衰弱是常见的临床问题,表现为持续性疲劳、肌肉无力和日常活动能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康复护理未能充分关注患者个体化需求,研究表明运动疗法可通过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肌力及调节免疫功能等途径改善患者症状[3]。

本研究结果显示,个体化运动处方对妇科肿瘤治疗后衰弱患者具有显著改善效果,观察组在体能状态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个体化评估确保运动处方符合患者实际情况,避免"一刀切"式康复方案;循序渐进的强度调整使患者逐步适应运动负荷,减少不适反应;定期监测与方案调整提高了患者依从性和康复效率;专业指导与心理支持增强了患者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表明,个体化运动处方对妇科肿瘤治疗后的衰弱患者具有显著康复效果,能有效提升患者体能,具备临床推广应用价值。不过,该研究样本量较小且随访时间较短,存在局限性。未来研究需扩大样本规模、延长随访时间,以进一步验证其长期疗效。

参考文献:

[1]贺池.不同疾病运动处方的应用研究进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2,12(12):58-60.

[2]王枫.基于阈值的个体化运动处方在代谢综合征中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24,32(11):106-107.

[3]彭刚.最佳运动处方对有意愿减重人群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J].中国研究型医院,2024,11(6):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