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业共生视角下丝绸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作者

汤知源 马珏 姜阅

1.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12 2.浙江省计量与标准化学会,浙江 杭州 310012

摘要: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丝绸产业作为传统制造业的代表,正面临数字化转型与产业链重构的双重挑战。本文基于产业共生理论框架,以丝绸公共服务平台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平台主体间的资源交互模式和创新要素流动路径,揭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及政府监管部门在技术创新、标准共建、数据共享等领域的协同机制,为构建具有生态韧性的丝绸产业创新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产业共生;丝绸公共服务平台;协同创新

一、产业共生理论与丝绸产业的适配性

产业共生理论从物质代谢、能量流动、信息共享三个维度构建有机协同框架,与丝绸产业链多环节嵌套的特点高度契合。在丝绸传统生产过程中,种桑养蚕、缫丝加工、面料织造、成衣制作等环节紧密相连,产业共生模式能建立跨工序副产品循环利用系统。比如,蚕蛹蛋白提取物可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缫丝废水经处理后能作为印染工序的软化剂,这种“链式共生”极大地提高了资源转化效率。

丝绸产业具有地域集聚特征,产业共生理论强调的地理邻近性与产业互补性耦合作用在此体现明显。浙江湖州产业集群通过建立区域性茧丝储备中心,有效平衡了上下游企业的原料供需波动。

从理论模型与产业特征的适配层面来看,主要体现在价值链重构、生态位优化、协同演化三个方面。在价值链重构上,丝绸产业链中设计研发机构与生产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形成“需求洞察 - 工艺改进 - 产品迭代”的良性循环。像苏州丝绸博物馆与本地高校合作建立数字纹样数据库,借助信息流共享推动文化创意价值转化。

在生态位优化方面,龙头企业开放实验平台,带动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形成“核心 - 卫星”式共生结构,增强了产业集群的抗风险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丝绸产业的文化属性对共生机制有调适作用。非遗技艺传承与机械化生产的矛盾,催生出“双轨并行”的柔性共生模式。湖州潞村通过建立传统工艺工作站与智能织造示范区的空间嵌套布局,既传承了手工缫丝技艺,又实现了高端丝绸面料的标准化生产。这种文化与技术的融合,为产业共生理论的本土化实践提供了创新方案,也为后续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二、丝绸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现状

通过对长三角、川渝等主要丝绸产区的调研发现,丝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存在诸多问题。

在资源整合方面,存在“物理集聚未达化学融合”的协同困境。超过60%的省级以上平台存在设备重复购置现象,如浙江嘉兴与苏州相距80公里的检测中心各自购置全套进口检测仪器,年均设备闲置率高达45%。同时,跨区域协调机制缺失,蚕茧质量溯源系统在江浙沪皖四省市存在数据接口不兼容问题,制约了产业质量标准的统一。

技术扩散环节供需错位矛盾突出。某国家级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三年企业技术需求受理量为287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14%。73%的中小企业反映科研院所的技术方案存在“实验室到车间最后一公里”断层。例如,江苏吴江某织造企业引进数码印花技术,因缺乏配套工艺包,实际生产效率比预期降低30%,“创新悬浮”现象在新型纤维材料应用领域尤为明显。

服务供给体系“重硬轻软”。设备共享等硬件服务占比达68%,而设计研发、品牌策划等软性服务仅占12%。中小微企业对流行趋势分析服务的需求满足率不足25%,非遗技艺传承类平台服务断层,如浙江湖州某传统工艺工作站数字化建档完成率虽高,但青年匠人孵化培育仅覆盖17%的登记传承人。

制度方面,协同激励机制存在设计缺陷。现行平台考核指标中,财政资金使用合规性占比达55%,跨机构协作成效仅占12%。这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数据壁垒”,企业间信息无法实时交互。部分地区政府主导平台与市场化平台形成隐性竞争,影响行业服务质量标准。

三、多主体协同创新机制构建

丝绸产业协同创新机制的关键是构建集知识共享、利益分配、风险防控于一体的动态平衡系统。

在知识共享方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知识库将无形资产转化为可追溯的智能合约,促进知识流动。如苏州某产业集群的纹样数字存证平台,使中小微企业能便捷获取设计资源,缩短新产品研发周期。此外,丝绸公共服务平台可定期组织线上线下知识交流活动,邀请专家和技术骨干分享经验。同时,建立知识共享奖励机制,对积极分享者给予荣誉、资金或技术服务优惠等奖励。

利益分配机制上,突破传统按资分配模式,采用包含技术贡献度、资源投入量、风险承担系数的三维评估模型。像杭州丝绸研究院的协同创新价值计量系统,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阶段性收益分配。丝绸公共服务平台可协助企业建立利益分配协商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争取政府专项补贴或产业基金支持长期高风险创新项目。

风险防控体系需建立全链条预警机制,应对技术泄露、市场波动、标准冲突等风险。基于区块链构建的丝绸产业风险图谱可实时抓取风险指标。丝绸公共服务平台应加强与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合作。政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行业协会制定统一标准,平台建立风险应对预案库并组织培训,提高企业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

区块链技术在丝绸产业应用广泛,如南京某丝绸质量追溯平台实现生产数据上链存储,供应链金融领域基于区块链的融资平台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丝绸公共服务平台可进一步挖掘其潜力,在产品溯源、供应链管理、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深化应用。

协同机制落地需要配套柔性组织架构。由龙头企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组建的协同创新联合体,采用“双理事长”轮值制度,举办“技术需求拍卖会”,提高技术需求匹配精度和成果转化效率。丝绸公共服务平台可为其提供组织协调、资源对接等全方位服务支持,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活动。

四、机制实施的生态化路径

政策引导体系要构建“三维驱动”框架,激发协同创新内生动力。在财税激励上,实施基于创新贡献的差异化补贴,调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例如,对研发新型环保丝绸印染技术并产业化应用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同时,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生态标签认证制度,鼓励企业认证,给予出口退税等政策支持。

文化培育方面,塑造“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价值认同,通过非遗技艺创造性转化增强创新凝聚力。挖掘丝绸非遗技艺内涵,与现代设计和生产技术结合,如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传统丝绸织造图案。建立复合型文化载体,举办丝绸文化创意大赛,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促进人才交流与创新灵感激发。

技术赋能生态建设聚焦数据整合,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实现跨平台数据安全流转。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采集整合生产数据,通过数字孪生系统模拟生产流程,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开发丝绸产业协同创新数据中台,优化生产方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强技术标准制定,保障数据兼容性和交互性,建立数据安全保障体系,鼓励企业参与技术创新联盟。

生态化实施路径要实现政策、文化、技术要素的共振效应,建立闭环调节机制,优化要素配置。未来,丝绸公共服务平台需强化区块链技术应用,完善跨区域产学研用联动体系,加强与其他传统制造业交流合作,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杨晓瑜, 郑丹, 杨祖凤. 创新驱动搭建四川省茧丝绸行业公共服务平台[J]. 纺织科技进展, 2016, (03): 1 - 3.

[2]傅莲英. 东方丝绸市场强化公共信息技术服务平台[N]. 国际商报, 2008 - 02 - 28 (002).

作者简介:汤知源(1981-),男,汉族,浙江杭州,理学硕士,高级工程师,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研究方向:质量工程,质量管理,纺织工业。

基金项目: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重点科技项目“茧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标准研制及质量一站式服务平台应用示范”,编号:ZD202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