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化监测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

江佳凌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

摘要:本文聚焦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化监测系统,阐述其构建过程,涵盖传感器技术、数据传输与处理等关键环节。分析该系统在大坝安全监测、水情监测等方面的应用,展现其提升监测效率、保障工程安全的重要作用,为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化监测系统;构建;应用

一、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防洪、发电、灌溉等起着关键作用。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监测手段存在效率低、实时性差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工程管理的需求。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化监测系统应运而生,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行和高效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化监测系统的构建

(一)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是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基础,用于采集各种物理量数据。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常用的传感器包括压力传感器、位移传感器、渗流传感器、水位传感器等。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大坝的变形、渗流、水位变化等关键参数。例如,高精度的压力传感器可以精确测量大坝内部的应力分布,为评估大坝的结构稳定性提供数据依据。

(二)数据传输技术

数据传输是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及时准确地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目前,常用的数据传输方式有有线传输和无线传输。有线传输如光纤通信,具有传输速度快、稳定性高的优点,但铺设成本较高;无线传输如 4G/5G 通信、LoRa 等,具有安装便捷、灵活性强的特点,适合在复杂地形和偏远地区应用。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工程现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数据传输方式,也可采用多种传输方式相结合的混合传输模式。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

数据处理与分析是智能化监测系统的核心。通过对大量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够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工程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数据处理技术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存储等。数据清洗主要是去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异常值,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数据存储则采用数据库技术,如关系型数据库 MySQL 和非关系型数据库 MongoDB 等,对监测数据进行有效管理。数据分析技术则运用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算法,对监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实现对工程状态的实时评估和预测。例如,通过建立大坝变形预测模型,利用历史监测数据和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大坝未来的变形趋势,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

(四)系统架构设计

智能化监测系统的架构设计应遵循分层、分布式的原则,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稳定性。一般包括感知层、传输层、数据层和应用层。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组成,负责采集数据;传输层负责数据的传输;数据层负责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应用层则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功能,如数据查询、报表生成、安全预警等。通过这种分层架构设计,使得系统各部分之间职责明确,便于维护和升级。

三、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应用

(一)大坝安全监测

大坝是水利水电工程的核心建筑物,其安全状况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正常运行和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智能化监测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大坝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等参数,通过数据分析和预警模型,及时发现大坝存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当大坝的位移超过设定的警戒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息,通知相关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大坝安全。

(二)水情监测

水情监测对于水利水电工程的调度运行至关重要。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水位传感器、雨量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水库的水位、入库流量、出库流量等水情数据。根据这些数据,结合天气预报信息,利用水文模型对未来的水情进行预测,为水库的科学调度提供依据。例如,在洪水来临前,根据水情预测结果,合理调整水库的出库流量,既能保证大坝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水库的防洪效益。

(三)设备状态监测

水利水电工程中的各种设备,如发电机组、闸门等,其运行状态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发电效率和正常运行。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对设备的振动、温度、压力等参数进行监测,利用故障诊断技术,及时发现设备的潜在故障。例如,通过监测发电机组的振动信号,分析其振动频率和幅值,判断机组是否存在异常情况,提前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避免设备故障导致的停机事故,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四)工程管理决策支持

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对大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为工程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对大坝运行数据的长期分析,评估大坝的运行状态,为大坝的维护和改造提供决策支持;根据水情监测数据和发电效益分析,制定合理的发电计划,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同时,系统还可以通过可视化技术,将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以直观的图表形式展示给管理人员,便于他们快速了解工程的运行情况,做出准确的决策。

四、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化监测系统应用的优势

(一)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在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定期进行数据采集和记录,这一过程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数据记录出现误差。而智能化监测系统的应用,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传输和分析,显著提升了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这种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工程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并报告任何异常情况,从而确保了工程的安全和稳定运行。

(二)实时监测与预警

智能化监测系统具备实时监测工程各项关键参数的能力,它能够不间断地跟踪工程的运行状况。当系统检测到任何偏离正常范围的参数时,会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向管理人员发出警报信息。这种及时的预警功能为管理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反应时间,使他们能够迅速采取措施,有效预防和减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三)优化工程管理决策

智能化监测系统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监测数据,能够为工程管理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这些数据帮助管理人员更准确地了解工程的运行状况,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和科学的工程运行方案以及维护计划。通过这种方式,智能化监测系统不仅提高了工程的管理水平,还能够显著提升工程的经济效益,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四)降低人力成本

智能化监测系统的部署和应用,大幅度减少了对人工监测的依赖,从而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由于减少了人工监测的工作量,也相应减少了因人为操作不当可能带来的误差和风险。此外,智能化监测系统能够持续不断地工作,不受人员轮班和疲劳等因素的影响,确保了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工程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五、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化监测系统的构建与应用,为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运行和高效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传感器技术、数据传输与处理技术等的综合应用,实现了对工程的全方位、实时监测和科学管理。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化监测系统将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在工程安全监测、水情预测、设备管理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家乐,何勇,蒋丰源.新型水利水电工程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研究[J].陕西水利,2025,(01):103-105+112.DOI:10.16747/j.cnki.cn61-1109/tv.2025.01.047.

[2]李珊珊.水利工程中的智能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J].水上安全,2024,(15):37-39.

[3]刘本宁,孙正明,阿拉坦,等.水利水电工程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J].海河水利,2023,(03):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