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
孙梦伟
科尔沁区第三幼儿园,内蒙古 通辽,028000
摘要:本文聚焦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当前存在的重视程度不足、专业师资匮乏、教育方法不当等问题。从提高重视程度、加强师资培养、优化教育方法等方面提出对策,旨在完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对策
一、引言
学前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状况对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当前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问题,亟待深入探究并提出有效对策,以提升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为儿童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部分幼儿园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将教学重点放在识字、算术等内容上,认为这些是儿童未来学业发展的关键,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其纳入日常教学体系的核心位置。例如,课程安排中,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所占时间极少,甚至被其他所谓 “主课” 随意挤占。
许多家长同样存在观念偏差,更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学业成绩,忽视心理健康。在与教师沟通时,多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心理状态关心甚少。比如,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或行为异常时,家长常简单归结为孩子 “不懂事”,未意识到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
(二)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中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相对较少,导致幼儿园中经过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教师比例较低。许多幼儿园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和系统性难以保证。
即便部分教师参与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但培训内容往往不够深入,缺乏实践指导。教师在面对复杂的儿童心理问题时,缺乏有效的干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可能仅停留在表面制止,无法深入分析背后的心理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三)教育方法不当
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以简单的故事讲述或道理灌输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这种方式难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情绪管理时,只是单纯地告诉儿童要控制情绪,却没有通过游戏、角色扮演等生动方式让儿童亲身体验和理解。
每个学前儿童都有独特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但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采用统一模式,忽视个体差异。对于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儿童,采用相同的教育方法,没有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家园合作存在缺陷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定期沟通机制。教师和家长之间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全面,导致双方对儿童在园和在家的表现了解不充分。例如,孩子在幼儿园出现了退缩行为,教师未及时告知家长,家长也未意识到孩子行为的变化,使得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家园合作多停留在表面形式,如简单的家长会、亲子活动等,缺乏深度合作。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双方没有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目标,无法形成教育合力。例如,幼儿园开展了心理健康主题活动,但家长在家中没有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延续,导致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幼儿园应转变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幼儿园整体教育规划。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保证每周有固定的课时用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制定详细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表,融入情绪认知、人际交往等多方面内容。同时,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通过创设心理角、张贴心理健康宣传画等方式,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影响。
幼儿园应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引导,通过举办家长学校、专题讲座等形式,向家长普及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知识,使其认识到心理健康对孩子成长的关键作用。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定期组织家长学习如何识别孩子的心理问题以及应对方法,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和教育能力。
(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优化课程设置,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的比重,如开设儿童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等专业课程,培养更多具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前教育人才。同时,幼儿园应积极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充实师资队伍,为开展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人才保障。
幼儿园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邀请心理学专家进行讲座和案例分析,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加强实践培训,通过组织教师到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观摩学习、开展园内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开课,让教师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三)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前儿童的学习兴趣。运用游戏教学法,如通过 “情绪卡片” 游戏,让儿童识别不同情绪卡片并表达相应情绪,在游戏中学习情绪认知。采用角色扮演法,设定生活场景,让儿童扮演角色,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播放有趣的动画视频,讲解心理健康知识,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个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对于性格内向的儿童,教师可以提供更多表达自我的机会,如在小组活动中鼓励其发言,给予积极反馈,增强自信心。对于活泼好动的儿童,引导他们学会遵守规则,通过适当的体育活动释放过剩精力,同时培养专注力。
(四)强化家园合作
建立健全家园沟通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微信公众号、家长群等,及时向家长反馈儿童在园的心理健康状况,包括情绪变化、行为表现等。同时,家长也能随时向教师反映孩子在家的情况,实现信息的实时互通。定期召开家长会,专门针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教育方法。
幼儿园和家庭应共同制定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计划和目标。例如,针对儿童的分离焦虑问题,幼儿园教师在园内开展相关的适应性活动,家长在家中配合进行类似的模拟练习,帮助孩子逐步克服焦虑情绪。双方还可以共同开展亲子心理健康活动,如亲子绘画、亲子游戏等,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论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尽管当前在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重视程度不足、专业师资匮乏、教育方法不当以及家园合作缺陷等问题,但通过提高各方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育方法,强化家园合作等一系列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现状。只有形成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的良好氛围,才能构建完善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全面发展,为其未来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姚丽敏.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4,(03):152-154.
[2]陈萌,陆小辉,杨智慧,等.当前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新智慧,2023,(02):72-74.
[3]周嘉欣.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8):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