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作者

武立华 张庆海

绥化学院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 黑龙江省绥化市 152001

摘要: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的深刻变革,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力量。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实现了生产力的质的飞跃。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性,探讨其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中的应用模式,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制生产力;区域经济;创新发展

1  引言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生产力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泉。新质生产力不仅强调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还注重生产要素的革新配置和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对区域经济结构优化和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核心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显著标志[1]。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依赖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多个方面。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涵盖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多维度。在管理创新方面,企业采用敏捷管理、数字化管理等新型模式,打破组织壁垒,提升运营效率[2]。打破了产业间的壁垒,促进了不同产业的深度融合。与农业融合推动了农产品电商的发展,改变了农产品销售模式。同时,技术融合也成为趋势,如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推动了精准医疗的发展。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生产过程中注重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是典型代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碳排放[3]。绿色制造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节能减排,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从源头减少了污染。高质量性新质生产力聚焦高质量发展,产出高质量产品与服务。在消费升级背景下,消费者对产品品质、性能和体验要求提高,新质生产力通过先进技术与工艺满足了这一需求。

本研究旨在明确新质生产力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机制,为地方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通过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性,探索其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中的应用模式,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

3  新质生产力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中的应用模式

3.1 创新驱动区域产业升级

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例如,在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个性化定制,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绿色制造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转型,降低了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托科技创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3.2 优化区域创新资源配置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和高效利用。地方政府通过建设科技园区、创新中心等载体,吸引高端人才、科研机构和企业入驻,形成了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效应。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要素的协同互动,包括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等多个方面。通过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同时,还可以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领域,为科技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3.3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区域间的创新合作和资源共享。通过构建区域创新合作网络,推动不同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还有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缩小城乡差距。

4  区域经济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4.1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在高端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领域,我国仍面临国外技术封锁和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瓶颈问题。这些关键核心技术的缺失制约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不足,尤其是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不能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4.2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难度大

传统产业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转型升级难度较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需要较长的周期和大量的投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部分新兴产业可能难以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部分欠发达地区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应用方面存在明显滞后现象。这导致了区域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加剧。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要素的流动和配置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5  应对策略与建议

5.1 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政府应持续增加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支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基础研究投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为技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聚焦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攻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问题。深化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加强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和协同。通过定向培养、在职培训等方式提高人才素质和能力水平。

5.2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制定科学合理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升级投入力度。通过政策扶持、资金补贴等方式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进行生产活动;同时加强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实现绿色化转型。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培育力度和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促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并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5.3 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构建开放合作的区域创新合作网络体系促进不同地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活动;通过共享资源、优势互补等方式推动区域经济实现协同发展并提升整体竞争力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融合发展政策措施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方式缩小城乡差距并推动城乡实现融合发展。

6  结论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难度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等挑战。通过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等策略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应对这些挑战并推动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未来应继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研究和探索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体系以更好地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海瑾,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域协调发展向度[J],探索与争鸣,2024(08)

[2]金良杰,谢飘瑶,王雪枫,乡村振兴战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5(03)

[3]邱利见,赵文政,新质生产力契合新发展理念的理论逻辑[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25(03)

基金项目:2024年绥化学院校级项目(专项项目)“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区域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研究”(XZ24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