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化苗木栽培管理中土壤改良技术研究
田锋
湖南逸特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湖南 邵阳 422000
作者简介:田锋,男,1984-1,汉,浙江省杭州市人,大专,总经理,研究方向:绿化苗木栽培种植、养护与施工
摘要:城市绿化苗木的健康生长依赖于良好的土壤环境,但城市土壤普遍存在压实度高、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失衡等问题,影响苗木的成活率与生长质量。因此,研究土壤改良技术对提高城市绿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城市绿化苗木对土壤物理、化学及微生物环境的要求,然后探讨了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土壤改良技术的原理及其在栽培管理中的应用,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评估了不同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效果,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综合运用多种土壤改良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绿化土壤质量,提升苗木存活率和生长势,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城市绿化苗木;土壤改良;物理改良;化学改良;生物改良
引言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绿化苗木的生长环境受到了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土壤质量问题。城市土壤长期受到人为活动的干扰,普遍存在压实度高、通透性差、有机质含量低、养分失衡及重金属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苗木的存活率和生长质量。针对这些问题,土壤改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城市绿化苗木栽培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探讨适用于城市绿化苗木栽培管理的土壤改良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壤退化问题,分析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土壤改良方法的技术原理、应用方案及实际效果,结合案例评估不同改良技术的应用效果,并提出可持续性的改良策略。
1 城市绿化苗木栽培对土壤环境的要求
1.1 城市绿化苗木生长对土壤物理性质的适应性分析
土壤的物理性质决定了苗木根系的扩展能力、土壤的透水性和透气性,从而影响苗木的生长速度及健康状况。在城市环境下,由于大量土地经历过土方回填、压实和表层硬化处理,造成土壤密度增加,孔隙度降低,影响根系正常生长。研究表明,适宜苗木生长的土壤应具有40%~60%的孔隙率,其中气相孔隙占总孔隙的25%以上,以确保根系能够充分获取氧气。同时,土壤的持水性和渗透性也是影响苗木生长的重要因素[1]。土壤过于黏重(如高比例的黏土)会导致透水性差,容易形成积水,导致根系缺氧甚至腐烂,而沙质土壤虽然透水性强,但保水性差,容易导致水分流失。
1.2 城市绿化苗木生长对土壤化学性质的要求
土壤的化学特性直接影响苗木对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进而决定了苗木的生长速度、抗逆性及整体健康水平。城市土壤由于长期受到工业污染、建筑废弃物堆积以及化学施肥不合理等因素影响,往往存在酸碱失衡、养分供给不足或过量、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其中,pH值是影响苗木营养吸收的关键因素之一,大多数绿化苗木适宜生长的土壤pH范围为5.5~7.5,而某些特定树种(如红枫、茶花)则偏好微酸性土壤(pH 5.0~6.5),碱性土壤则容易造成铁、锰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导致苗木叶片黄化。养分方面,土壤有机质含量决定了土壤的保肥性和供肥能力。适宜苗木生长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3%以上,而城市土壤由于人为干预,常常低于1.5%,严重影响苗木生长。
2 城市绿化苗木栽培管理中的土壤改良技术
2.1 物理性土壤改良技术及其应用
物理性土壤改良技术主要是通过改变土壤的物理结构,以改善土壤的透水性、通气性、保水能力及紧实度,优化苗木根系生长环境。城市土壤因建筑施工和人类活动影响,常表现出高度紧实化、土壤团粒结构受损及持水能力降低,因此需采用相应的改良措施。深层松土与机械破碎技术 是改善土壤紧实度的主要方法。对于压实严重的土壤,可采用深松机械(如亚耕机、铲式松土机)进行深层翻松,以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根系渗透能力。研究表明,在城市绿化土壤中进行深耕松土(深度30-60 cm),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透气性,使苗木根系更易扩展。
2.2 化学性土壤改良技术及其优化
土壤酸碱度调控技术是维持苗木适宜生长环境的关键。大多数城市绿化苗木适宜的pH范围为5.5~7.5,然而,由于建筑废弃物、道路扬尘等影响,城市土壤常呈碱性(pH > 8),限制了苗木对养分的吸收。针对碱性土壤,可采用硫酸铵、硫酸铁、石膏等酸性改良剂降低pH值,或施用腐殖酸调节土壤缓冲能力[2]。对于过酸土壤(pH < 5.5),可施用石灰、磷矿粉或木灰,提高土壤pH值,增强土壤的缓冲能力。土壤养分优化与精准施肥技术 也是提高土壤肥力的关键。由于城市土壤往往存在氮(N)、磷(P)、钾(K)等养分供应不均衡的问题,因此需结合土壤检测结果,采用精准施肥策略。氮素供应不足时,可施用缓释氮肥(如聚脲、控释尿素)以延长氮肥作用周期;磷素供应不足时,可施用磷酸二铵或磷矿粉,并结合生物菌肥促进磷的释放;钾素供应不足时,可采用硫酸钾或草木灰,提高土壤钾离子的可利用性。
2.3 生物性土壤改良技术在苗木栽培中的应用
城市土壤因长期缺乏有机物输入,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需通过生物技术进行改良。有机质添加与腐殖质改良 是提升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施用有机肥(如堆肥、畜禽粪肥、绿肥)可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持水性、团粒结构及微生物活性。此外,采用生物炭改良技术,可增强土壤的缓冲能力,减少重金属污染,提高土壤对水肥的保持能力。土壤微生物菌群优化 是改善土壤健康的重要手段。应用微生物菌剂,如固氮菌、磷溶解菌、丛枝菌根真菌(AMF)等,可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促进苗木根系生长。
3 土壤改良技术的综合运用与效果评估
土壤改良技术的有效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如土壤类型、改良材料的适应性、施用方式及长期管理策略,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采用综合改良技术,并通过科学评估手段验证改良效果。物理、化学和生物改良技术的联用可最大化土壤质量提升的效果,对于盐碱土壤,综合改良方法包括滴灌淋洗、施用改性石膏以及种植耐盐绿肥等,通过多层次改良,实现土壤理化性质的全面优化[3]。在某市绿化改良项目中,通过引入生物炭和微生物菌剂,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25%,pH值由8.3降至7.2,苗木存活率提高了30%。此外,长期效果评估需结合环境因素,如降雨、温度、土地利用变化等,制定动态调整策略,确保改良技术的可持续性。
4结语
本研究围绕城市绿化苗木栽培管理中的土壤改良技术展开分析,系统探讨了不同土壤类型对苗木生长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良措施。研究表明,物理性土壤改良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能力,化学性改良技术可优化土壤pH值和养分供应,而生物性改良技术则有助于提升土壤生态稳定性和抗逆性。在应用层面,政府与科研机构应加强土壤改良标准的制定,推动可持续性土壤管理方案的实施,并结合海绵城市、低碳城市等发展战略,优化土壤水肥管理,提高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社会参与相结合,城市绿化土壤改良将更具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王凯强.城市园林植物对土壤的综合影响[J].现代园艺,2023,46(04):177-179.
[2]张涛.工程、化学及新型生物措施在滨海盐土改良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3]伍海兵.城市绿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及其改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