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校思政教育、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杜梅
成都文理学院 610401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以学生为中心”是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其本质是将学生全面发展作为育人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思政教育承担“铸魂”使命,解决学生“为谁发展”的价值方向问题;学生管理发挥“保障”作用,构建学生“有序发展”的成长生态;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赋能”功能,提升学生“如何发展”的实践能力。三者虽分工不同,但终极目标均指向“培养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
从实践来看,思政教师与辅导员是连接三者的重要纽带:思政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递价值理念,却常因脱离学生日常管理场景导致理论“悬浮”;辅导员扎根学生生活,却可能因缺乏系统思政理论支撑导致思想引导“表浅”;而两者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往往角色缺位,难以将价值引领融入实践育人。因此,构建三者协同育人体系,既是破解“各自为战”育人困境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教师、辅导员发挥协同作用的现实需要。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多聚焦“思政+创新创业”“学生管理+思政”等二元融合,对三者协同的系统性探索较少,且多从学校管理视角切入,缺乏思政教师、辅导员的一线实践视角。国外高校虽注重学生发展指导,但基于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协同模式研究不足。本文立足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工作实际,以“学生发展”为逻辑主线,整合三者育人要素,形成更具实操性的协同体系。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协同理论、学生发展理论等核心文献)、案例分析法(选取3 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实践案例)、访谈法(访谈15 名思政教师、辅导员及创新创业导师),结合一线工作经验,从“问题诊断—路径构建—案例验证”展开研究,确保理论深度与实践可行性统一。
二、协同育人体系的理论基础与内在逻辑
(一)核心理论支撑
1. 协同理论:该理论强调系统内各要素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育人系统的子系统,需通过资源共享、功能互补实现协同运转——正如思政教师的理论优势与辅导员的实践优势结合,可形成“理论+实践”的育人合力。
2. 学生发展理论:以阿斯汀“学生参与理论”为核心,强调学生发展需通过“认知参与、情感参与、实践参与”的深度互动实现。三者协同恰好覆盖学生发展全链条:思政教育引导认知与情感参与,学生管理保障参与秩序,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参与,共同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发展”转变。
(二)三者协同的内在关联
1. 目标协同:三者均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思政教育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为学生定“价值坐标”,学生管理通过规则引导与人文关怀建“成长安全网”,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实践训练赋“发展竞争力”。
2. 内容协同:三者内容存在天然交集。思政教育中的“责任担当”可融入学生管理的“宿舍集体生活”(如引导学生承担宿舍责任),也可通过创新创业项目的“社会价值导向”(如公益创业)落地;学生管理中的“沟通能力培养”能为创新创业团队协作提供基础;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解决思维”可帮助学生将思政理论转化为具体行动(如用创新方法解决社区矛盾)。
3. 路径协同:三者均需依托“课堂、实践、文化”三大载体。思政课堂可嵌入辅导员收集的学生真实案例(如学业压力、人际矛盾),让理论更贴近学生;学生管理可通过“社团活动”链接创新创业项目(如科技类社团孵化创业团队);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可共同参与创新创业项目评审,强化价值导向,形成“课内外联动、家校社协同”的育人路径。
三、高校协同育人体系的现存问题——基于思政教师与辅导员视角结合访谈与一线工作观察,当前三者协同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直接影响育人(-) 机制层面:协同动力不足,部门壁垒明显
1. 管理体制分割:思政教育归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管理归学工部、创新创业教育归就业创业中心,三者缺乏常态化沟通机制。思政教师与辅导员虽高频接触学生,但因未纳入统一协同框架,常出现“思政教师讲理论、辅导员抓日常、创业导师教技能”的割裂状态。
2. 评价体系错位:思政教育以“理论考核成绩”为核心指标,学生管理以“纪律达标率”为评价重点,创新创业教育以“项目获奖数”为衡量标准,均未以“学生发展成效”(如价值认同度、实践能力提升)为统一导向。这种割裂的评价体系导致三者“各抓一头”,难以形成合力。
(二)内容层面:融合深度不够,脱离学生需求
1. 思政教育“悬浮化”:部分思政课程仍以理论讲授为主,未结合辅导员掌握的学生实际问题(如学业焦虑、就业迷茫),也未关联创新创业中的现实议题(如创业伦理、技术向善)
2. 学生管理“刚性化”:部分高校学生管理侧重“约束性规定”,对学生创新创业的“试错需求”包容不足。例如,学生因参与创业项目需请假调整课程,审批流程繁琐;创业失败后,辅导员因考核压力可能过度关注“问题处理”,而非引导学生从失败中学习,导致管理与创新创业需求脱节。
3. 创新创业教育“去思政化”:部分课程仅聚焦“商业计划书撰写、融资技巧”,忽视“创业精神中的理想信念”“创新过程中的责任担当”。思政教师与辅导员极少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设计,导致学生出现“重技能轻价值”倾向——某学生团队在创业项目中为追求利润降低产品质量,辅导员介入后发现,团队成员竟未意识到“诚信经营”的思政内涵。
(三)平台层面:支撑能力不足,资源共享困难
1. 实践平台分散:思政实践基地、学生管理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孵化园各自独立。学生参与思政调研后,难以通过学生管理系统对接创新创业资源;辅导员发现有创业潜力的学生,却因缺乏平台无法快速匹配思政教师与创业导师,导致“好苗子”错失发展机会。
2. 师资协同缺失:思政教师缺乏创新创业实践经验,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指导;辅导员对思政
理论深度不足,思想引导常停留在“情绪安抚”层面;创新创业导师对价值引领重视不够,三者未形成“互
补型师资共同体”。某高校尝试开展“跨部门教研”,但因无固定平台与激励机制,仅举办2 次便中断。四、协同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以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为协同纽带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立足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角色优势,从机制、内容、平台三方面构建协同体系:
(一)构建“三位一体”协同机制,打破部门壁垒
1. 成立跨部门协同小组:由校领导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工部、创新创业学院负责人及一线思政教师、辅导员代表组成“协同育人工作组”,每月召开联席会,重点解决三方面问题:
◦ 资源共享:整合思政课程资源、学生管理案例库、创新创业项目库,通过线上平台向思政教师、辅导员开放,如辅导员可调用思政课程课件开展主题班会,思政教师可使用学生管理中的真实案例用于课堂教学;
◦ 分工协同:明确思政教师负责“价值引领设计”、辅导员负责“日常协同落地”、创新创业导师负责“实践技能指导”,如学生创业项目需先经思政教师审核“社会价值导向”,再由辅导员跟踪思想动态,最后由创业导师指导实操;
(二)推动内容深度融合,贴近学生成长需求
1. 思政教育“落地化”:从“理论灌输”到“问题导向”
◦ 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开发“案例教学库”:辅导员收集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典型问题(如网络舆情认知、团队矛盾处理),思政教师将其转化为思政课程案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增设“创业团队的诚信困境”专题,用学生真实案例讲解“职业道德”;
◦ 思政课程嵌入“创新创业实践模块”: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设置“创新驱动发展”实践环节,由思政教师出题(如“乡村振兴中的青年角色”),辅导员组织学生开展调研,创业导师指导将调研成果转化为微型创业方案,实现“理论—调研—实践”闭环。
2. 学生管理“柔性化”:从“约束管控”到“发展支持”
◦ 优化管理规则:设立“创新创业弹性机制”,允许学生用优质创业项目成果抵扣部分通识课程学分,简化创业实践请假流程;建立“试错容错清单”,对创业失败学生,在评奖评优中重点考察“反思成长”而非“结果成败”,辅导员需提交《学生成长跟踪报告》替代“问题处分记录”;
◦ 管理场景融入价值引导:辅导员在宿舍走访、班会活动中,主动关联思政与创新创业内容,如讨论“宿舍卫生责任”时,延伸至“创业团队的分工协作”;分析“学业压力”时,结合“创新过程中的挫折应对”,让管理成为育人载体。
3.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化”:从“技能训练”到“思政赋能”
◦ 课程增设“思政模块”:在《创新创业基础》中开设“伦理与责任”章节,要求创业项目需提交“社会价值说明书”,明确项目对环境、社区、行业的正向影响;思政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讲解“张謇实业救国”“当代青年返乡创业”等案例,强化“家国情怀”与“创新精神”的结合;
◦ 赛事强化价值评审:举办“红色创业大赛”,聚焦“红色文化传承、基层服务、科技报国”等主题,思政教师与辅导员担任评审,将“价值导向”权重提高至 30% ,引导学生在创新中践行社会责任。
(三)搭建多元协同平台,强化支撑能力
1. 打造“一站式”学生发展平台: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构建“15 分钟育人圈”:
◦ 线上平台:开发“学生成长云空间”,设“思政学习”“事务办理”“创业服务”板块,学生完成思政课程后可直接申请创业项目对接,辅导员通过平台实时查看学生参与情况,实现“数据互通、资源互联”;◦ 线下平台:在“一站式”学生社区设置“协同育人工作室”,思政教师每周固定时间驻点,与辅导员共同接待学生咨询,同步开展“思政沙龙+创业答疑”活动,让学生在同一空间获得多维支持。
2. 建设“政校企社”实践基地:以地方需求为导向,思政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基地建设
◦ 与乡村振兴示范村合作:组织学生开展“思政调研(了解乡村需求)+管理实践(参与村集体事务)+创业项目(开发乡村文创产品)”一体化活动,思政教师现场讲解“共同富裕”理论,辅导员协调学生实践安排,创业导师指导项目落地;
◦ 与企业共建“伦理实验室”:在企业实习中设置“技术伦理案例研讨”环节,思政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授课,辅导员跟踪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创新与责任的平衡”。
3. 组建“跨学科师资共同体”:建立“师资互培+教研联动”机制:
◦ 互培计划:思政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导师培训”,掌握基础实践指导技能;辅导员参加“思政理论研修班”,提升理论深度;创业导师参与“思政教育工作坊”,理解价值引领要点;
◦ 联合教研:每学期开展 3-4 次跨部门教研活动,共同开发《协同育人指导手册》,如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合作设计“创业学生思想引导流程图”,明确不同阶段的协同要点,形成标准化指导规范。
五、实践案例:A 高校协同育人体系的探索与成效
A高校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2022 年以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为协同核心,启动“学生发展协同工程”,经过两年实践,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一)机制创新:从“分散管理”到“协同联动”
学校成立“协同育人办公室”,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兼任主任,成员包含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学工部部长、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及5 名一线思政教师、辅导员代表。办公室制定《协同育人工作清单》,明确每月需完成“资源共享会”“案例研讨会”“学生发展分析会”3 项固定工作,将“双导师制”纳入思政教师、辅导员的考核指标,权重占 20% 。
(二)内容融合:从“各自为战”到“有机统一”
1. 思政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思政教师与辅导员共同开发“青年创业案例集”,收录本校学生“非遗传承创业”“社区养老服务创业”等案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设“案例研讨课”,由创业学生分享经历,思政教师解读其中的“家国情怀”,辅导员补充学生成长故事,课程参与度从65%提升至 92%; ;
2. 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支持融合:学工部出台《创新创业学生管理细则》,设立“创业服务专员”(由辅导员担任),为学生提供“项目注册—场地申请—学业协调”一站式服务,全年为32 支团队解决实践难题,学生创业项目落地率从18%提升至 35% 。
(三)平台支撑:从“分散孤立”到“整合联动”
学校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成“协同育人中心”,设置思政咨询区、创业孵化角、辅导员工作室,实现“物理空间融合”;线上搭建“成长云平台”,学生可通过平台预约思政教师、辅导员、创业导师的联合指导,全年完成联合指导120 余次。同时,与3 个乡村振兴示范村、5 家企业共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开展“思政+创业”实践活动40 余场,参与学生达1200 人次。
(四)实施成效
经过两年实践,A 高校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学生参与思政实践活动比例从 58%提升至 89% ,创新创业项目中“社会公益类”占比从 22% 提升至 53% ,学生对学校管理满意度从 70% 提升至 91% ;思政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意识明显增强,联合发表相关研究论文 12 篇,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共同体。
六、结论与展望
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政教育、学生管理与创新创业协同育人体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通过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内容深度融合、搭建多元支撑平台,可打破三者割裂状态,而思政教师与辅导员作为连接理论与实践、课堂与生活的纽带,其协同作用的发挥是体系落地的关键。
未来,高校需进一步深化探索:一是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发展监测系统”,通过分析学生在思政学习、日常管理、创新创业中的行为数据,动态调整协同策略;二是扩大“协同主体”范围,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