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施工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整理与归档管理
杨浩
成都市双流东升路桥建筑有限公司 610000 身证号码:513723198301206515
一、引言
现场施工技术资料涵盖施工方案、检测报告、变更文件等关键信息,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当前部分施工企业存在资料整理混乱、归档滞后等问题,导致工程验收受阻、运维缺乏依据。加强技术资料规范化整理与归档管理,可明晰施工责任、保障工程质量,为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支撑。本文聚焦这一核心议题,探索科学管理路径。
二、现场施工技术资料管理现存问题
2.1 资料收集不及时、不完整
施工阶段各环节衔接紧密,技术资料产生具有即时性,但部分施工企业未建立实时收集机制,常出现资料拖延记录、漏项缺项情况。如隐蔽工程验收记录未在施工完成后立即填报,事后补录易出现数据偏差;原材料检测报告因交接疏漏丢失,导致材料质量溯源无据,严重影响资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2.2 资料分类混乱、标准不统一
不同施工企业甚至同一企业不同项目部的资料分类方式差异较大,缺乏统一规范的分类标准。部分资料既归入“施工技术文件”,又列入“质量控制资料”,出现交叉重复;还有些特殊工艺资料因无明确分类指引,随意存放,导致后续查找时耗时耗力,降低资料管理效率,无法快速为工程决策提供支持。
2.3 资料审核与监管力度不足
施工技术资料审核多流于形式,审核人员未深入核查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合规性。如施工日志中记录的施工工序与实际进度不符,审核时未及时发现;部分资料签字手续不全、代签现象普遍,却顺利通过审核。同时,企业缺乏常态化监管机制,对资料整理与归档的检查频次不足、处罚力度不够,难以倒逼相关人员落实管理责任。
三、现场施工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整理路径
3.1 建立全周期资料收集机制
以施工进度计划为核心,划分基础施工、主体结构、装饰装修等关键阶段,明确各阶段需收集的资料清单与责任主体。安排专职资料管理员跟进现场,对隐蔽工程验收记录、分项工程检验批资料等即时性文件,做到“施工完成即收集、数据生成即记录”。借助信息化工具搭建资料上传平台,施工人员可实时上传现场影像、检测数据等资料,管理员在线核验完整性,确保资料收集无遗漏、无延迟,从源头保障资料的时效性与全面性。
3.2 制定统一分类与编码标准
结合行业规范与工程实际,构建“总类—大类—子类”三级分类体系:总类划分为“施工前期资料”“施工过程资料”“竣工验收资料”;大类按专业细分,如“土建工程”“安装工程”等;子类明确具体文件类型,如“施工方案”“试验报告”等。同时,采用“项目编码+专业编码 + 分类编码 +. 顺序编码”的组合编码方式,为每份资料赋予唯一标识,如“XM-01-TJ-008”代表某项目土建专业第 8 份施工过程资料。通过标准化分类与编码,实现资料有序存放与快速检索。
3.3 强化资料审核与质量管控
建立“三级审核”制度,施工班组负责初核,核对资料与现场施工的一致性,确保数据真实;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进行复核,审查资料的规范性与完整性,重点核查签字手续、附件材料等;企业技术部门开展终核,从合规性角度把关,检查资料是否符合行业标准与合同要求。审核过程中发现问题立即退回整改,建立整改台账,明确整改时限与责任人,整改完成后重新提交审核。同时,定期开展资料质量培训,提升审核人员与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资料错漏问题。
四、现场施工技术资料的归档管理体系构建
4.1 规范归档流程与交接手续
明确资料归档需满足“三符合”核心要求:符合《建设工程文件归档规范》等行业验收标准、符合三级审核通过的资料质量要求、符合企业统一的分类编码规范。施工过程中推行“阶段验收 + 即时归档”模式,基础、主体、装饰等每个阶段完工并通过验收后,资料管理员需在 3 个工作日内完成该阶段资料的汇总梳理,附上审核意见表后移交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工程竣工验收后15 日内,完成全套资料的最终核验,编制包含“资料名称、编码、形成日期、存放位置”等要素的归档目录。交接时实行“双人核对、全程录像”,双方在《资料交接单》上签字确认,明确交接责任,对破损、缺失资料当场标注并限期补正,从流程上杜绝交接环节的风险。
4.2 构建安全存储与防护机制
针对纸质与电子两类载体特性建立差异化存储方案:纸质资料存放于达到国家二级档案库房标准的专用空间,配备智能温湿度控制系统,将温度精准控制在 14-24∘C 、相对湿度稳定在 45%-60% ,同时安装气体灭火、红外防盗、防虫熏蒸等设备,每周开展一次库房环境巡检与资料状态抽查,每月进行一次纸张翻动与通风处理。电子资料采用“本地服务器 + 央企级云平台”的双重备份模式,本地使用加密磁盘阵列并设置访问权限分级,云端选择通过等保三级认证的存储服务,实行“每日增量备份、每周全量备份”制度,备份后需进行数据完整性校验。建立《资料存储台账》,详细记录每份资料的存储位置、载体类型、备份次数及状态变动,确保资料在保存期内安全可查。
4.3 完善资料利用与追溯机制
制定《施工技术资料利用管理细则》,明确不同主体的利用权限与流程:企业内部项目部因工程运维、竣工结算等需求借阅时,需提交经部门负责人签字的《资料利用申请表》,档案管理员核验身份后办理登记,借阅期限最长不超过15 天;外部监管部门、审计机构等需查阅时,需出具单位公函及经办人身份证明,由企业档案管理部门负责人审批后方可查阅,且仅限在指定阅档室查看,不得带出。同时,依托前期建立的唯一编码构建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输入编码即可一键查询资料的形成人员、各环节审核记录、归档时间、存储位置及借阅轨迹等信息。对涉及质量问题的资料,可通过追溯系统快速定位责任环节与人员,为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责任认定及后续整改提供精准依据,充分发挥资料的管理价值。
五、结论
现场施工技术资料的规范化整理与归档管理是工程管理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工程质量与管理效能。当前存在的收集不及时、分类混乱、监管不足等问题,需通过建立全周期收集机制、统一分类编码标准、强化三级审核管控等措施破解。同时,构建规范的归档流程、安全的存储机制与高效的利用体系,可实现资料从形成到归档的全链条规范化管理。唯有重视并落实技术资料规范化管理,才能为工程验收、运维及责任追溯提供坚实支撑,推动工程管理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解鹏,赵惠军.配电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技术创新[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27):4-6.
[2]杨红艳.土木工程施工现场质量控制与风险管理[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25,24(19):184-186.
[3]詹武练.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现场试验检测技术[J].中华建设,2025,(09):19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