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措施研究

作者

刘志平

辽宁中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省朝阳市 122000

1.引言

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凭借强度高、可塑性强、成本可控等优势广泛应用于地基、墙体、梁板柱等结构构件。然而,混凝土裂缝是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据行业统计,约85% 的建筑在施工阶段或使用初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混凝土裂缝,其中 30% 的裂缝会随时间发展,导致钢筋锈蚀、结构承载力下降,甚至引发安全隐患。研究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措施,对提升建筑工程质量、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主要类型与成因

2.1 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多出现于混凝土浇筑后 1-3 天,表现为表面不规则网状或纵向短裂缝,宽度通常为 0.05-0.2mm ,常见于楼板、墙体表面。其成因主要是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分蒸发过快,内部水分流失导致体积收缩,而表面约束(如模板、钢筋)阻碍收缩,产生拉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最终形成裂缝。

2.2 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多发生于大体积混凝土(如基础筏板、大型梁体),表现为纵向或横向裂 缝,深度较深,部分贯穿构件,宽度 0.1-0.5mm。其成因是混凝土水化反应释放大量热 量(水泥水化热可达 50-70℃),内部与表面温差超 25℃时,热胀冷缩产生温度应力, 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引发裂缝。

2.3 荷载裂缝

荷载裂缝多出现于混凝土强度未达标时过早承受荷载,表现为沿受力方向的纵向裂缝,常见于梁、板构件,宽度 0.2-0.5mm 。其成因是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如设计强度 C30,实际强度仅 C20)时,提前堆放施工材料(如钢筋、模板)或进行后续工序(如砌筑墙体),导致构件受力超过极限抗拉强度,引发裂缝。

2.4 沉降裂缝

沉降裂缝多发生于建筑不均匀沉降区域,表现为斜向或竖向裂缝,宽度 0.2-0.8mm ,常见于墙体、基础与主体连接部位。其成因是地基土层不均匀(如部分为杂填土、部分为黏性土),或基坑开挖后未及时回填夯实,导致混凝土结构在自重作用下产生不均匀沉降,引发裂缝。

3.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3.1 材料控制: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与质量

科学设计配合比:根据工程需求选择合适水泥品种,大体积混凝土优先采用低热矿渣水泥或粉煤灰水泥,减少水泥用量(控制在 300-330kg/m3; );掺入Ⅰ级粉煤灰(掺量20%-30% )或矿粉(掺量 15%-25% ),降低水化热;选用中粗砂(细度模数 2.3-3.0)、连续级配碎石(粒径 5-25mm ),砂率控制在 38%-42% ,减少干缩变形。

3.2 施工优化:规范施工流程与养护

① 控制浇筑质量:混凝土浇筑前需清理模板内杂物、洒水湿润,避免模板吸水导致混凝土表面失水;采用分层浇筑法,每层厚度控制在 300-500mm ,大体积混凝土分层间隔时间≤2 小时,防止冷缝产生;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棒,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泛浆、无气泡冒出为准(每点振捣 20-30 秒),避免漏振或过振(过振易导致骨料离析,降低混凝土密实度)。

② 加强养护管理:混凝土浇筑完成后,12 小时内覆盖土工布或塑料薄膜保湿,夏季高温时段需洒水养护(每 2 小时 1 次),冬季采用覆盖棉被+电热毯保温(确保表面温度≥5℃);养护时间根据强度等级确定,普通混凝土不少于 7 天,抗渗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不少于 14 天。

③ 合理安排荷载施加:严格控制后续工序施工时间,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 75% (如 C30 混凝土养护 7 天)前,严禁堆放重物或进行砌筑、装修等作业。

3.3 设计改进:优化结构设计与约束控制

① 设置抗裂构造:在楼板、墙体转角处设置放射筋(长度 ,直径 ≥8mm ),减少应力集中;大体积混凝土按“每 30⋅40m 设置 1 道”的标准留设温度后浇带,带宽800-1000mm ,待两侧混凝土浇筑 42 天后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屋面、地下室底板等易裂部位,增设抗裂钢筋网片(直径 6-8mm ,间距 150-200mm )。

② 优化结构尺寸:避免构件截面突变(如梁高从 500mm 骤变为 300mm ),采用渐变过渡设计;控制楼板厚度(单向板 ⋅100mm ,双向板 ),减少因厚度不足导致的受力裂缝;基础设计需考虑地基均匀性,对杂填土、软弱土层区域采用换填(换填深度≥1.5m)或灰土挤压处理,降低不均匀沉降风险。

4.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4.1 表面处理法(适用于无害裂缝与浅表裂缝

① 涂抹封闭法:针对宽度 <0.2mm 的干缩裂缝,清理裂缝表面灰尘、油污后,采用环氧树脂浆液(配合比:环氧树脂:固化剂:稀释剂=10:2:1)或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厚度≥1.5mm)涂抹封闭,形成防水抗渗层,防止水分侵入引发钢筋锈蚀。

② 表面修补法:针对宽度 0.2-0.3mm 的浅表裂缝,沿裂缝走向切割 V 型槽(深度5.10mm ,宽度 8-12mm ),清理槽内杂物后,填入聚合物水泥砂浆(水泥:砂:聚合物乳液 :=1:2:0.2, ),压实抹平后覆盖养护 7 天,恢复混凝土表面完整性与强度。

4.2 灌浆处理法(适用于宽度 0.3-0.5mm 的有害裂缝)

① 低压灌浆法:针对温度裂缝、荷载裂缝,采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抗压强度≥60MPa ,抗拉强度≥15MPa),通过低压灌浆机(压力 0.2-0.4MPa)将浆液注入裂缝,灌浆顺序从裂缝低端向高端推进,待裂缝表面溢出浆液后封堵,养护 7 天。

② 高压喷射灌浆法:针对深度 >500mm 的贯穿性裂缝,采用水泥浆(水灰比 0.8-1.0)或水泥-水玻璃双液浆,通过高压喷射设备(压力 20-30MPa )将浆液喷射至裂缝深部,形成连续防渗帷幕,适用于地下室墙体、水池等防水要求高的构件。

4.3 结构加固法(适用于宽度 >0.5mm 的严重裂缝)

① 粘贴碳纤维布法:针对荷载裂缝导致的结构承载力不足,清理混凝土表面后,涂抹环氧树脂胶,粘贴碳纤维布(厚度 0.111mm ,抗拉强度 ≥3400MPa ),压实后养护 7 天,碳纤维布长度需超出裂缝两端各 200mm ,增强构件抗拉能力。

② 外包钢加固法:针对柱、梁等重要构件的严重裂缝,将角钢(规格 L50×5-L80×8 )包裹在构件表面,采用化学锚栓固定(间距 300-500mm ),角钢之间焊接缀板(间距400⋅600mm⟩ ),最后灌注环氧树脂浆液填充缝隙,提升构件整体刚度与承载力。

5.结论

建筑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与处理需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通过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规范施工流程、改进结构设计,可从源头降低裂缝发生率;针对不同类型裂缝,采用表面处理、灌浆、加固等方法,能有效控制裂缝危害,保障建筑结构安全。

参考文献

[1] 胡友田.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应对措施[J]. 全面腐蚀控制,2024,38(12):28-30.

[2] 朱 剑 峰 . 房 屋 建 筑 施 工 中 混 凝 土 质 量 通 病 与 预 防 措 施 [J]. 大 众 科学,2024,45(24):106-108.

[3] 王振华.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措施[J]. 建材发展导向,2024,22(2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