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路径
张娜
保定学院 河北保定 071000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其艺术文化资源异常丰富,非遗文化资源更是如此。中国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文化资源中包含着很多丰富的美学元素、民俗元素和色彩元素。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更能够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以及实践能力。
一、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逻辑理路
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可以实现专业教学内容的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价值引领与创意实践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衔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梳理非遗文化资源的类型、特征及融入路径,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推动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具体化、创新化、品牌化。
(一)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
非遗文化资源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可以通过非遗文化资源的主题分类,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中,实现民族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非遗文化资源中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习惯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将非遗文化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内容作为教学载体,将传统工艺、民间艺术等具有时代特色的内容作为教学案例。通过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时代特征的理解和感悟,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二)文化传承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将非遗文化资源转化为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实现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具体化、创新化、品牌化,这一过程需要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需要将非遗文化资源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实现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系统化、品牌化。
(三)价值引领与创意实践相融合
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一方面要坚持“ 立德树人” 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非遗文化资源为创作源泉,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实践和创意活动,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将非遗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推动非遗文化资源与创意产业深度融合,实现非遗文化资源在专业教学中的创新性、实践性和品牌化应用,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创造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衔接
理论教学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学生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的重要环节。在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非遗文化资源的基本特征,学习非遗文化资源与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非遗文化资源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同时,还要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等方式,了解非遗文化资源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运用情况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二、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原则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整体性、共生性、传承性、时代性等基本原则。以整体性为前提,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非遗文化传承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一)整体性原则
非遗文化是由多个地域、多个民族的人们在长期生活和实践中共同创造出来的,是一个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整体,而非遗文化资源则是由众多的非遗文化资源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传承,凝结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非遗文化之中。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不仅需要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还要对非遗文化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整合。只有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整合,才能发挥出非遗文化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价值。在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分析和整合的过程中,要在尊重传统、尊重民族和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
(二)共生性原则
在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在对非遗文化进行挖掘与整理的基础上,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非遗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 理论讲授+项目实践” 的方式,即通过理论讲授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功能;通过项目实践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具体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一来,既能丰富课程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传承性原则
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要坚持传承性原则,强调将非遗文化资源传承下去,使非遗文化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并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非遗文化品牌。在教学实践中,要明确传承目的和传承内容,强调非遗文化资源的传承性原则,使学生认识到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性。在具体实践中,要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以传承内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非遗文化资源的选择和取舍,保证教学内容与非遗文化资源的相关性和适切性。在实践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非遗文化资源的价值,提高学生的传承意识和能力。
(四)时代性原则
在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时代性原则,即以符合时代发展潮流为前提,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时代性原则,高校应优化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构建开放型、动态化的教学体系。例如,可以开设“ 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 “ 数字媒体与非遗传播” 等专题课程,让学生在系统学习中逐步掌握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方法。同时,还要注重传承、发扬优秀非遗文化,并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使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路径
(一)在课程设计中融入非遗文化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围绕非遗文化资源来进行,这种教学方法也是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体现。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和创作的平台,将非遗文化融入课程设计中,使得学生能够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自身的设计作品中,这样就可以将非遗文化和设计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非遗文化,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遗文化元素。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传统非遗文化资源的研究,尤其是要重视对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提炼和概括,并在课程中融入这些非遗文化元素。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非遗文化元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实践活动中融入非遗文化
非遗文化资源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结合,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融合和推进。在实践活动中,高校要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非遗文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到非遗文化资源的调查活动中,通过调查活动了解非遗文化在生活中的运用方式和应用情况,将其中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部分进行分析,找出不足并加以改进。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和学习非遗文化资源,比如利用互联网平台收集各种关于非遗文化的资料。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感受到非遗文化资源的魅力。在实践活动中,高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和学习非遗文化,增强他们对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三)课程内容中融入非遗文化元素
在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中,要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课程内容中,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设计,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非遗文化,从而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将非遗文化的元素与现代设计相融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非遗文化。教师在教授课程内容时可以通过组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践操作,将非遗文化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去。
(四)项目研究中融合非遗文化元素
高校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可以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教学项目中。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如“ 基于非遗文化资源的高校视觉传达设计创新” 项目的研究,在项目研究中要注重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中,使之与现代设计相融合。通过研究将非遗资源和传统文化元素相融合,创新设计出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和大众需求的现代产品。通过以项目为载体,学生可以围绕非遗文化开展设计实践,如为非遗技艺品牌设计包装、为非遗项目制作宣传海报、为非遗文化开发文创产品等。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增强其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五)以创新项目为载体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播
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精华,还要以创新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将非遗文化融入设计中,进行非遗文化的传播。创新项目是将非遗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一个有效途径。在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要以非遗文化为主要元素,进行视觉传达设计实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非遗文化知识的普及,使学生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传承意义、制作过程等知识。其次,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传统的技艺与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自己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看法。最后,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只有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
四、结语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应深入挖掘非遗文化,非遗文化资源的融入为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不仅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而且还有利于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但非遗文化资源在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不够全面,对非遗文化缺乏创新意识;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缺乏系统化、理论化的教学内容;教师对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非遗文化,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高校应进一步深化非遗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的融合,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模式和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加晓军.基于地域特色文化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为例[J].明日风尚,2020(05):33-34.
[2] 范振坤. 非遗项目驱动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研究[J]. 艺术教育,2018,No.331(15):179-180.
[3] 胡继艳. 民俗艺术语境下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 巢湖学院学报,2019,21(05):158-164.
[4] 明 政 . 基 于 地 域 特 色 文 化 的 视 觉 传 达 设 计 专 业 教 学 改 革 [J]. 教 育 信 息 化 论坛,2021,No.99(08):62-63.
[5]陈宇铮.谈非遗文化视域下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策略[J].流行色,2022,No.428(03):53-55.
[6]余雁.“ 双万计划” 背景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思路探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No.1365(09):76-78.
[7] 陆序彦. 地方本科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16):66-67.
[8]刘嫄.转型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路径研究——以云南红河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No.216(05):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