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幼儿园游戏活动课程中生态文化教育的浸润策略分析

作者

张琼

洪湖市新堤中心学校忆美幼儿园,湖北 荆州,433200

引言:生态文化教育在幼儿阶段的渗透,并非是知识点的简单陈列,而是旨在培育一种根植于内心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习惯。幼儿园的游戏活动课程作为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途径,为这种深度浸润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的核心理念,从抽象的口号,转译为幼儿能够亲身参与、主动探究和切身感受的具身体验。然而,如何巧妙地将生态理念与游戏情境有机融合,避免说教式的灌输,依然是当前学前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因此,深入探索生态文化教育浸润幼儿园游戏活动课程的具体策略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丰富课程内容,实施主题游戏

将生态文化教育融入课程,关键在于打破传统游戏活动课程内容重复、单一的局面,通过实施主题式游戏,为幼儿构建一个沉浸式的、有意义的探究情境。这种方法并非简单地教授环保知识点,而是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热爱自然”的核心素养 内化于一个完整、连贯的游戏故事线中[1]。一个精心设计的主题,能够如同一条线索,串联起科学、艺术、语言、社会等不同领域的学习活动,让抽象的生态概念在幼儿的游戏与操作中变得具体可感。它以激发幼儿内在兴趣为出发点,将教育目标转化为幼儿乐于接受的挑战与任务,从而确保教育内容既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又充满趣味性与可操作性,让生态文化的种子在幼儿心中自然萌发。

例如,教师可以发起一个名为“探秘幼儿园的‘绿色邻居’”的长期主题项目。该项目旨在引导幼儿将目光投向自己所处的真实环境,通过一系列连贯的活动,深入探索并学习与校园里的动植物和谐共处。项目可以启动于一次户外游戏,教师带领孩子们以“自然探险家”的身份,拿着自制的观察记录本和放大镜,在校园里寻找和记录各种植物,特别是像池塘边的荷叶、荷花,以及常见的小动物。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引导幼儿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环境的实践。回到室内,这些来自户外的第一手发现,便可以成为各个区域游戏中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来源。

在科学区,幼儿可以将捡拾的落叶、花瓣进行分类,还可以把玩、观察带来的菱角和莲蓬,通过触摸、数数、比较,感受其独特的形状和质感,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在美工区,幼儿可以用拓印的方式印出荷叶的脉络,或用天然材料拼贴出一幅生动的“夏日荷塘”图,将自然之美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整个主题的核心驱动任务是为幼儿园的“绿色邻居”们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档案,并在学期末举办一场“幼儿园生态成果展”。在语言区,幼儿可以围绕自己观察的某种植物或动物,在老师的帮助下创作小故事或诗歌,作为档案的文字部分。在表演区,他们甚至可以编排一场关于“如何保护校园小生物”的情景剧。这一系列活动将绿色生态文化教育的理念,有机地渗透到了区域游戏、自主游戏、创造性游戏和户外游戏之中,让幼儿在持续地观察、探究、创造和表达中,逐步形成对自然万物的深厚情感与科学认知。

二、革新教育理念,完善评价机制

生态文化教育的深度浸润,其根本驱动力源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刻革新与评价机制的系统性完善。它要求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幼儿探究自然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共同学习者。这种理念的转变,意味着教学的重心不再是让幼儿被动接收“应该做什么”的环保指令,而是创设一个开放、包容的探究环境,激发他们内在的好奇心,鼓励他们通过亲身感知、操作和体验,主动构建起与自然的深层情感联结[2]。与此相应,评价机制也必须超越对知识点记忆或单一行为结果的考核,转向对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探究精神、协作能力及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形成过程的持续关注与记录。这是一种从“教”到“学”的范式转移,也是将生态理念从课程表层融入教育内核的关键所在。

以幼儿园常见的“班级小菜园”活动为例,教育理念的革新与评价机制的完善能够使其教育价值产生质的飞跃。在传统理念下,教师可能会将活动目标设定为“让幼儿学会种菜”,评价标准也相应地聚焦于幼儿是否掌握了播种、浇水的技能,以及菜园最终是否长出了蔬菜。整个过程由教师主导,幼儿更像是指令的执行者。而在革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可以将“小菜园”视为一个微缩的生态系统和一本立体的“自然之书”。活动的发起可能源于幼儿对“我们吃的蔬菜从哪里来”的疑问。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讨论、调查,最终决定亲手开辟一块菜地去寻找答案。

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支持与启发,比如,当幼儿发现菜叶被虫子咬了,教师提出“这些小虫子对菜叶有害吗?它们为什么会来?”等问题,引导幼儿观察、查阅资料,甚至尝试制作环保酵素等更生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相应地,评价机制也随之改变。教师可以运用观察记录法、成长档案袋等多元方式,持续记录每个幼儿的参与过程。评价的重点不再是“种出了多少菜”,而是转向“幼儿在活动中提出了多少有价值的问题”“幼儿是否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如小心翼翼地对待蚯蚓)”“在遇到困难时,幼儿如何与同伴协作解决”“活动结束后,幼儿是否能将爱护植物的行为迁移到幼儿园的其他角落”。这种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真实地反映了幼儿绿色生态文化素养的形成轨迹,也为教师下一步的引导提供了更为精准的依据。

结束语

本文深入探讨了幼儿园游戏活动课程中生态文化教育的浸润策略。研究阐明,通过丰富课程内容、实施“探秘绿色邻居”等主题式游戏,能够成功地将抽象的生态概念转化为幼儿乐于参与的探究情境,其效果在于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内在兴趣与对自然万物的深厚情感。同时,本文论证了这种课程层面的创新必须以教师教育理念的深刻革新和评价机制的系统性完善为支撑。通过将教师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并将评价重点从结果转向过程中的态度与探究精神,教育的效果便从外在的技能掌握深化为内在责任意识的养成。综上,这两条策略的协同作用,使得生态文化教育内化为幼儿园的教育常态,为培养具有真实环保情感和行动自觉性的新一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梦瑶,邓猛.生态系统理论视域下学前融合教育家园共育的路径探析[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 2023, 21(6):569-571.

[2] 陈雯.基于生态学理念的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建构——以"同里宣卷"园本课程为例[J].新课程研究, 2024(28):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