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基层混凝土裂缝防控措施研究
朱信苏
合肥简优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包河分公司 230000
引言
高速公路作为国家交通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路面质量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运营效率及使用寿命。沥青路面因其行车舒适、施工便捷等优点被广泛应用,而基层混凝土作为沥青路面的承重层,其性能对整体结构稳定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然而,在长期交通荷载与自然环境作用下,基层混凝土易产生裂缝,进而引发沥青面层反射裂缝、结构承载力下降等一系列病害,严重影响路面的使用性能与耐久性。因此,开展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基层混凝土裂缝防控措施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显著的工程应用价值。
一、高速公路基层混凝土裂缝类型及成因机理分析
(一)基层混凝土裂缝主要类型及特征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基层混凝土裂缝主要表现为收缩裂缝、温度裂缝、荷载裂缝及反射裂缝等类型,各具显著特征。收缩裂缝多发生在混凝土凝结硬化初期,呈不规则网状或龟裂状,表面细而浅,主要由水泥水化及水分蒸发导致体积收缩不均引起。温度裂缝则因昼夜温差或季节性变化导致混凝土内外部产生温度梯度,形成胀缩应力,其形态多为贯穿性横向或纵向裂缝,宽度随温度波动变化。荷载裂缝是在车辆荷载反复作用下,基层底部因弯拉应力超过材料抗拉强度而产生,通常表现为纵向平行裂缝,并逐渐向上扩展至面层。反射裂缝则源于下卧基层或旧路面的既有裂缝,在交通荷载与温度应力共同作用下,应力集中导致裂缝向上传递并贯穿沥青面层,其位置与走向基本与下卧裂缝相对应,是基层裂缝对路面性能最直接、最严重的危害形式。
(二)裂缝形成机理深度剖析
基层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机理是一个涉及材料、环境、荷载与结构多重因素耦合作用的复杂物理化学过程。其核心在于混凝土内部拉应力超过了其自身抗拉强度。首先,在材料层面,水泥水化热、集料级配不良、水灰比过大等因素,导致混凝土内部存在原始缺陷与不均匀的收缩变形,为裂缝萌生提供了内在条件。其次,在环境与荷载作用下,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与湿度变化引起的干缩湿胀,在基层内部产生显著的约束应力,特别是当这种应力因路面结构或地基的约束而无法自由释放时,便会在薄弱处形成应力集中。最后,交通荷载的动态施加,尤其是重载车辆的反复碾压,使得基层底部承受反复弯拉应力,加速了微裂缝的扩展与贯通,最终形成宏观裂缝。
二、基层混凝土裂缝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一)源头防控:基于材料与结构设计的优化措施
源头防控是裂缝治理的根本,其核心在于通过优化材料组成与结构设计,从本质上提升基层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在材料选择上,宜采用低热或中热水泥,掺加优质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以降低水化热,并选用级配良好、洁净坚硬的集料,严格控制水灰比,同时掺入聚丙烯纤维、钢纤维或膨胀剂等改性材料,以提高混凝土的韧性、抗拉强度与补偿收缩能力。在结构设计层面,应结合交通荷载、气候条件与路基状况,科学确定基层厚度与模量,合理设置胀缝、缩缝与纵缝,并优化排水系统设计,避免水分侵入导致基层强度衰减。通过材料与结构的协同优化,构建一个“ 内强外韧、疏堵结合” 的基层体系,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二)过程控制:基于精细化施工的防控措施
过程控制是确保设计意图得以实现、防控裂缝的关键环节,核心在于实施全流程的精细化施工管理。首先,在拌合与运输阶段,必须精确计量各组分,保证拌合均匀,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运输过程中的离析与温度损失。其次,在摊铺与压实环节,应连续、均匀、缓慢地进行摊铺,严格控制摊铺厚度与平整度,并采用合适的压实设备与工艺,确保达到规定的压实度,避免因压实不足或过度导致内部结构疏松或剪切破坏。此外,施工过程中的养生至关重要,应及时覆盖并洒水保湿,或采用喷洒养生剂等方式,确保混凝土在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下充分水化,有效减少早期塑性收缩和干缩裂缝。严格的施工过程控制,是保障基层混凝土质量、实现裂缝防控目标的直接手段。
(三)长效保障:基于养护管理的裂缝处治措施
长效保障是裂缝防控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旨在通过科学的养护管理与及时的裂缝处治,延缓裂缝发展,恢复路面功能,延长使用寿命。在预防性养护方面,应建立常态化的路况巡查与检测机制,利用无损检测技术定期评估基层健康状况,对发现的早期微裂缝,及时采取灌缝、贴缝或表面封层等措施,防止其进一步扩展。对于已形成的较严重裂缝,需根据其宽度、深度及成因,选择针对性的处治技术,如高弹性聚合物灌浆、压力注浆、局部挖补或设置应力吸收层等,以恢复结构的整体性与承载力。同时,建立完善的养护决策支持系统,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制定最优的养护时机与方案,实现从被动修补向主动预防、从经验决策向科学决策的转变,为高速公路的长期安全畅通提供坚实保障。
三、工程实例分析
(一)工程概况
本工程实例选取华东地区某新建高速公路
至 δK18+000 段作为试验路段,全长 3 公里。该区域气候温差大,路基存在局部软土,路面结构为 18cm 沥青面层+36cm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设计要求基层 7 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低于 4.5MPa 。为验证裂缝防控措施的有效性,该路段被选为研究对象,施工期为2021 年6 月至8 月,具有典型的高温施工特点,为裂缝防控研究提供了理想条件。
(二)裂缝防控措施的应用
在该试验路段,综合应用了源头防控与过程控制措施。材料上,采用低热水泥并掺加 15% 粉煤灰,掺入聚丙烯纤维提升韧性;配合比设计优化为骨架密实结构,减少水泥用量。施工中,严格控制拌合含水率,采用高频振动压实工艺确保均匀性,碾压后立即覆盖洒水养生不少于 7 天。通过材料优化与精细化施工相结合,旨在全面提升基层的抗裂性能,从源头上减少裂缝的产生。
(三)应用效果评价
经过一年跟踪观测,试验路段基层仅出现 3 条微小裂缝,裂缝率远低于对比路段。检测数据显示,其基层平整度、密实度和整体强度均优于常规路段,未出现明显的反射裂缝。综合评价表明,所采用的裂缝防控措施效果显著,有效提升了路面结构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验证了该技术方案的可行性与优越性,具备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结论
本研究围绕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基层混凝土裂缝的防控问题,系统分析了裂缝的主要类型、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提出了从源头防控、过程控制到长效保障的全过程综合防控技术体系。通过材料与结构设计的优化、精细化施工管理以及科学养护措施的有效结合,显著提升了基层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工程实例分析表明,该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抑制了裂缝的产生与发展,验证了其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高速公路基层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对提升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质量、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戴立辉.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摊铺施工软基处理技术研究 [J].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 2025, 38 (04): 45-47.
[2]陈继友.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裂缝预防措施探讨 [J]. 新疆钢铁,2025, (03): 94-96.
[3]宋兴龙,李连志. 黑龙江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质量通病调查与养护措施[J].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25, 48 (08):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