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兽医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探讨
袁峰
四川省威远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四川内江 642450
1 畜牧兽医技术概述
1.1 畜牧兽医技术的核心内涵与业务边界
畜牧兽医技术是融合动物医学、动物营养学、遗传育种学与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应用技术体系,其核心在于通过科学手段维护畜禽健康、优化生产性能并保障动物福利。该技术不仅涵盖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等传统兽医职能,更延伸至饲养环境调控、营养精准供给、遗传改良与生物安全管理等全产业链环节。其业务边界已从个体诊疗扩展至群体健康管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干预,构建起覆盖“从农场到餐桌”全链条的风险防控与质量保障机制。这一拓展使畜牧兽医技术成为连接农业生产与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纽带。
1.2 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历程
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传统经验阶段、科学防疫阶段与现代集成阶段。早期以民间经验积累为主,依赖直观观察与草药治疗;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中叶,随着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突破,疫苗研制与抗生素应用推动了疫病防控的科学化;进入 21 世纪,分子生物学、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融合催生了精准兽医与智慧养殖新模式。基因编辑、远程诊疗、大数据健康监测等前沿技术的引入,标志着畜牧兽医技术正迈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新纪元,其应用深度与广度持续拓展。
2 畜牧兽医技术的具体应用
2.1 疫病防控应用
疫病是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首要风险因素,而现代畜牧兽医技术在疫病防控中展现出强大的系统性优势。首先,基于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监测网络的建立,实现了对重大动物疫病的早期预警与动态追踪。例如,通过 PCR 检测与基因测序技术,可快速识别病原变异株,为疫苗更新提供依据。其次,免疫程序的科学化与疫苗技术的升级显著提升了群体免疫效果。新型亚单位疫苗、mRNA 疫苗的研发不仅增强了免疫原性,也降低了传统活疫苗的潜在风险。
2.2 饲养管理应用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实现高效养殖的基础,而畜牧兽医技术为此提供了精准化支持。在营养调控方面,通过测定不同生长阶段畜禽的营养需求,结合饲料配方优化与消化率评估,实现精准饲喂,避免营养浪费与代谢疾病。例如,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分析饲料成分,动态调整日粮结构,显著提升饲料转化率。在环境控制方面,兽医技术人员参与设计通风、温控与光照系统,确保畜禽处于适宜的生理状态,减少应激反应。同时,通过行为学监测与健康评分系统,及时发现亚临床疾病,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智能化设备如自动喂料机、环境传感器与 AI 识别系统的集成,使饲养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大幅提升了管理效率与动物福利水平。
2.3 繁殖育种应用
繁殖效率直接决定畜牧业的产能上限,畜牧兽医技术在提升繁殖性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人工授精(AI)技术的广泛应用极大提高了优良种公畜的遗传利用率,降低了自然交配带来的疫病传播风险。同期发情、超数排卵与胚胎移植(MOET)等技术则加速了良种扩繁进程,缩短了育种周期。近年来,基因组选择技术的引入使育种精度显著提升,通过分析个体基因标记,可在幼龄阶段预测其生产性能与抗病能力,实现早期选育。此外,性别控制精液与克隆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满足了特定生产需求。兽医在繁殖管理中不仅负责技术操作,还需进行生殖系统检查、激素水平监测与不孕症诊治,确保整个繁殖流程的科学性与稳定性。
3 技术应用带来的畜牧业生产效益
3.1 畜牧产量的提升
畜牧兽医技术的系统应用直接推动了畜禽产量的持续增长。以生猪产业为例,通过科学免疫、精准营养与遗传改良的协同作用,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从十年前的 14 头提升至目前的 22 头以上,生长育肥期缩短近 15 天。奶牛单产水平也因繁殖效率提升与健康管理优化而显著提高,部分规模化牧场年均单产突破 10 吨。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兽医技术在降低死淘率、延长生产寿命、提高出栏率等方面的综合贡献。技术赋能使得单位资源投入产出比显著提升,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畜产品需
求提供了坚实保障。
3.2 疾病控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疫病不仅造成直接死亡损失,更引发生长迟缓、繁殖障碍与饲料浪费等隐性成本。畜牧兽医技术通过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防控体系,显著降低了疾病对生产效率的侵蚀。例如,在规模化鸡场中,通过新城疫与禽流感的强制免疫与环境消毒,鸡群死淘率可控制在 3% 以下,较散养模式降低50%以上。同时,定期健康监测与群体健康管理(Herd Health Management)模式的应用,使养殖场能够主动识别风险因素,制定个性化防控方案,避免大规模暴发。
3.3 经济效益与可持续性分析
从经济角度看,畜牧兽医技术的投入产出比显著。尽管疫苗、检测设备与专业服务带来一定成本,但其带来的增产效益与损失规避远超投入。研究表明,每投入 1 元用于疫病防控,可减少 3-5 元的经济损失。此外,技术应用促进了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的发展。通过精准用药减少抗生素滥用,降低了耐药性风险与环境污染;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推广,实现了废弃物向有机肥或能源的转化,延伸了产业链条。这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提升,使畜牧业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也契合了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
4 畜牧兽医技术的未来展望与挑战
4.1 未来展望
未来,畜牧兽医技术将朝着智能化、精准化与一体化方向深度演进。物联网、区块链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将实现畜禽个体身份识别、健康状态实时监控与疾病风险智能预警。远程诊疗平台与移动兽医服务的普及,有望打破地域限制,提升技术服务可及性。同时,合成生物学与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在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培育出具有天然抗病能力的畜禽新品系,从根本上降低疫病威胁。此外,动物福利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进一步融入技术体系,推动形成更加人道、环保的养殖模式。
4.2 面临挑战
尽管前景广阔,畜牧兽医技术的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是技术推广存在“最后一公里”难题,尤其在中小养殖户中,受限于资金、知识与基础设施,先进技术难以普及。二是新型疫病不断出现,病原变异速度快,对快速诊断与疫苗研发提出更高要求。三是抗生素耐药性问题日益严峻,亟需开发替代产品与绿色防控方案。四是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完善,动物健康、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政策协同有待加强。
4.3 应对策略
为应对上述挑战,需构建多层次的技术推广体系,通过政府补贴、技术培训与合作社模式降低应用门槛。加强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快新型疫苗、诊断试剂与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的研发与转化。推动建立全国性动物疫病监测与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应急响应能力。同时,完善法律法规,严格管控抗生素使用,鼓励生态养殖与循环农业模式。唯有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与社会共治,方能实现畜牧兽医技术的普惠性发展。
结语
畜牧兽医技术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已深度融入疫病防控、饲养管理与繁殖育种等关键环节,显著提升了畜禽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与产业韧性。其在保障动物健康、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生态可持续方面的综合作用,充分体现了科技赋能农业的深远价值。通过系统化应用与持续创新,畜牧兽医技术不仅推动了传统养殖模式的转型升级,更为构建安全、高效、绿色的现代畜牧业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提高畜牧兽医技术水平,促进畜牧兽医事业发展[J]. 吴庆华.农业开发与装备,2023(02)
[2] 提高畜牧兽医技术水平 促进畜牧兽医事业发展[J]. 宋宾.畜牧兽医科学(电子版),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