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视域下初中物理作业的范式转型与重构路径

作者

陈俊

合肥市巢湖市柘皋镇初级中学 238062

一、初中物理作业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作业设计理念偏差

当前初中物理作业的设计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教师多将作业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知识巩固的工具,倾向于布置大量重复性、机械性习题,如公式套用、概念默写等,忽视了学生思维发展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以应试为导向的设计理念,导致作业内容与学生真实生活脱节,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作业未能体现物理学科“从现象到本质、从观察到推理”的探究特性,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缺乏主动建构知识的机会,久而久之形成被动接受的学习惯性,削弱了科学探究的内驱力。

(二)作业实施机制缺陷

作业实施过程中的结构性缺陷进一步加剧了负担与成效的失衡。一方面,作业布置缺乏分层与个性化,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的“一刀切”模式无法满足不同认知水平学生的需求,导致学优生“吃不饱”、学困生“跟不上”。另一方面,作业批改与反馈机制滞后,教师多以“对错判别”为主,缺乏针对性指导与过程性评价,学生难以从错误中获得有效学习启示。此外,作业形式单一,局限于书面练习,缺乏实验操作、项目探究、跨学科整合等多样化任务,限制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空间。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负担重但成效低”的恶性循环,亟需系统性重构。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重构路径

(一)三维进阶任务链

为破解作业设计碎片化与能力培养割裂的问题,应构建“知识理解—思维进阶—实践创新”三维进阶任务链。第一维度聚焦基础概念的深度理解,通过情境化问题引导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知识,如“设计一个节能照明方案”以巩固电学知识;第二维度强调科学思维的递进发展,设置开放性探究任务,如“分析不同材料导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经历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数据分析的完整过程;第三维度鼓励创新实践,结合工程设计挑战,如“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实现知识迁移与综合应用。三者层层递进,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发展路径,既减轻机械训练负担,又提升思维品质。

(二)妙趣工坊

“妙趣工坊”旨在通过游戏化、生活化的设计增强作业的吸引力与参与度。例如,设计“物理谜题挑战赛”,将力学、光学等知识点融入趣味谜题中,学生通过解谜获取“能量积分”;或开展“家庭物理秀”活动,鼓励学生利用日常物品(如纸杯、橡皮筋)完成小实验并录制视频分享。此类作业打破传统纸笔练习的单调性,将学习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体验过程。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力,使物理学习从“被动完成”转向“主动探索”,在轻松氛围中深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

(三)探物工场

“探物工场”强调真实探究与项目式学习(PBL)的融合。教师可围绕核心概念设计长周期探究项目,如“校园噪声污染调查与治理方案”,学生需经历实地测量、数据收集、成因分析、方案设计与成果展示全过程。在此过程中,作业不再是孤立的练习题,而是贯穿项目始终的阶段性任务:初期撰写调研计划,中期整理实验数据,后期撰写报告并进行答辩。这种模式不仅强化了科学探究能力,还培养了团队协作、问题解决与表达交流等综合素养。通过真实问题的驱动,学生在“做中学”中实现知识的深度建构与社会责任感的同步提升。

(四)云端智慧阁

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云端智慧阁”,实现作业的智能化与个性化。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如智慧教育云平台),教师可推送分层作业资源包,系统根据学生作答情况自动推荐适配练习,实现“因材施教”。同时,平台支持互动式作业,如虚拟实验模拟、在线讨论区、微课答疑等,学生可随时随地开展学习。教师通过后台数据分析,精准掌握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此外,学生可上传实践作品、撰写学习日志,形成动态成长档案。技术赋能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更拓展了学习时空边界,使个性化学习真正落地。

(五)加强作业反馈

反馈是作业闭环中的关键环节,需从“评判”转向“促进发展”。教师应建立“描述性反馈+元认知引导”机制,避免简单打勾或批注“错误”,而是指出具体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如“你的实验设计缺少控制变量,请思考如何改进?”同时,鼓励学生自评与互评,通过填写反思表、参与小组评议等方式,提升自我监控能力。定期开展“作业诊断会”,针对共性问题集体研讨,将反馈转化为深度学习的契机。高质量的反馈不仅能帮助学生纠正认知偏差,更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的实施与评价

(一)实施步骤

优化设计的实施需遵循系统化推进原则。首先,教研组应组织专题研讨,明确“减负增效”目标,制定分年级作业设计指南。其次,教师依据指南设计单元作业方案,整合三维任务链、妙趣工坊、探物工场等元素,形成“基础+拓展+挑战”三级作业体系。实施过程中,通过集体备课定期优化内容,利用云端平台动态调整难度。最后,建立家校协同机制,向家长解读作业设计理念,争取理解与支持,避免家庭额外加压。全过程注重教师专业发展,通过案例分享、教学反思提升作业设计能力。

(二)评价方式

评价应突破单一结果导向,构建“过程—成果—素养”三维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参与度、合作表现与探究态度,采用观察记录、学习日志等形式;成果性评价侧重作业完成质量,结合作品展示、实验报告、项目答辩等多元成果进行等级评定;素养性评价则通过科学思维测评、创新力评估量表等工具,衡量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探究、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评价主体多元化,融入教师、学生、同伴及家长视角,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最终,评价结果用于反哺教学改进,形成“设计—实施—评价—优化”的良性循环。

四、结束语

“双减”政策为初中物理作业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其本质是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源。通过重塑设计理念、创新实施路径与完善评价机制,物理作业得以从繁重的练习负担转变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载体。三维进阶任务链构建了能力发展的科学路径,妙趣工坊与探物工场激发了学习的内在动力,云端智慧阁实现了个性化支持,而强化反馈则保障了学习质量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践作业设计路径. 许瑞清.文理导航(中旬),2025(08)

[2]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物理作业优化设计和实施策略. 卢家儒.物理之友,2024(09)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吴淑英.中学理科园地,2025(01)

[4] “减”而不“简”,“整”中有骨——双减背景下初中物理单元整体作业设计. 李锐.生活教育,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