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照护老人,警惕这些隐藏的疾病风险
李小清
三台县人民医院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居家养老成为多数老年人的选择。然而,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感知能力下降,许多疾病早期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65 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高达 75% ,且常伴有多种疾病共存现象。居家照护过程中,掌握识别“隐藏”疾病风险的能力,对保障老人健康至关重要。以下从六个关键维度,系统阐述居家照护需重点关注的健康隐患及应对策略。
1.隐匿性心血管疾病:警惕无声的健康杀手
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健康的头号威胁,其发病常伴随非典型症状。研究表明,约30% 的老年人心肌梗死发作时无典型胸痛,仅表现为乏力、气短、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房颤作为常见心律失常,老年人患病率达 10% ,但部分患者仅以头晕、疲劳为主诉,容易误诊为脑供血不足。
居家监测需重点关注血压和心率的动态变化。建议每日早晚测量血压,记录脉压差(收缩压与舒张压差值),若脉压差持续 >60mmHg ,可能提示动脉硬化。对于佩戴动态心电监测设备的老人,需留意夜间心率波动,静息心率 >80 次/分钟或 <50 次/分钟,应及时就医。饮食管理方面,严格控制钠盐摄入( <5g/ 天),增加富含ω-3 脂肪酸的深海鱼类摄入,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老年人服用降压药后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头晕眼花,照护者需提醒老人缓慢起身,并监测不同体位下的血压变化。此外,还应留意老人是否出现不明原因的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这可能是心力衰竭的早期信号,需及时就医排查。
2.认知障碍早期征兆:抓住干预黄金期
阿尔茨海默病等认知障碍疾病发病隐匿,从轻度认知功能损害发展为痴呆,平均病程可达8-10 年。早期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如反复询问同一问题)、空间定向力障碍(找不到自己的家)、执行功能下降(无法完成复杂家务)等。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可作为居家初筛工具,总分 <26 分需进一步专业评估。
居家环境改造对延缓病情发展至关重要。采用大字体时钟、可视化日程表帮助老人维持时间概念;设置防滑扶手、夜间感应灯降低跌倒风险。研究显示,每周 3 次、每次45 分钟的认知训练(如拼图、数字游戏)联合有氧运动,可显著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记忆力和执行功能。此外,音乐疗法在认知障碍干预中展现出良好效果,播放老人熟悉的音乐,能唤起其情感记忆,缓解焦虑情绪。有案例显示,一位患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在每日聆听经典老歌后,语言表达能力和情绪稳定性均有明显提升。另外,鼓励老人参与简单的社交活动,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聚会,有助于刺激大脑,延缓认知功能衰退。
3.慢性疼痛综合征:被忽视的健康消耗
60% 以上老年人存在慢性疼痛,以骨关节痛、腰背痛、神经病理性疼痛最为常见。由于老年人对疼痛敏感性降低,常表现为活动减少、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等非典型症状。照护者需注意观察老人日常活动细节,如上下楼梯时的肢体动作、起床时的表情变化,及时发现疼痛线索。
药物治疗需遵循“小剂量起始、缓慢滴定”原则,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等安全性较高的药物。物理治疗如红外线照射、超声波治疗,配合中医艾灸、推拿,可有效缓解肌肉骨骼疼痛。同时需警惕镇痛药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胃肠道症状。近年来,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逐渐应用于居家疼痛管理,通过电极片释放微弱电流刺激神经,阻断疼痛信号传导,操作简便且无药物副作用,适合居家老人使用。
4.营养不良与衰弱:恶性循环的健康陷阱
老年人因味觉减退、牙齿缺失、吞咽困难等因素,易发生营养不良。研究显示,社区老年人营养不良发生率达 15% ,而衰弱综合征患病率高达 20% 。二者相互作用,形成“营养不良-肌力下降-活动减少-营养吸收障碍”的恶性循环。
营养评估可采用微型营养评定法(MNA),总分 <17 分需进行营养干预。饮食上遵循“高蛋白、高纤维、易消化”原则,每日蛋白质摄入量≥
,可通过鸡蛋羹、鱼肉泥等形式补充优质蛋白。对于吞咽困难老人,采用增稠剂调整食物质地,将液体调整为蜂蜜状或布丁状,降低呛咳风险。此外,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对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至关重要,日照不足的老人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维生素D制剂。部分社区已开展“营养包配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定制化的营养补充剂,有效改善了老人的营养状况。照护者还需注意观察老人的食欲变化,若老人连续几天食量明显减少,需及时查找原因并调整饮食方案。或及时就医。
5.跌倒风险:多重因素叠加的致命威胁
跌倒是老年人意外伤害的首要原因,每年约 30% 的 65 岁以上老人发生跌倒,其中5%-10% 导致骨折。居家环境危险因素包括地面湿滑、家具摆放杂乱、照明不足等;生理因素涉及视力听力下降、肌肉力量减退、平衡功能失调;药物因素如镇静安眠药、降压药使用不当,也会增加跌倒风险。
采用Tinetti平衡与步态评估量表进行风险筛查,总分 <24 分提示高风险。居家改造需重点消除障碍物,在卫生间安装扶手、铺设防滑垫;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减少可能导致头晕的药物。建议老人进行抗阻训练(如弹力带练习)和平衡训练(单腿站立),每周 3 次,每次 30 分钟,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目前,一些智能穿戴设备具备跌倒监测功能,当检测到老人跌倒时,可自动向紧急联系人发送定位信息和求救信号,为及时救援争取时间。
6.感染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的潜在危机
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感染性疾病发病率显著升高。肺炎是老年人致死的重要原因,但其临床表现常不典型,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无明显发热、咳嗽症状。尿路感染也易被忽视,部分老人仅以意识模糊、尿失禁为首发表现。
疫苗接种是预防感染的有效手段,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每5 年接种肺炎球菌疫苗。日常护理中加强手卫生管理,定期清洁老人居住环境,保持空气流通。对于留置导尿管的老人,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每 2 周更换导尿管,降低泌尿系统感染风险。近年来,鼻腔喷雾式流感疫苗为部分不适合注射疫苗的老人提供了新选择,其通过鼻黏膜免疫激发保护反应,具有使用便捷、不良反应少的特点。
居家照护是守护老年人健康的重要防线,通过系统评估、科学干预和持续监测,能够有效识别并防控“隐藏”的疾病风险。照护者需保持敏锐的观察力,掌握基本医学知识,同时与医疗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当发现老人出现持续疲劳、体重骤变、行为异常等细微变化时,应及时就医评估。只有构建“家庭-社区-医院”三位一体的照护体系,才能为居家老人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