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CNAS体系下非致病菌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研究

作者

别晓迪

仲景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我国检测行业的发展,微生物检测在食品、药品、环境监测、科研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致病菌虽不直接威胁人类健康,但其在工业生产、生态评估、科研实验等方面的应用日益广泛。例如,在食品工业中,非致病菌常用于发酵、防腐等过程的评估;在环境监测中,非致病菌可作为水质、土壤污染程度的指示生物;在科研领域,其常用于构建模型系统、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等。因此,非致病菌的检测质量直接影响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成果。本文旨在探讨 CNAS 体系下非致病菌检测的质量控制措施,分析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相关实验室提供参考和借鉴。

1. CNAS 体系与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的关系

CNAS 体系依据国际标准ISO/IEC 17025 建立,旨在通过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管理体系,提升实验室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在CNAS 体系下,实验室需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涵盖检测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措施。微生物检测作为实验室的一项常规检测项目,其质量控制尤为重要。

在 CNAS 体系中,微生物检测的质量控制不仅涉及检测方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还包括人员能力、设备状态、环境条件、样品处理、试剂管理、数据记录与报告等多个方面。对于非致病菌检测而言,尽管其生物安全风险较低,但仍需严格按照标准操作程序(SOP)进行操作,确保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CNAS 体系强调“全过程控制”理念,即从样品采集、运输、保存到检测、数据分析、报告出具等环节,均需进行质量控制。此外,CNAS 还要求实验室定期开展内部质量控制(IQC)和外部质量评价(EQC),通过比对、盲样测试、能力验证等方式,验证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发现潜在问题并加以改进。

2. 非致病菌微生物检测的主要流程与质量控制关键点

非致病菌微生物检测通常包括样品采集、预处理、培养、鉴定、数据分析与报告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必须在 CNAS 体系下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

2.1 样品采集与运输

样品采集是检测工作的起点,采样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后续检测结果。对于非致病菌检测,应根据检测目的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并使用无菌采样工具,避免交叉污染。同时,样品在运输过程中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防止微生物活性变化或污染。

在 CNAS 体系下,实验室应制定详细的采样操作规程,并对采样人员进行培训。此外,实验室应建立样品接收与登记制度,确保样品来源、采集时间、运输条件等信息完整可追溯。

2.2 样品前处理与培养

样品前处理包括稀释、过滤、均质化等步骤,是影响检测结果的关键环节。处理过程中应使用无菌技术,防止外来微生物的污染。对于非致病菌检测,尤其要注意培养基的选择和配制,确保其营养成分符合目标菌的生长需求。

在 CNAS 体系下,实验室应使用经验证的培养基,并定期进行性能验证。培养条件(如温度、时间、气体环境等)应严格控制,确保微生物的正常生长。此外,实验室应建立培养过程的监控机制,如定期检查培养箱温度、湿度等参数,确保其稳定性。

2.3 菌落鉴定与计数

菌落鉴定是微生物检测的核心步骤,通常包括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对于非致病菌检测,应根据检测目的选择合适的鉴定方法,并确保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在 CNAS 体系下,实验室应建立标准化的鉴定流程,并对鉴定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应使用经过验证的鉴定试剂和设备,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对于计数环节,应采

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如平板计数法、MPN 法等,并注意控制重复性和再现性。

3. 非致病菌检测中的常见质量问题与分析

尽管非致病菌检测的生物安全风险较低,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质量问题,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3.1 操作不规范

操作不规范是导致检测结果偏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采样过程中未使用无菌工具、样品处理不当、培养条件控制不严等,均可能导致微生物活性变化或污染。此外,部分实验室存在操作流程不统一、人员培训不到位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检测误差。

3.2 设备与试剂管理不善

设备是检测工作的基础,若设备未定期校准或维护,可能导致检测参数失准。例如,培养箱温度波动过大、pH 计未定期校正等,均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状态。试剂方面,若培养基配制不当或保存条件不佳,也可能导致微生物无法正常生长。

3.3 数据记录与报告不规范

部分实验室存在原始记录不完整、数据修改无痕迹、报告内容不全面等问题。这不仅影响检测结果的可追溯性,也难以满足CNAS 体系对数据完整性和合规性的要求。

4. 提升非致病菌微生物检测质量控制的对策

为提升非致病菌检测的质量控制水平,实验室应在 CNAS 体系框架下,从人员、设备、方法、样品、数据等多方面入手,构建科学、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

4.1 强化人员培训与能力验证

人员是检测工作的核心,应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能力验证。实验室应制定人员培训计划,涵盖检测方法、仪器操作、数据处理等内容。同时,应通过盲样测试、内部比对等方式,评估人员操作能力和检测水平。

4.2 规范设备与试剂管理

设备应定期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实验室应建立设备使用登记制度,记录每次使用情况及维护记录。试剂方面,应选择质量可靠的供应商,并建立试剂验收、储存、使用管理制度,确保试剂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4.3 完善检测流程与 SOP

实验室应制定详细的检测流程和标准操作程序(SOP),涵盖样品采集、处理、培养、鉴定、数据记录等各环节。SOP 应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并定期更新,以适应检测方法的改进和技术的发展。

结论

非致病菌微生物检测作为实验室常规检测项目之一,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在 CNAS 体系下,实验室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工作,通过完善检测流程、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设备与试剂管理、优化数据记录与报告制度等措施,全面提升检测质量。只有在科学、规范的质量控制体系支撑下,实验室才能持续提升检测能力,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重复性和可追溯性,满足日益增长的检测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文娟, 张丽华.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探讨[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20,30(12): 14351437.

[2] 王志强, 刘红. CNAS 体系下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管理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38(5): 212215.

[3] 赵晓峰, 陈晓明. 非致病菌检测中的质量控制难点与对策[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21, 33(3): 345348.

[4] 刘晓燕, 孙立新. 微生物检测中数据记录与管理的规范化研究[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9, 34(4): 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