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青海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课堂的发展策略

作者

丁雪婷

青海大学 810016

青海非遗音乐是以汉族、藏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等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艺术结晶,它集艺术性、仪式性与生活性于一体[2],是青海各族群群众心中获得广泛认同的生动注脚。在中国音乐的壮阔版图上,占据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3]。从核心构成维度,青海非遗音乐以民族、地域与文化为划分基准,涵盖藏羌文化音乐体系、河湟谷地汉藏融合音乐体系、中原音乐体系以及功能性音乐等内容。值得注意的是,青海非遗音乐的呈现场景与其地域文化深度绑定,无论是传统民俗佳节,还是各民族独有的纪念仪轨,均以其为重要参与元素与呈现载体。

二、青海高校非遗音乐传承创新实践及挑战

青海高校在非遗音乐传承与创新实践中,依托各自办学特色与资源优势,形成差异化发展格局,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高校力量。如青海师范大学以“花儿”为核心载体,聚焦传承人研培[4];青海民族大学借“非遗音乐 + 民族团结”构建大思政格局,使非遗成为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5];则以通识选修课为切入点,形成“小而精、跨学科、重体验”的美育传承路径[6]。虽侧重不同,但均从自身优势出发构建特色体系,共同为青海非遗音乐的活态传承与创新提供高校支撑。然而,当前青海高校非遗音乐教育仍面临多重挑战:课堂深度不够致使非遗音乐教学浅尝辄止,难以触及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传承人断层隐忧,加剧本土传统音乐文化流失;相关系统教材缺失与评价体系空白,导致传承缺乏坚实依托;创新维度局限与外来音乐文化冲击,使其当代传承步履维艰等。这些交织的困境,构成亟待破解的现实命题。本研究根植于青海高校对非遗音乐的应用与实践的探索,旨在探究青海非遗音乐文化融入高校音乐课堂的具体发展策略。

三、高校青海非遗音乐文化教育的发展策略

审美教育的深耕,加快了青海非遗音乐文化引入高校音乐课堂教学的步伐。在青海非遗音乐与课堂的结合中,一需引导学生深入体察音乐作品的艺术肌理与精神内核,在体悟中深化对音乐的认知与理解;二需着力培育创造性表达的能力,让旋律与情感在创新演绎中焕发新彩;三要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触摸美的脉搏、洞悉美的本质,使非遗音乐的美育价值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流淌[7]。

(一)创新教育载体,深化非遗音乐教育内涵。

依托非遗音乐类课程搭建高校音乐类工坊,深度挖掘其作为联结美育实践与学科交叉的创新平台的效能,通过多元路径构建“技艺传承+创意表达+文化赋能”的良性生态,让非遗音乐在跨界融合中换发新的生命力。从青海师范大学花儿传承工坊、青海民族大学热贡音乐数字工坊、西安音乐学院陕北民歌工坊到福建师范大学南音社区工坊,这些实践载体始终致力于课堂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开发,推动基础传统音乐知识与地方特色文化的有机融合,使非遗音乐的传承在教学场域中更具生命力与渗透力。

(二)树立文化自信,引领审美价值航向。

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语境下,以青海非遗音乐为具象载体,构建正面而清晰的审美价值导向,能发挥筑牢根基、指引前路的作用。以高校音乐工坊为核心枢纽,系统化推动学生代表深度参与具有鲜明文化功能的青海非遗音乐艺术实践。具体而言,可依托青海丰富的节庆文化资源,将学生融入以传统节日为载体的非遗音乐展演及跨校、跨区域联动活动中,如在“花儿会”中参与山歌对唱的现场演绎,在“热贡六月会”中融入乐舞与民俗音乐的沉浸式呈现等。引导学生亲历青海非遗音乐的完整流程,细致体察其独特的旋律特征、表演程式与文化意涵,在鲜活的现场体验中直观感受高原音乐文化的厚重底蕴与艺术魅力,进而深化对非遗音乐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认知。

(三)融入多元体系,助力青海非遗音乐纵深发展。

“多元”理念的践行,首先要求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守护并传承非遗音乐中的优秀元素,而这一过程的核心实施力量,在于深度参与青海非遗音乐艺术实践的学生代表,及非遗音乐理论授课的教师群体。具体而言,参与原生态艺术体验的学生代表应联合校内音乐工坊等各类资源、依托教师团队的专业支撑,在恪守非遗音乐本真特质的前提下,共同承担起校内校外联动、多维度渗透的传播与实践使命,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化认知。如校内利用新媒体技术搭建数字化传播矩阵,打破传统传播壁垒;开展艺术展演、经典复刻等活动。校外联动强化资源整合以实现文化浸润,如建立“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常态化机制,让学生直面活态传承的生命力;联动地方文化馆、非遗实践基地开展研学实践,构建“校内认知—校外实证”的闭环,使学生在触摸历史语境、感知文化场域的过程中,切实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信心。

(四)实践反哺教学,实现高校非遗音乐文化教育质量提升。

首先,以实践成果反哺教学内容更新。从音乐工坊的点到校外联动的线,再到全域化教育的面,涵盖课堂教学、校外实践、校内活动等多场景,辐射学生、教师、传承人、社会大众等多群体,实现音乐文化浸润。其次,以实践反馈优化教学方法创新。针对课堂教学中所暴露的难点与问题,教师可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传播理念,培养学生跨界应用能力。最后,以闭环逻辑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通过“教学-实践-反馈”的循环机制,反向评估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构建“过程性评价+实践性成果”的综合体系。

四、总结

“音乐课教会传承,传承反哺音乐课”的良性循环,让文化的火种在旋律中代代相传。非遗文化与音乐课程的深度融合,是教育内涵与文化生命力的双向赋能——它既是打破传统音乐课程同质化困境、以鲜活文化元素激活教学创新的实践路径,更是让青年一代在旋律与文脉的共鸣中建立文化认知、厚植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注释:

[1] 课题基金项目: 2023 年度青年科研基金项目(社会科学类)一般课题“青海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通识选修课程中的应用及其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分析”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3-QSY-4)[2] 苏娟,耿楚萱.共生理论视域下的甘青地区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研究[J].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3] 田联韬.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1: 47-49.[4] 何皎, 张雪. 青海高校“花儿”音乐传承模式研究——以青海师范大学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03): 128-134.[5] 李措毛. 青海民族大学非遗音乐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J]. 中国民族教育, 2023(05): 38-41.[6] 祁慧民. 通识教育视域下传统音乐美育路径探索[J]. 青海教育,2021(12): 52-54.[7] 胡妍璐, 陈柏安. 从理论到实践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创新性教学路径探索[J].当代音乐, 2025(04): 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