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土保持规划问题的思考
张春燕
身份证号:152531198301261523
关键字:水利工程;工程管理;水土保持规划;协同发展
引言: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工程作为调控水资源的重要手段,在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数量的日益增多,工程管理与水土保持问题也日益凸显。一方面,水利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运行和效益发挥;另一方面,水土保持规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关系到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研究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土保持规划问题,对于推动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土保持规划的内在联系
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不可避免地会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其中水土保持状况是重要的方面。例如,水库的建设会导致库区水位上升,淹没大量土地,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可能引发库岸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加剧水土流失。同时,水库蓄水后,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淤积,不仅影响水库的库容和使用寿命,还会对下游河道的水沙平衡产生不利影响。另外,灌溉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也会改变土壤的水分状况和盐分分布,如果管理不善,可能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等问题,破坏土壤结构,降低土壤肥力,进而影响水土保持效果。
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规划是水利工程顺利建设和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在水利工程规划阶段,充分考虑水土保持因素,进行水土流失预测和防治规划,可以避免或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降低工程建设的生态风险。例如,在河道治理工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堤防、护岸等工程措施,结合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可以有效防止河道两岸的水土流失,保护河道生态系统的稳定。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水土保持规划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如设置排水系统、拦渣坝等,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保护周边生态环境。同时,水土保持规划还可以为水利工程的后期维护和管理提供依据,确保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二、当前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一方面,水利工程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如水利、环保、农业等,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存在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的问题,导致在水利工程管理过程中出现推诿扯皮、管理真空等现象。例如,在一些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中,由于缺乏明确的责任主体,工程长期无人维护和管理,设施老化损坏严重,影响了工程的正常运行和效益发挥。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对管理单位和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估不够科学合理,难以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更新。然而,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一方面,一些水利工程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和技能,对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设备掌握不够,难以满足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的需求。例如,在水库大坝的安全监测方面,部分管理人员对自动化监测系统的操作和维护不熟悉,仍然依赖传统的人工监测方法,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不畅,难以实现水利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和精细化。
水利工程管理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包括工程设施的更新改造、设备的维修保养、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等。然而,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资金投入相对不足,制约了水利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一方面,政府对水利工程管理的财政投入有限,难以满足工程管理和维护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水利工程管理的资金缺口较大,导致工程设施老化损坏严重,无法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新。另一方面,水利工程管理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三、水土保持规划面临问题的应对策略
加强水土保持基础研究是提升规划前瞻性的关键基石。需深入开展区域水土流失现状调查与动态监测工作,运用先进的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精确掌握水土流失的分布范围、类型特征、侵蚀程度以及变化趋势。例如,通过长期监测不同地形的土壤侵蚀模数,分析其随时间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规律,为规划提供详实可靠的数据支撑。同时,充分考虑未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水土保持的潜在影响。借助气候模型预测未来降水、气温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评估其对土壤侵蚀、植被生长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城市化进程、农业开发等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和水文条件的改变,提前预判可能产生的水土流失风险。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模型,如分布式水文模型、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等,对水土流失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和评估,使规划能够未雨绸缪,提前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此外,建立水土保持规划动态调整机制至关重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定期对规划进行评估和修订。例如,当区域内新上马大型建设项目或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时,及时调整水土保持规划,确保规划始终与实际情况相适应,保持其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强化水土保持规划与相关工程的衔接协调是确保规划落地的关键环节。在规划编制阶段,应主动与水利、交通、农业等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例如,在编制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时,与水利部门共同研究水库、堤防等水利工程建设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将水土保持措施纳入水利工程建设方案中,实现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的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时,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工程监管机制,加强对工程设计和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查工程设计文件,确保工程设计符合水土保持规划的要求,对不符合规划的设计方案坚决不予审批。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检查,建立定期巡查制度,严厉打击擅自变更设计方案、减少水土保持措施等违法行为。例如,对于在施工过程中未按照规划要求设置排水系统、拦渣坝等水土保持设施的行为,责令其立即整改,并依法给予处罚,确保水土保持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结束语:
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土保持规划是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和水土保持规划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从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技术水平、加大资金投入、增强规划前瞻性、加强与实际工程结合、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和完善水土保持规划,实现水利工程与水土保持的协同发展,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漱玉. 水利工程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20, 26(5):78-81.
[2] 王景浩. 水土保持规划编制要点及实践探索[J]. 中国水土保持, 2021, (3): 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