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研究
王虹
身份证号:370781198802013644
引言
电子信息处理技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础,广泛应用于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但随着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传统基于规则和统计的处理方法难以应对复杂场景下的信息提取、分析与决策需求。人工智能通过模拟人类智能行为,具备自主学习、自适应优化等能力,为电子信息处理提供了全新范式。从语音识别到图像分析,从数据挖掘到智能决策,人工智能正推动电子信息处理向更高效率、更高精度、更智能化方向发展,研究二者的融合应用不仅能突破传统技术瓶颈,更能为各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核心动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重要性
(一)提升信息处理效率
传统电子信息处理依赖人工设计的算法,面对多源异构数据时需反复调整参数,处理周期长且成本高。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深度学习,可通过海量数据训练自主优化模型,直接从原始数据中提取特征,省去复杂的人工特征工程。例如,在海量文本信息分类中,基于 Transformer 的预训练模型能自动捕捉语义关联,处理效率较传统机器学习方法提升 3-5 倍,同时大幅降低人工干预成本,让信息处理从繁琐的人工调参中解放出来[1]。
(二)增强复杂场景适应性
现实中的电子信息往往存在噪声干扰、数据缺失等问题,传统技术因依赖固定规则而鲁棒性不足。人工智能技术具备强大的容错能力,通过神经网络的非线性映射可有效过滤噪声,对不完整数据进行补全。在无线通信中,智能信号处理算法能在强干扰环境下准确解调信号,误码率较传统方法降低一个数量级,即使在复杂电磁环境中也能稳定传输信息,确保通信质量不受极端条件影响。
(三)拓展信息处理边界
人工智能使电子信息处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决策,打破了传统技术仅能完成数据记录与简单分析的局限。例如,在工业传感器数据处理中,传统技术仅能记录设备状态,而基于深度学习的预测模型可通过历史数据提前识别故障征兆,实现预测性维护,将设备停机时间减少 20% 以上,让信息处理从 “事后记录” 升级为 “事前干预”,拓展了应用维度与价值空间。
二、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信息处理核心技术
(一)深度学习在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深度学习通过多层神经网络自动学习数据的层级特征,突破了传统手工特征设计的局限,能从原始数据中挖掘出更抽象、更本质的信息。在图像信息处理中,卷积神经网络(CNN)通过卷积层、池化层逐级提取边缘、纹理、语义等特征,在人脸识别、目标检测等任务中精度远超传统方法,错误率可低至 0.1% 以下;循环神经网络(RNN)则适用于时序信息处理,在语音识别中通过记忆单元捕捉上下文关联,使连续语音识别准确率提升至 95% 以上,即使在口音差异、背景嘈杂的情况下也能保持稳定性能。
(二)强化学习在动态优化中的应用
强化学习通过 “试错 - 奖励” 机制实现动态决策优化,特别适用于实时性要求高、环境动态变化的电子信息处理场景。在通信资源分配中,智能体可根据网络负载变化实时调整频谱、功率等参数,使信道利用率提升 30% 以上,避免资源浪费与网络拥堵;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通过强化学习优化传感器数据的反馈策略,可使机械臂操作精度达到毫米级,即使在外部环境扰动下也能保持稳定运行[2]。
(三)知识图谱在语义理解中的应用
知识图谱将碎片化电子信息关联成结构化知识网络,通过实体与关系的建模提升语义处理能力,让机器更精准地理解信息背后的含义。在医疗信息处理中,知识图谱整合患者病历、医学文献等数据,构建疾病 - 症状 - 治疗关联模型,辅助医生诊断的准确率提升 15%-20% ;在智能客服系统中,通过知识图谱理解用户 query 的深层意图,问题解决率提高至 85% 以上,减少了因语义歧义导致的沟通障碍。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子信息处理典型应用场景
(一)智能通信领域
在 5G/6G 通信中,人工智能赋能全链路信息处理,实现了通信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发射端通过生成对抗网络(GAN)优化信号调制方式,能自适应复杂信道环境,减少信号衰减;接收端利用深度学习实现盲均衡,无需已知信道参数即可准确解调,降低了对先验信息的依赖;网络层通过强化学习动态路由,使数据传输时延降低 40% 。例如,华为提出的 “智简 5G” 方案,通过 AI 驱动的信号处理技术,使小区容量提升 50% ,有效满足了物联网时代海量设备接入的需求[3]。
(二)医疗电子领域
医学影像处理是人工智能在电子信息处理中最成熟的应用场景之一。基于 CNN 的CT/MRI 影像分析系统可自动识别肿瘤、出血等病灶,检测灵敏度达 92% ,辅助医生将诊断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可穿戴设备采集的生理信号(心电、脑电等)通过 LSTM 网络实时分析,能快速识别心律失常、癫痫等疾病的异常特征,响应时间小于 1 秒,为急救赢得宝贵时间,尤其在偏远地区医疗资源不足的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工业电子领域
工业物联网产生的海量传感器数据通过人工智能处理,推动了智能制造的深度升级。在汽车生产线,振动、温度等传感器数据经深度学习模型分析,可提前 3-6 个月识别轴承磨损、电机异常等早期故障,避免生产线突发停机;在智能电网中,AI 算法对负荷数据的预测精度达 97% ,能根据用电高峰与低谷动态优化电力调度,减少能源浪费 10%-15% ,同时降低电网运行压力。
四、面临的挑战与发展对策
(一)主要挑战
1.数据依赖与隐私安全
深度学习模型需大量标注数据才能保证性能,但电子信息中包含大量敏感数据(如医疗记录、工业机密),其采集与共享受隐私保护法规限制。例如,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常因患者隐私问题受阻,导致模型训练数据覆盖范围有限,泛化能力不足,在面对罕见病例时容易出现误判。
2.模型部署与算力瓶颈
复杂 AI 模型(如大语言模型)参数达百亿级,对硬件算力需求极高,而电子信息处理场景中大量边缘设备(如传感器、嵌入式终端)受限于体积与功耗,无法承载 heavy模型,导致实时处理需求难以满足,限制了 AI 技术在边缘计算场景的落地。
结语:源于人工智能的电子信息处理技术正全面改造信息产业发展路径,在提高效能、强化适应性、延伸范畴等维度彰显出庞大潜能,经由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知识图谱等关键技术与通信、医疗、工业等行业深度嵌合,已得到显著的应用成效反馈,推动各行业生产力进步与模式革新。迎接数据隐私、算力阻碍、可解释性等诸多挑战,应依靠隐私计算、轻量化技术、可解释框架等相关创新突破,助力技术自实验室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伴随算法的优化、硬件的升级以及场景的深化,人工智能进一步推动电子信息处理朝智能化、自主化、泛在化方向前行,为数字经济建设充当核心支柱,协助社会走向更高效、更具智能水平的信息时代。
参考文献:
[1]张宇.基于云计算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大数据处理与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资讯,2025,23(06):65-67.
[2] 李 超 毅 . 基 于 人 工 智 能 的 电 子 信 息 处 理 技 术 研 究 [J]. 中 国 高 新 科技,2025,(04):14-16.
[3] 王 明 洁 . 虚 拟 现 实 与 电 子 信 息 处 理 技 术 的 融 合 分 析 [J]. 电 子 技术,2025,54(02):306-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