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D真空电弧炉熔炼钛合金铸锭中“缩孔"缺陷的形成机理及工艺抑制措施
罗轲
西部钛业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西安 710201
一、引言
真空电弧熔炼(VAR)是钛合金铸锭工业化生产的核心工艺,而ALD真空电弧炉凭借其精准的参数控制能力,成为高端钛合金(如航空航天用TC4、Ti-17)熔炼的首选设备。缩孔作为VAR过程中典型的体积性缺陷,表现为铸锭内部的空洞或疏松区域,其存在会显著降低材料的疲劳强度与断裂韧性。据某航空材料企业统计,因缩孔缺陷导致的钛合金铸锭报废率可达 8%-15% ,年经济损失超千万元。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缩孔形成机制开展了相关研究:Brown等通过数值模拟发现,熔池凝固过程中“最后凝固区”的补缩通道被提前封堵是缩孔产生的直接原因;国内团队则指出,电极熔化速率与结晶器冷却速率的不匹配会加剧缩孔形成。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普通真空电弧炉,针对ALD设备特有的多参数协同控制下的缩孔机理研究不足。本文结合ALD真空电弧炉的技术特点,系统分析钛合金铸锭缩孔的形成机理,并提出针对性的工艺抑制措施。
二、缩孔缺陷的特征与分布规律
2.1 缩孔的形貌特征
通过对 10 炉存在缩孔缺陷的TC4 钛合金铸锭( Φ200mm×500mm )进行检测,发现缩孔主要有两种形态:一是位于铸锭中心轴线附近的“集中型缩孔”,呈不规则椭圆形,尺寸多为 Φ5-20mm ,内部常伴随疏松与夹杂物;二是分布于铸锭1/2 半径处的“分散型缩孔”,呈蜂窝状小空洞,直径 0.5-2mm ,多沿晶界分布。能谱分析显示,缩孔内壁富集低熔点元素(如Si、Fe),表明其形成与溶质偏析存在关联。
2.2 缩孔的分布规律
CT扫描结果表明,缩孔的分布具有明显规律性:在铸锭纵截面上,集中型缩孔多位于距冒口端 100-200mm 区域,分散型缩孔则分布在凝固速率变化剧烈的过渡区;在横截面上,缩孔集中在中心及1/2 半径处,与熔池径向温度梯度分布一致。统计显示,当铸锭直径超过 200mm 时,缩孔发生率显著上升,这与大尺寸铸锭的补缩难度增加直接相关。
三、缩孔缺陷的形成机理
3.1 熔池凝固的补缩动力学
钛合金熔体凝固时体积收缩率约为 3%-5% ,需依靠未凝固熔体的流动进行补缩。ALD真空电弧炉中,熔池呈“凸面”形态,凝固从结晶器壁向中心推进,形成“壳层-液芯”结构。当凝固速率过快( >4mm/min )时,结晶器壁处的固相壳层迅速增厚,导致中心液芯与外围熔体的连通通道被切断,形成“孤立熔池”。孤立熔池凝固时无熔体补充,最终形成集中型缩孔。热力学计算表明,TC4 钛合金的液相线温度为 1660∘C ,固相线温度为 1600∘C ,结晶温度区间达 60∘C 。若熔池轴向温度梯度 :<5∘C/mm ,会延长凝固时间,导致枝晶臂发达,阻碍熔体流动,进一步加剧补缩困难,形成分散型缩孔。
3.2 电弧能量分布的影响
ALD真空电弧炉的电弧能量分布由电流-电压匹配决定。当电流过高( >3.0kA )而电压偏低( (<25V) )时,电弧集中于熔池中心,形成“深熔池”(深度
),中心区域过热导致凝固延迟,而边缘区域已完成凝固,中心熔体收缩时无法获得补缩,形成中心缩孔。反之,电压过高(>35V)会使电弧分散,能量密度降低,熔池边缘温度不足,凝固壳层不均匀增厚,在薄弱区域形成缩孔[1]。此外,电极偏心(偏移量>5mm)会导致电弧不对称分布,熔池一侧温度过高而另一侧偏低,凝固速率差异引发应力集中,促使缩孔在应力区形成。
3.3 熔体流动性的限制
钛合金熔体的黏度随温度降低而急剧上升,在 1620∘C 时黏度约为 0.02Pa⋅s ,降至1600∘C 时增至 0.1Pa⋅s ,流动性显著下降。若熔炼过程中真空度波动( >5×10-3Pa, ),会导致熔体表面张力不稳定,进一步阻碍补缩流动。实验发现,当真空度从 3×10- ³Pa升至 1×10- ²Pa时,缩孔发生率增加 40% 。同时,原料中的高熔点夹杂(如 TiO2 )会在熔池中形成“流动壁垒”,当夹杂含量 >0.05% 时,熔体流动性下降 20% 以上,加剧缩孔形成。
四、缩孔缺陷的工艺抑制措施
4.1 优化电流-电压匹配参数
凭借机理剖析,探求ALD真空电弧熔炉对TC4 钛合金熔炼的适宜电参数:电流介于2.5 至 2.8 千安培,电压值在 28 至 32 伏特之间,实验所采用的输入功率值在 70 至 90千瓦,电弧能量分布均匀,熔池深度控制在 50-60mm ,轴向温度梯度维持8 至 10∘C/mm 的稳定梯度,阻隔由深熔池引起的中心缩孔现象,确保熔体流动性充足,工业试验表明,采用该参数后,熔池补缩通道畅通时间延长至 60 秒以上,缩孔生成频次降低 60% 。
4.2 改进电极运动轨迹与熔炼程序
采纳螺旋电极旋转下降方案,替代传统垂直下降法,电极沿 Φ5mm 半径路径,以1r/min转速实施旋转下降,实现电弧对熔池表面的均匀遍历,消除局部过热隐患,同步采用“三阶段熔炼体系”:初期( 0⋅15min )采用较高功率(90kW)快速形成熔池;中期(15-30 分钟)阶段功率调整至 70 千瓦,设定凝固速度为每分钟 2 至 3 毫米;后期( 30⋅45min )以 50kW功率保温,该程序使铸锭密度从 98.5% 提升至 99.8% ,提升幅度明显。
4.3 分段控制冷却强度
该系统对ALD真空电弧炉结晶器冷却实施分区域调控,底部区域( 0-100mm )冷却流速调整至 25L/min ,超越常规 20L/min ,增强底部凝固效率,阻隔缩孔生成;中部区域( 100-400mm )稳定流量维持20 升每分钟,维持稳定凝固速率;顶区( 400-500mm )流量实现15L/min,引发“浇口”效应,执行顶部熔体终极补填,仿真分析表明,轴向温度梯度的均匀性因分段冷却而得到显著改善,增幅高达 30% 。
4.4 原料预处理与真空度控制
原料需经过严格筛选,海绵钛的氧含量需低于 0.15% 这一临界值,对Al-V中间合金的粒径设定为5 至 10 毫米,降低杂质掺杂,实施真空加热阶段,脱去原料吸附的水分与气体吸附剂;熔炼作业维持真空度在 2⋅3×10- ³Pa,利用多级真空泵组,压力波动得以精确控制在 <5×10- ⁴Pa,维持熔体表面张力恒定水平 。
五、结论
ALD真空电弧炉熔炼钛合金铸锭的缩孔缺陷分为集中型与分散型,分别位于中心轴线及 1/2 半径处,其形成与熔池补缩不足直接相关。缩孔形成机理涉及三方面,凝固速率不均衡导致补缩通道过早封堵;电弧能量分布不均形成深熔池或局部冷区;熔体流动性不足(黏度高、夹杂多)阻碍补缩流动。采用优化电参数(2.5-2.8kA/28-32V)、螺旋式电极运动、分段冷却及原料预处理等措施,可将TC4 钛合金铸锭缩孔缺陷率从 12.5% 降至 1.8% ,显著提升铸锭质量。本研究揭示的缩孔形成机理及抑制措施,对ALD真空电弧炉熔炼其他钛合金(如Ti-6242、TC11)具有借鉴意义,为高端钛合金材料的稳定生产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璐华,刘永刚,周伟,等. 电弧炉炼钢高效节能技术的发展现状[J].工业加热,2024,5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