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大观念视角下的策略体系与模式建构

作者

高巍

吉林省敦化市江南镇学校

1 大观念视角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策略体系

1.1 深度剖析教材,挖掘大观念

教师应通览小学数学教材,梳理图形与几何领域各知识点的分布与逻辑关系,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架构。例如,在“图形的认识”内容中,从一年级简单的平面图形认识到高年级复杂的立体图形认识,看似分散的知识点背后,隐藏着“图形的特征决定其性质与应用”这一大观念。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边、角、面等多个维度探究不同图形的特征,进而理解图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如三角形的稳定性源于其三条边的固定关系,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则与边的可变性相关。通过对教材的深度剖析,提炼出核心大观念,为大单元教学设计提供方向指引,使教学内容更具系统性与连贯性,帮助学生构建起清晰的知识脉络。

1.2 精准分析学情,确定教学起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在大观念统领下的大单元教学中,精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学习兴趣与学习风格等信息尤为重要。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分析、测试评估、问卷调查以及与学生的日常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收集学情数据。以“多边形的面积”大单元教学为例,在教学前,教师可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掌握程度,是否理解面积的本质概念,以及在图形转化等方面的思维能力。同时,关注学生在空间观念、几何直观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现状,明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于空间想象力较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增加直观演示、操作体验等环节,如利用动画演示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法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图形转化的空间概念。只有精准把握学情,才能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确保教学内容与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1.3 围绕大观念,制定大单元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应紧密围绕大观念确定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具有统领性、整体性与可操作性。以“图形的度量”大单元为例,可提炼出“度量的本质是用单位量化图形的属性”这一大观念。基于此,教学目标可设定为:学生能够理解长度、面积、体积等不同度量单位的产生与意义,掌握常见图形的度量公式推导过程,能熟练运用度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度量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量感、推理能力与应用意识。在目标设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学情以及大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将大观念细化为具体的、可达成的教学目标,并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例如,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学生要掌握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学生要经历通过实验、观察、推理等方法探究图形度量公式的过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通过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引导教学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2 大观念视角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模式建构

2.1 情境导入,引发认知冲突

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真实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具体的情境之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欲望。例如,在教授“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时,教师可播放一段城市摩天轮运转、电梯上下移动、推拉门开关等生活场景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然后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在观察与思考过程中,会发现这些物体的运动存在不同的方式,从而产生探究图形平移与旋转本质特征的兴趣。通过情境导入,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为后续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情境的创设要紧扣大观念,如上述情境中,通过生活中物体的运动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图形运动的本质,即图形位置的变化方式,从而与“图形的运动改变其位置但不改变形状和大小”这一大观念相呼应。

2.2 自主探究,构建知识体系

在学生对情境中的问题产生兴趣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主动探索图形与几何知识的本质与规律。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三角形纸片,让学生通过测量、剪拼、折拼等方法,自主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度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发现将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可以组成一个平角,从而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 180°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掌握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还培养了自主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要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引导,帮助学生沿着大观念的方向进行思考,如在探究三角形内角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内角和都相同,从图形的本质特征(角的关系)去理解这一现象,加深对大观念的理解与感悟。

2.3 小组合作,促进思维碰撞

小组合作学习是大单元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式,它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沟通能力。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对于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复杂的任务,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项目中,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校园的实际地形与功能需求,合理规划绿化区域的形状与布局,计算所需绿植的数量与成本等。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思路,共同解决遇到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视野,同时学会倾听他人意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使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大观念进行讨论与交流,如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时,思考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与实际应用,以及图形布局与空间利用的关系,强化学生对大观念的理解与应用。

3 结束语

大观念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策略体系与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与变革。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深入理解大观念的内涵与价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与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个体差异,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数学学习环境。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大观念视角下大单元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不断完善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小学数学教学,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铭琪. 深度教学理念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 (18):102-105.

[2]刘乐英.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 [J]. 天津教育, 2025, (17): 29-31.

[3]陈娴. 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J]. 文理导航(下旬), 2025, (05): 7-9.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学会“十四五”科研规划课题《基于大观念统领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立项编号:LG24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