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媒体融合时代创作技术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丰艺清

身份证:533321198201193015

一、引言

媒体融合打破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界限,形成了“台网联动、多屏互动”的传播格局。观众不再满足于单向接收的线性叙事,而是追求沉浸式体验、个性化选择与互动参与。电视专题片作为以纪实为核心的内容形态,其传统创作模式(如单一镜头语言、线性叙事结构)已难以适应碎片化、多元化的传播需求。创作技术的升级成为电视专题片在媒体融合时代突围的重要突破口。

探究创作技术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具有多重意义。从内容层面,技术赋能可增强专题片的叙事张力与表现力,提升内容深度与感染力。从传播层面,技术支撑下的多渠道分发与互动设计,能扩大传播范围、提高受众参与度。从行业层面,为电视媒体融合转型提供实践样本,推动纪实类内容创作的创新升级。

二、媒体融合时代电视专题片的传播特征与技术需求

(一)传播特征

观众通过电视、手机、平板、VR设备等多终端获取内容,要求专题片适配不同屏幕的呈现形式。受众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参与”,期待通过投票、评论、内容定制等方式与专题片产生互动。短视频、直播等内容形态分流了注意力,专题片需在保持完整性的同时,产出适配碎片化传播的“切片内容”。虚拟现实、全景影像等技术推动受众对“身临其境”的体验需求,传统平面化叙事难以满足。

(二)技术需求

基于上述特征,电视专题片对创作技术提出了新要求。一是需具备跨终端适配能力,实现内容的多形态转化;二是需强化视觉与听觉的沉浸感,增强受众代入感;三是需构建互动机制,支持受众参与内容生产与传播;四是需利用数据技术优化选题与传播策略,提升内容精准度。

三、创作技术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具体应用

(一)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打造沉浸式叙事

通过 360 度全景拍摄或计算机建模,还原专题片涉及的历史场景、事件现场或特殊环境,让观众“置身其中”。例如,在历史题材专题片《敦煌:文明的回响》中,制作团队利用VR技术重建莫高窟藏经洞原貌,观众佩戴VR设备可“走进”洞窟,近距离观看壁画细节,突破了实地拍摄的限制与文物保护的约束。将虚拟信息(如数据图表、历史影像、注释说明)叠加到现实场景中,丰富画面信息量。在科技专题片《大国重器》中,介绍高铁列车时,通过AR技术在实拍画面上叠加列车内部机械结构动画,直观展示运行原理,让专业知识更易理解。

(二)大数据可视化:提升信息传播效率

将抽象数据转化为动态图表、热力图、时间轴等可视化元素,融入专题片叙事。例如,在环保专题片《长江之恋》中,通过动态数据可视化呈现长江流域近30 年水质变化、鱼类种群数量波动,让观众直观感受生态保护成效,比文字描述更具冲击力。通过大数据分析目标受众的兴趣点、观看习惯(如关注时长、反复观看片段),优化专题片的选题与结构。某社会类专题片团队通过分析同类节目受众数据,发现观众对“基层治理案例”关注度高,据此调整选题方向,最终节目收视率提升 25%[1] 。

(三)人工智能(AI):辅助创作与个性化传播

AI技术可自动识别素材中的人物、场景、关键词,快速分类归档,辅助剪辑师筛选素材。在大型纪实专题片《中国脱贫攻坚》中,制作团队利用AI工具对海量拍摄素材(累计超10 万分钟)进行智能标签化处理,剪辑效率提升 40% 。基于受众画像,自动生成不同版本的专题片片段。例如,针对青少年群体推送科普类专题片的“知识点解析”短片段,针对中老年群体推送“故事化叙事”片段,实现精准传播。

(四)多媒介互动技术:构建参与式传播

在专题片的网络版中设置分支剧情或选择节点,观众可根据兴趣选择观看视角。例如,纪录片专题片《村里的事》网络版中,观众可通过点击屏幕选择“村干部视角”“村民视角”或“专家视角”,获得不同维度的故事信息。在电视播出的同时,通过手机APP、社交媒体发起互动活动。如在文化专题片《非遗传承人》播出时,观众可在APP上参与“非遗知识问答”,答对者获得线下体验机会,形成“电视引导—线上互动—线下参与”的传播闭环。

(五)4K/8K超高清与杜比全景声:升级感官体验

4K/8K技术的高分辨率、高动态范围(HDR)特性,能精准呈现画面色彩与细节,增强真实感。在自然专题片《野性中国》中,8K拍摄的雪山、丛林画面让观众清晰看到动物毛发、植被纹理,仿佛置身自然现场。通过多声道音频技术,让声音从不同方向传来,构建空间感。在历史专题片《战争记忆》中,杜比全景声模拟出炮弹呼啸、人群呼喊的立体音效,增强观众的历史代入感[2]。

四、技术应用中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一)现存问题

部分专题片过度追求技术炫技,忽视内容深度,如大量使用VR场景但缺乏核心叙事,导致“形式大于内容”。4K/8K拍摄、VR制作等技术设备与人力成本较高,中小型制作团队难以承担,限制了技术普及。老年群体对VR、互动技术的接受度较低,技术应用可能导致部分受众流失。不同终端的技术标准不统一,专题片内容在电视、手机、VR设备间转化时易出现画质损耗、互动失效等问题。

(二)优化策略

技术应用需服务于叙事需求,例如,历史题材侧重VR场景还原,科技题材侧重数据可视化,避免技术与内容脱节。采用“低成本+高性价比”技术组合,如用手机全景拍摄替代专业VR设备,用开源数据可视化工具降低制作成本。针对不同年龄、技术接受度的受众,提供“基础版(传统播出)+进阶版(技术增强)”两种版本,扩大覆盖范围。行业协会或平台方制定统一的技术适配规范,明确不同终端的分辨率、互动接口等标准,减少跨平台转化问题[3]。

五、结论

媒体融合时代,创作技术为电视专题片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从沉浸式体验到互动参与,从信息可视化到个性化传播,技术正在重塑专题片的叙事逻辑与传播路径。然而,技术应用的核心仍在于服务内容与受众,需避免“唯技术论”。未来,电视专题片创作应坚持“内容为体、技术为用”,在平衡技术成本与传播效果的基础上,探索更多元的技术融合模式,让专题片在媒体融合浪潮中既保持纪实的深度,又具备传播的广度,实现社会价值与传播效能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徐寒冰. 媒体融合时代创作技术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探究[J]. 文化产业,2022,(15):40-42.

[2]汤慧蓉. 试论媒体融合时代创作技术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J].中国传媒科技,2021,(10):93-95.DOI:10.19483/j.cnki.11-4653/n.2021.10.027.

[3] 吴鹍. 媒体融合时代创作技术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J]. 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8):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