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职业卫生现场检测技术与质控体系的协同优化研究

作者

姚倩

甘肃省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引言

职业卫生现场检测是判断作业环境中有害因素种类、浓度和危害程度的重要依据,也是开展职业病防治、制定防控措施和实施行政执法的技术基础。在化工、采矿、金属加工、电子制造等行业,粉尘、有害气体、噪声、高温、辐射等因素长期存在,且呈现出多成分、低浓度、波动性强的特点。这不仅增加了检测技术的复杂度,也对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职业卫生现场检测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一)检测技术的演进与特点

职业卫生现场检测技术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人工采样、实验室后期分析为主,代表性强但时效性差;第二阶段是便携式检测设备的普及,实现了现场即时检测,但受制于传感器性能,精度和稳定性存在不足;第三阶段是基于物联网与云平台的在线监测,实现了连续采样、实时传输与自动分析,显著提升了检测效率与数据覆盖率。

目前,光谱分析(如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激光散射法等技术已广泛用于化学有害物质、粉尘和气溶胶检测;声级计与频谱分析仪可实现噪声与振动监测;个人剂量计、射线探测器用于放射性物质监测。技术的多样化使得检测手段更加灵活,但在极端温湿度、强干扰环境下,设备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仍是限制因素。

(二)检测标准与适用性问题

我国职业卫生检测主要依据《工作场所空气有害物质监测方法》《工业企业噪声测量规范》《工作场所物理因素测量规范》等国家标准实施。这些标准为检测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但在面对新兴危害因素(如纳米材料、复合化学品、高频辐射等)时,标准更新速度滞后于危害物出现速度,导致现场检测缺乏统一方法。此外,不同地区检测机构在仪器更新、方法应用上的差异,也影响了结果的可比性与互认性。

(三)现场应用中的技术难点

现场检测环境往往复杂多变,有害因素浓度随时间和空间波动显著,采样的代表性和检测数据的稳定性难以保障。例如,粉尘浓度受工艺波动和通风条件影响;有机气体浓度受温湿度变化和背景气体干扰;便携式仪器虽然灵活,但在部分低浓度检测任务中精度不足。此外,操作人员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也可能导致采样和分析误差。

二、质量控制体系在检测过程中的作用

(一)质控体系的构成与功能

职业卫生检测方面的质量控制体系涵盖了诸多内容,质量目标及方针、组织结构、人员资质方面的管理、仪器设备方面的管理、检测方法方面的管理、采样与分析整个过程的控制以及数据审核和报告管理等等。该质控体系最为核心的作用就在于构建起一套能够贯穿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机制,以此来保证每一个步骤均能与技术标准以及质量要求相契合,进而使得系统误差和人为偏差得以减少。

质控并非仅仅是事后才开展的纠错工作,而应当贯穿于检测的整个流程当中。从检测方案的设计环节,再到采样计划的制定阶段,以及后续的数据处理过程和报告审核步骤,每一处都得设置清晰明确的控制节点,并且要明确相应的责任人,以此来达成预防性的质量保证目标。

(二)采样与分析环节的质量保障

采样环节对于判定检测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而言极为关键。在采样阶段,质控体系着重依靠对设备加以校准、对采样点位予以选择、对采样时间实施控制以及进行全程记录等一系列举措来确保质量。到了分析阶段,质控方面会借助标准物质比对、开展加标

回收实验、分析空白样、检测平行样等多种方法来对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精密度展开评估。就好比在有机溶剂检测的时候,通过设立空白样以及加标回收样,便能够及时察觉分析系统出现漂移或者试剂遭受污染等各类问题。

(三)数据处理与报告的审核机制

在数据处理这个阶段,其质控的关键要点就集中在对异常值加以判断,对计算过程展开复核,以及针对数据合规性实施审查等方面。职业卫生检测所得到的结果,一方面得保证技术层面的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还得符合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标准的各项要求。正因为如此,在报告正式出具之前,务必要经过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这两方的双重审核才行。另外,质控体系还应当去构建起数据追溯这样的一种机制,要把每份报告的原始记录、计算过程以及审核意见等都一一进行归档处理,以此来保证最终的检测结果是能够被追溯、能够被复查的。

三、检测技术与质控体系的协同优化路径

(一)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合

构建起依托物联网以及云平台的检测—质控一体化系统,能够达成检测任务的管理工作、实时开展数据采集、对质控节点予以监控、完成结果分析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信息化操作。现场所使用的检测仪器借助无线网络,把数据实时传输到中心数据库当中。与此同时,质控系统会自动针对数据展开标准值的比对操作,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发出警报,并且生成质控记录,以此来削减因人工环节而引发的延迟问题以及出现错误的情况。

与此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来对历史检测数据展开趋势方面的分析,并且对误差进行溯源,如此一来,能够为检测方案的优化以及质控策略的调整给予科学层面的依据。

(二)设备与质控流程的协同升级

智能化检测设备在完成采样的前后时段,能够自行完成校准工作、展开状态检测以及落实 GPS 定位事宜,并且会把相关信息同步传至质控平台,如此一来,检测与质控两者衔接的效率便能够得到颇为明显的提升。质控流程需要依照设备自身的性能来对质控节点加以优化,就好比利用设备自行检测所得到的数据来自动触发质控方面的预警,以此来削减人为判断过程中所存在的那种不确定性。在针对粉尘展开在线监测的时候,设备可以自动去执行零点校准以及量程校准的操作,与此同时,质控系统会实时对漂移趋势予以记录并展开分析,进而达成即时维护的目标。

结语

职业卫生现场检测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的协同优化,是提升检测科学性、可靠性与公信力的必由之路。技术的进步必须与质控体系的完善同步推进,才能在保障劳动者健康、防控职业病风险方面发挥最大作用。未来,应通过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实现技术与质控的深度融合,并依托跨部门协作和持续改进机制,构建覆盖全过程、可追溯、可预警的检测—质控一体化体系。这不仅将推动职业卫生检测向实时化、精准化、预防化转型,也将为我国职业健康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韩 康 达 . 化 工 企 业 职 业 卫 生 安 全 管 理 体 系 的 构 建 [J]. 化 工 管理.2023,(14).DOI:10.19900/j.cnki.ISSN1008-4800.2023.14.014 .

[2]高金龙,孙洪振.职业卫生检测仪器检定校准及结果确认的方法研究[J].山东化工.2023,52(20).DOI:10.3969/j.issn.1008-021X.2023.20.051 .

[3]刘晓艳.现行煤矿职业卫生检测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 济.2022,(11).DOI:10.3969/j.issn.1008-0155.2022.11.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