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能动力工程炉内燃烧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
马炳辉
身份证号码:410221198308140217
引言
热能动力工程作为能源转化与利用的关键领域,在电力生产、冶金化工及供暖供热等国民经济重要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炉内燃烧过程作为热能动力系统的核心环节,其控制效果与能源利用效率、污染物排放水平以及设备运行安全性密切相关。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能源结构的逐步转型,以往主要依靠经验进行调节的燃烧控制模式,在适应现代工业“高效、清洁、稳定”的发展需求方面,开始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对精准化、智能化控制技术的需求日益凸显,这有助于实现炉内燃烧状态的动态优化。
1 炉内燃烧控制技术的核心原理
效率优化:通过合理调控“风煤比”及燃烧停留时间等参数,可有效降低机械不完全燃烧(如未燃尽碳颗粒)和化学不完全燃烧(如 CO、CH₄等未充分反应气体)所造成的能量损失,从而提高燃料利用率。电站锅炉的燃烧效率一般追求维持在 90% 以上,而工业窑炉因燃料类型差异,其效率目标通常设定在 60%85% 区间内。
污染物减排:采用控制燃烧温度(避免局部高温导致 NOx 生成)、优化空气分级燃烧(减少氮氧化物排放)、添加脱硫剂(降低 SO2 排放)等技术手段,有助于将污染物排放控制在符合国家标准的水平。目前,电站锅炉的 NOx 排放限值已严格控制在 50mg/m3L 下。
运行平稳性保障:将炉膛压力、火焰形态、受热面温度等参数维持在安全运行区间内,对于预防熄火、结焦、爆燃等异常工况的发生至关重要。例如,为避免高温烟气外泄或冷空气过量进入,炉膛负压通常需控制在-50Pa 至- .100Pa 之间。
2 炉内燃烧控制技术的实际应用场景
2.1 电站煤粉锅炉的燃烧控制
多变量协同控制策略:构建“风煤比-温度场-烟气成分”多回路控制系统,通过将磨煤机出口温度维持在 60-80∘C 左右,保障煤粉干燥程度;借助一次风压力调控煤粉输送速率,采用二次风分层配风设计(上、中、下三层风门独立调节)优化火焰形态;在尾部烟道设置激光在线分析装置,实时监测 NOx、 O2 浓度,将 O2 含量控制在 3%5% 区间,并据此调节燃尽风开度。实践数据显示,某 600MW 超临界煤粉锅炉应用该技术后,燃烧效率实现约 0.8% 的提升,NOx 排放浓度稳定处于 30mg/m3L 下水平。
煤种适应性调节技术:针对入炉煤种复杂多变的现状,在给煤皮带上方安装近红外光谱在线检测装置,实时分析煤质挥发分、发热量等特性参数;结合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算法,动态调整磨煤机出力、一次风率(一般占总风量 20%-30% )及二次风温。部分电厂的运行经验表明,在烟煤与贫煤 1:1 掺烧工况下,该技术可将燃烧效率维持在 93% 以上,相较于传统控制方式,效率波动幅度降低约 2‰
低负荷稳燃保障措施:当机组负荷下降至 30% 额定值以下时,可采用“微油点火 .+ 偏置燃烧”技术方案,通过小油枪(单支出力 0.3t/h 左右)构建局部高温点火区域,同时调整部分燃烧器运行状态,使剩余燃烧器热负荷更为集中,有效降低熄火风险;配合炉膛压力前馈控制机制(提前 0.5秒左右调节引风机频率),将负荷波动时的压力震荡幅度控制在 ±20Pa 以内。
2.2 工业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控制
循环流化床锅炉(CFB)凭借其广泛的燃料适应性(可燃用煤矸石、生物质等)以及较低的污染物原始排放特性,在热电联产领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应用。在其运行过程中,燃烧控制的关键在于床温调节与循环物料平衡的把控,具体内容如下:
床温的精确调节:床温作为 CFB 燃烧过程中的重要参数,通常将其控制范围设定在 850–900∘C ,该温度区间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脱硫效果,又有助于降低结焦风险。在实际控制过程中,多采用“给煤量-一次风量-返料量”三冲量控制策略:通过监测床下布风板压力差来判断流化床料层厚度(一般维持在 600-800mm ),借助一次风量调节流化速度(空塔速度约为 5m/s );同时,利用返料阀开度对循环灰量进行调控,进而间接影响床温(返料量增加时,床温往往会有所下降)。
变负荷工况下的响应策略:考虑到工业用户用电负荷存在“白天高、夜间低”的特点,为更好地适应这种负荷变化,通常会采用“前馈 + 反馈”复合控制方法:依据汽轮机负荷指令,提前对给煤机转速进行调整(响应延迟一般不超过 10 秒),并同步调节二次风比例(高负荷时二次风率约为60% ,低负荷时则降至 40% );此外,还可利用床料的蓄热特性,通过外置换热器(取热比例在 0.30% 区间)来应对负荷变化。
3 炉内燃烧控制技术的优化与升级路径
3.1 提升监测系统的可靠性
尝试引入新型传感设备:可考虑以光纤测温仪(耐温性能达 2000°C ,使用寿命超 1 年)替代传统热电偶;为激光气体分析仪配备自动吹扫装置(每 30 分钟运行一次),并采用纳米涂层防结垢镜片,实际应用中可将测量偏差有效控制在 5% 左右。
探索多源数据融合方案:整合炉膛火焰图像(借助 CCD 相机采集)、炉壁温度场(利用红外热像仪获取)及烟气成分数据,运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处理数据异常。通过该方式,有望实现温度场可视化呈现与污染物浓度软测量。
3.2 强化燃料适应性控制策略
部署燃料特性在线监测体系:在给煤系统集成微波水分仪(测量精度±0.5% )与近红外光谱仪,以每秒 1 次的频率采集水分、灰分、挥发分等关键参数,并将数据同步至 DCS 系统,为后续控制策略提供前馈信息支撑。实践表明,某电厂采用该方案后,煤质波动时的风煤比调节响应效率显著提升,调节耗时从 3 分钟压缩至 10 秒左右,CO 浓度也能稳定维持在较低水平( 100ppm 以下)。
应用自整定智能控制策略:基于强化学习技术开发 PID 参数自整定系统,利用“试错-奖励”机制动态优化比例系数与积分时间。例如,当煤质出现变化时,系统可自动调整积分作用强度,实现更高效的参数调节。某CFB 锅炉引入该技术后,燃料适应性得到有效改善,低质煤掺烧比例由 30% 提升至 50% 左右,年度燃料成本优化效果较为可观,节约成本可达 800 万元以上。
结束语
在热能动力工程领域,炉内燃烧控制技术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从传统经验调控向精准化、智能化探索的趋势。通过整合多参数协同控制策略、优化燃料适配方案并引入智能算法体系,该技术在电站锅炉、工业窑炉等应用场景中,于效率提升与污染物减排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随着相关技术的持续演进,有望助力热能动力系统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向更加高效、清洁、稳定的运行模式迈进,为能源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技术动能。
参考文献
[1]罗一铭,王阳.热能动力工程在电厂锅炉中的应用[J].电力设备管理,2023(8):74-76.
[2]胡祥兴.火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中的节能技术分析[J].中国设备工程,2023(19):242-244.
[3]许昊煜.热能动力工程炉内燃烧控制技术的运用探究[J].模型世界,2023(3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