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瓦斯检查中人为误差因素分析及控制方法
张猛
陕西陕北矿业韩家湾煤炭有限公司 陕西榆林 719000
引言
煤矿瓦斯,其主要成分甲烷(CH₄),具有窒息性、燃烧性和爆炸性,是煤矿开采过程中伴生出的最危险气体之一。历史上,由瓦斯引发的重特大事故屡见不鲜,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对矿井空气中的瓦斯浓度进行持续、准确的监测,是预防瓦斯事故的首要前提。现代煤矿普遍装备了基于传感器技术的自动化瓦斯监控系统,能够实现全天候、连续性的监测和数据传输。然而,这套系统并非完美无缺,其可能受到传感器故障、校准漂移、传输中断、断电等因素影响。因此,《煤矿安全规程》明确规定了必须由专职瓦斯检查员(瓦检员)进行人工巡检和检查。人工检查不仅是对自动化系统的重要补充和验证,更在通风复杂的巷道、采掘工作面、盲巷等关键区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人为误差因素分析
1.1、知识与技能不足
理论基础薄弱: 部分瓦检员可能未经系统、严格的理论培训,对瓦斯的性质、危害、来源、积聚条件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无法理解检测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仅会机械操作;操作技能不精: 对光学瓦斯检定器等精密仪器的操作不规范、不熟练。例如,气路清洗次数不足、读取数值时视线不与刻度线垂直、对零地点选择不当等,都会直接导致测量结果出现系统性偏差。对于新型电子检测设备,不熟悉其功能菜单、报警设置和校准方法;故障判断与处置能力欠缺: 当检测仪器出现异常(如读数突变、进气堵塞、电量不足)时,无法准确判断是仪器故障还是真实瓦斯浓度变化,缺乏基本的排查和应急处置能力。
1.2、心理与生理状态
疲劳与注意力涣散: 井下工作环境艰苦,劳动强度大,长时间的行走和检查易导致身体疲劳。疲劳会显著降低人的警觉性和注意力,可能出现漏检点、抄错读数、甚至打瞌睡等极端情况;侥幸与麻痹心理: 这是安全生产的大敌。如果长期在“低瓦斯”工作面工作,从未遇到过瓦斯超限情况,极易产生“不会出事”的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从而简化检查程序,走过场,应付了事;紧张与恐惧情绪: 面对复杂地质条件、突发异常声响或曾经发生过事故的区域,新手或心理素质较差的瓦检员可能产生紧张、恐惧情绪,影响其冷静判断和规范操作;生理不适: 如生病、睡眠不足、饥饿等身体状况不佳时,其认知能力和反应速度都会下降,增加出错概率。
1.3、制度设计与执行漏洞
人员配备不足: 为节约成本,瓦检员数量配置不足,导致单人负责区域过大、检查点过多,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所有检查任务,不得不加快速度,从而牺牲了检查质量;奖惩机制不合理: 如果激励机制过度与生产进度挂钩,而安全考核权重偏低,会无形中鼓励瓦检员为了“不影响生产”而隐瞒或低报风险。对发现重大隐患的奖励不足,对造假行为的惩处不力,无法形成有效震慑;监督检查失效: 管理人员(如通风区长、技术员)下井抽查、跟踪检查的频次不够,或检查本身也流于形式,未能有效发现和纠正瓦检员的现场违规行为。数据记录的复核审查机制缺失[1]。
2、人为误差的系统性控制对策
2.1、强化“人”的因素
实施严格的选拔与准入: 在招聘瓦检员时,除基本身体素质外,应侧重考察其责任心、细心程度、心理稳定性和学习能力。实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必须通过由权威部门组织的理论和实操考试,持证上岗;内容更新: 培训内容应涵盖瓦斯理论、仪器原理、操作规程、法律法规、应急预案、事故案例等多个方面,并及时更新;方式创新:大量采用实物教学、模拟操作、VR/AR虚拟仿真技术,让学员在高度仿真的井下环境中进行故障排查和应急演练。实行“师带徒”制度,由经验丰富的老瓦检员进行传帮带;强化考核: 实行“教考分离”,建立严格的实操考核标准,考核不合格者必须重新培训,绝不姑息。定期进行复训和再考核,确保技能持续在线[2]。
2.2、优化“管”的因素
明确岗位责任制: 细化瓦检员的职责、权利和工作标准,做到权责清晰;推行工序化管理: 将瓦斯检查的每一步操作(如领取仪器-检查仪器-到点检测-记录数据-汇报情况-交接班)都流程化、标准化,减少随意性;建立强有力的监督核查机制: 管理人员必须不定期、不打招呼地深入井下,对瓦检员的工作进行跟踪抽查,核对检测数据。采用“双检”制度(如不同班次瓦检员交叉检查关键地点)、数据异常分析制度等,及时发现可疑数据;重奖重罚: 大幅提高对发现并及时报告重大隐患行为的奖励力度,使其远高于“隐瞒”可能带来的“便利”。同时对造假、空班、漏检等行为实行“零容忍”,一经发现,立即调离岗位并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优化绩效考核: 将安全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与工资、奖金、晋升直接挂钩,且权重远高于生产指标,从源头上扭转“重生产、轻安全”的导向[3]。
2.3、改善“机”与“环”的因素
更新换代: 逐步淘汰老旧设备,配备高精度、高稳定性、智能化的多参数检测仪(同时检测CH₄、CO、 O2 等),并具备数据存储、自动报警、故障自诊断等功能;强制检定与维护: 建立所有检测仪器的台账,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周期送往有资质的机构进行检定。加强日常维护保养,下井前必须进行完好性检查,确保仪器“带病不下井”;应用辅助技术: 推广使用具有定位功能的记录仪或手机APP,瓦检员到达检测点后需扫码或NFC打卡,系统自动记录时间、地点,并结合人工录入的数据,实现检查过程的数字化追溯,从技术上杜绝“假检”可能[4]。
2.4、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体系
这是最高层次的控制,旨在使安全成为所有人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行动。通过持续的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如安全月、知识竞赛、案例警示会),在企业内部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浓厚氛围。让“瓦斯超限就是事故”、“造假可耻、举报光荣”等理念深入人心,使遵章守纪成为习惯,使主动排查隐患成为自觉,最终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根本性转变。企业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将安全置于生产之上,通过言行一致向全体员工传递坚定的安全承诺,持续开展安全警示教育,通过事故案例、视频、亲历者讲述等方式,让员工深刻认识到瓦斯事故的极端危害性和违规操作的巨大成本,彻底破除侥幸心理[5]。
结束语
煤矿瓦斯检查中的人为误差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其产生源于个体、管理、环境与技术等多重因素的耦合作用,因此,对其的控制决不能依靠单一手段,而必须坚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的原则。唯有如此,构建起人防、技防、管防、文化防相结合的立体防控网络,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瓦斯检查中的人为误差,确保检测数据的真实可靠,牢牢守住煤矿瓦斯防治的第一道关口,为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矿工的生命安全提供最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尚海涛.基于概率神经网络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风险预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23.DOI:10.27397/d.cnki.gxaku.2023.001014.
[2]贾清淞.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原因分析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23.DOI:10.27624/d.cnki.gzkbu.2023.0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