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及其对周围环境影响
彭正中
身份证号:6201211994****0014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工程的需求日益增加。盾构施工技术作为现代隧道建设的重要手段,尤其在复合地层条件下展现出良好的适应性与施工效率。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不仅提高了施工速度,还有助于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然而,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土地沉降、水文环境变动以及噪声和振动等方面,亦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旨在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
一、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概述
1 复合地层的组成
1.1 地层分类及特性
地层的分类主要基于地质成分、物理性质和成因等因素。常见的地层类型包括软土层、砂层、粘土层和岩石层等。每种地层的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不同,影响土体的承载能力、稳固性和可施工性。软土层通常变形能力强,而岩石层则坚硬且稳定,这些特性在施工过程中需加以考虑,以避免造成施工风险和环境损害。
1.2 复合地层的物理和机械性质
复合地层的物理性质包括密度、湿度、透水性和颗粒分布等,而机械性质则涉及抗压强度、内摩擦角和塑性等指标。这些性质决定了盾构机在施工过程中的表现。如高密度地层可能导致盾构机推进困难,而具有良好透水性的地层则可能引起地下水的流动变化。因此,全面了解复合地层的物理和机械性质,有助于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保障施工的顺利进行。
2 盾构技术的基本原理
2.1 盾构机的类型及工作原理
盾构机主要分为土压平衡盾构机和泥土盾构机两大类。土压平衡盾构机在施工过程中通过控制刀盘后的土压力,平衡土体的原有压力,从而有效控制地面沉降;而泥土盾构机则利用泥浆作为支撑介质,以降低土壤摩擦力和保持地层稳定。两者的工作原理都集中在通过前方刀盘切削和后方支撑的配合,以实现高效、安全的掘进。这些不同类型的盾构机被应用于不同的地层和施工条件,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施工效率。
2.2 施工流程与管理
盾构施工的流程一般包括准备工作、掘进、支护和后期工作几个阶段。首先,需要进行现场勘察和地质勘探,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接着,盾构机启动进行掘进,过程中要定期监测地面沉降和周围环境,确保施工安全。在支护过程中,衬砌材料会按需插入,确保隧道的稳定性。施工管理需重视团队协作,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衔接,及时处理施工中出现的问题,以达到既定的施工目标和质量标准。
3 复合地层盾构施工的优势
3.1 提高施工效率
复合地层盾构施工能够显著提高施工效率,主要是因为盾构机的连续性作业。相比传统的挖掘和支护方法,盾构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掘进,同时减少对地表的干扰。由于盾构机利用先进的技术,如自动化控制和切削技术,能够在不同地层之间快速转换,适应复杂的地质条件。这种高效的掘进能力不仅缩短了工期,还降低了施工成本。此外,由于盾构施工通常在地下进行,对交通和环境的影响较小,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施工的效率和便捷性。
3.2 降低施工风险
在复合地层施工中,盾构技术可有效降低施工风险。盾构机在推进过程中具备实时监测土体状态的能力,能够及时识别地层变化和潜在问题。这种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地表沉降、地下水位和土壤压力等多个参数的实时监测,从而为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通过提前预判并即时调整施工参数,施工团队能够迅速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塌方、涌水等突发事件。此外,盾构机在施工过程中始终保持对周围环境的支护,进一步保障了施工的安全性。这种优势使得复合地层的盾构施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依然能够安全、平稳地进行,从而提升了整个工程的可控性与可靠性。
二、复合地层盾构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 土地沉降与地面变形
1.1 沉降原因
土地沉降主要是由于盾构机在地下掘进过程中对土壤结构的扰动所引起。具体而言,盾构机的刀具在切削地下土层时,可能会导致周边土体的松动,进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沉降。此外,土压平衡和排水不当也会加剧沉降现象。例如,若盾构施工时未能有效维持土体的原有压力,土体可能会发生塌陷,形成空洞,进而导致地面的下沉。此外,地下水的抽取或排放也会影响土层的水文条件,引发土壤的压实和后续沉降。因此,在盾构施工中采取合理的监测和控制措施,能够有效减少沉降的发生。
1.2 沉降对建筑物的影响
土地沉降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不容忽视。随着地面的下沉,建筑物可能出现开裂、倾斜等问题,甚至在严重情况下导致结构的损坏。特别是在城市地区,建筑物之间的距离较小,沉降造成的影响会相互叠加,从而对整体环境的安全性产生威胁。除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安全外,沉降还可能影响到地下管线的稳定性,导致供水、供电和通讯等系统的中断。因此,了解和控制盾构施工引发的沉降问题,对确保周围环境与建筑物的安全至关重要。
2 水文环境的变化
盾构施工通常需要对地下水进行控制和管理,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施工过程中,部分地下水可能被抽取或对流出土壤,导致周边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这种水位变化,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周围植物的生长受限、土壤干旱加剧等。此外,地下水位的变化可能影响到邻近水体的水量和水位,进而对区域水循环产生影响。
盾构施工过程中,地下水的抽取或泥浆的排放可能对水质产生潜在影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和废水如未得到妥善处理,可能会渗透至地下水系统,导致水质污染。此外,如果施工现场存在化学物质或污染源,可能会随着地下水的流动扩散,影响到更大范围的水体。水质的变化不仅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可能对居民的饮用水安全产生威胁。因此,在盾构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对水质的监测与管理,确保施工活动对水质的影响降至最低,保证周围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
3 噪声源分析
盾构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声主要来源于盾构机的运行,以及相关的施工设备和车辆的操作声。具体来看,盾构机的刀具切削土壤、推进和拆装的过程中,都会产生较大的噪声。此外,辅助设备如泵、发电机和通风设备等也会增加施工现场的噪声水平。施工时的交通运输和材料搬运同样可能在工地周边引发噪声。因此,在进行盾构施工前,需对施工产生的噪声进行评估,并考虑采取降噪措施,如选用低噪声设备、设置声屏障以及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以减轻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三、总结
本文对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阐明了其在提高施工效率和降低对环境影响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也讨论了施工过程可能对周围环境带来的挑战,如地面沉降和水文变化等。研究表明,合理运用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可以在满足城市发展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大伟.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及其对周围环境影响分析[J].门窗,2015,(04):98.
[2]杨界峰.复合地层盾构施工技术及其对周围环境影响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
[3]张振.超大直径盾构始发井端头复合地层加固施工技术[J].工程勘察,2025,53(05):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