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应用型大学思政课“三化六入法”教学改革创新研究

作者

李丹 李健

沈阳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沈阳 110136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re key courses for implementing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ing virtue and nurturing talent, focusing on the fundamental question of what kind f people o ultivate. n esponse o he urrent eaching ain oints n deological nd olitical ourses, uch s tudents' ack f nterest, on-recognition, nd neffective eaching,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build a three-dimensional classroom centered on the "Three Transformations and Six Entries Method", creating a "three-haves" classroom that can prompt students to have insights in thought, be touched in heart, and be reflected in behavior, guiding students to master the main content and historical role of Marxist theory To achieve "true learning, true understanding, true belief and true application", internalize it as core literacy, way of thinking and value recognition, cultivate a deep sense of national sentiment, establish a correct Marxist political view, and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students' lifelong growth and succes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ee - six into the method; Effectiveness

针对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学生上课没兴趣、不认同、没效果等教学痛点问题,着力构建以“三化六入法”为核心立体化课堂,打造能够促使学生思想上有感悟、心灵上有触动、行为上有体现的“三有”课堂,引导学生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内化为核心素养、思维方式、价值认同,厚植国家情怀,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学生一生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基础。

一、着力解决教学中的“痛点”问题

为更深入、准确地掌握学生对于学科专题教学内容的认识、认同情况。在课前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对学生关于专题内容的“真问题”“真困惑”“真诉求”做了调查研究。面向所在学校2022 级本科生随机发放了 200 份问卷,问卷围绕学科关键性易错问题设置了 20 个问题,最终回收有效问卷 196 份。整体上,问卷调查的问题设置合理、样本数量充分,能够比较准确获知学生的相关学情。

(一)学情分析

1、文化水平和能力素质成正比。自上个世纪末期高考全面扩招以来,高等学校学生的综合学术水平和基础能力素养存在下滑的趋势,特别是应用型大学的学生,相对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在文化基础和整体素质方面,特别是文化课成绩方面也成了突出问题。很多应用型高校学生本身的自我控制、自主学习、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都有欠缺,学校对他们的管理也带来很多问题。

2、人生目标和学习动力不明确。部分学生带有原来高中阶段的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方法,使他们在接受知识上相对慢一些,在课余时间,他们不能自我加压,缺乏自制力。人生目标缺乏长远性,大多数仅仅停留在修满学分能够正常毕业即可,不是为了将来发展而奋斗,缺乏考研动力,所以,学习动力不明确,不明确社会用人和就业的标准,无法找到正确的奋斗方向。

3、逆反思想和集体观念成反比。学生大部分都是上世纪末期和零零后生人,并且都是独生子女家庭,近些年的独生子女家庭环境都受到父母和老人的溺爱,缺乏集体意识观念,自我独大的心态和逆反思想严重膨胀,尤其是城市家庭出生的学生,对于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都很随性,自我优越感突出,缺乏集体荣誉感,缺乏逆商教育与挫折教育,对他人容忍度低,难以适应群体生活。

(二)教学中的“痛点”问题

1、学生上课没兴趣,导致抬头率不高。应用型大学不同于研究型大学,课程设置更加偏重于实用性,培养目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倾向于意识形态的教育,导致学生对课程的设置目的不明确,课程教学目的被学生简单的理解为爱国主义教育,很多学生对政治课的实际价值持不置可否的态度,甚至是存在否定或者是不理解的态度。有部分学生认为学习政治课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成功毫无意义。最终导致学生就是没兴趣、不听、思想上没感悟,课堂效果不好。

2、学生上课不认同,导致认同度不够。应用型大学学生存在对课堂效果不满意,学生自身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比例占到很大比重。学生上政治课的主要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是必修课必须上”,其次是“内容精彩,有吸引力,很喜欢上”,很多学生对于政治课兴趣不高,其实质是学生被动的接受课程学习,学生不知道思政课程与社会之间的具体含义,理工科学生自身对于文史哲学科理解肤浅,存在天然的抵触性。导致学生认为不实用、不想、心灵上没触动,不关心政治。

3、学生上课没效果,导致参与性不大。教学内容千篇一律,总在重复的朗读教材的内容与原文,没有对其内容的背景、案例、成因、扩展历史事件进行讲通、讲透,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案例和理论不认同、不入脑、不入心。学生上课认为教学内容枯燥的比重很大,教师和学生都有相似的看法,没效果、不做、行为上没体现,消极、落后、偏激,最终影响思政教育的风气建设,影响学生自身道德修养,没法适应社会的变化,学生获得感不强。

二、课程教学创新设计与成效

(一)教学创新理念与整体思路

教学创新设计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理念,注重教学创新的系统性,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创新方法的可操作性,教学实践的可行性,产生效果的可靠性。对话互动是教学互动的主要形式,主要指师生通过双向语言表达,交流信息的教学行为。[1]即从学生认知角度出发,从教学资源的创建、教学体系的重塑、教学模式的颠覆、教学考评的适用四个方面,多领域全方位推进的逻辑,将整体思路概括为“问题中心教学+能力训练项目+考核全程全面”立体化课堂:“问题中心教学”的理念是精选“问题”,讲好故事,具体措施是关注国计民生、聚焦社会热点、追寻历史足迹、品评风云人物、感悟人生哲理;小故事大道理、紧扣社会热点、追踪内外大事、探究社会真相、提供权威分析。“能力训练项目”的理念是搞好活动,每课一秀、全员参与、集体选题、各自发挥。“考核全程全面”的理念是联系实际,具体措施是建立大思政理念、合力育人考核、建立思政博客、学习通雨课堂、实践过程考核。教学核心是:三化六入法,扩展工具是:基于 5S 人才培养法的课前研学+和社会实践法。

(二)教学创新举措

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观点能够更加有效的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观点是辩证法的延伸,是针对动态的、联系的、发展的物质观观点,以人的认识视角来揭示其实质的方法和过程。根据认识论引申出利用“三化六入法”进行思政课教学模式,力求从教学前期准备到教学过程实施,直至最终教学效果实现,达成思政课教学初衷,即教学前的总体教学设计——三化法,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方式——六入法。同时,结合红色电影六步播放法,实现立体化教学。

1、以系统为蓝本,改造立体化教学思政课堂

构建以“三化六入法”为核心的立体化课堂,打造“三有”思政金课,教学核心是:三化六入法,扩展工具是:基于 5S 人才培养法的课前研学+和社会实践法。总体思路是:由学生的问题启发阶段入手,利用企业 5S 员工培养法借鉴到高校思政课堂为人才培养法。对应于课前学生自主研学阶段、课中教师演学阶段、课后学生实践阶段,最后教学反馈,完成一个周期,并开启新问题。

2、以实效为核心,创新模式三化六入教学法

(1)三化法。既教材转化为教学、知识活化为故事、理论墨化为实践,通过课前教师备课三转化,将教材目标章节核心内容与重难点内容,通过内容再造、案例再造、行为再造,转化为学生语言,力求通过浅显易懂的生动案例来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自觉接受知识,并深刻掌握与理解。[2]同时,利用网络设置链接功能,预先将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名词概念与陌生的历史人物简介设置好,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随时随地去点击在阅读中遇到的新概念、新名词,以达到贯通阅读的目的。备课重点在于理解教学中学生的特点,如何从实践出发、感性认识如何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如何转化为新实践,循环往复。

(2)六入法。即实践对应入门、感性认识对应入眼和入耳、理性认识对应入脑和入心、新实践对应入行,通过课堂教师教学六入法,将三化法已经准备好的生动案例和学生语言、网络链接知识点,通过入门、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入行的教学顺序依次讲授给学生,力求通过教师的充分备课与海量的知识储备、深厚的课堂掌控功底,满足学生的需求性、冲击性、真实性、趣味性、思想性、操作性,使学生能够毫无抵触的主动接受知识熏陶,让学生感觉到有用、有颜、有料、有味、有感、有果。教学重点在于介绍课程框架、布置色彩搭配、开启学生语言、运用生动案例、规范理论体系、引导实践方法。着重学生反馈,教学设计重在唤醒学生认知。

3、以实用为目的,演绎案例电影六步播放法

在实施六入教学法的同时,配以红色电影四个环节的辅助,提升实效性,包括介绍环节、播放环节、讲解环节、感悟环节,首先要挑选符合真实历史的红色电影,不能误导学生,其次要根据课程内容,充实课程的感性材料,讲解具体的历史人物,包括人物的生平简介,增加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以及红色电影的发生背景、开篇、片段、人物、剧情、意义,待到学生初步了解了历史史实之后,再行实施六步播放,即介绍影片的历史背景、播放影片的开篇序幕、播放剧情的精彩环节、讲解历史人物的简历、讲解历史人物的行为、引导学生感悟真历史,进而教授目标教学知识点。最后,再通过线上辅助模式将完整的红色电影上传至网络,让学生课后完整观看,并记录心得体会。红色电影在艺术化再现、加工历史事件方面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对于人们更直观和更形象的认知历史极为重要。

4、以学生为中心,探究“课前研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的育人目标重点在于为企业和社会培育职业人,而绝非学术研究,主要以本科教育为根本,所以应该注重“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原则。思政课前进行“课前研学+”,可以采取每课一秀、新闻播报、一事一议、课程实践等方式进行。将学生分成教学周数相同的研讨小组,依据毛概课程教学实践手册,进行各个小组的课前研学,真正做到翻转课堂,让学生当老师,讲解本小组的研究课题成果,每个组员讲解一部分,并统一一个主题,做到团队合作,共同进行课题研学,让教师与其他同学聆听、点评、并纠正其不足之处,起到真正模拟企业和面试的效果,不断提升团队凝聚力和个人思想政治修养。思政课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紧跟新时代,激活实践教学“大课堂”,为学生打造实践舞台。[3]

5、以毕业为导向,助力落实 5S 人才德育培养

应用型高校的育人目标重点在于为企业和社会培育职业人,而绝非学术研究,主要以本科教育为根本,可分为应用技术型、教学服务型、教学应用型、研究应用型。应用型高校育人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提供各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高校思政工作是各种教育的基础,是各类教学专业共同的核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加要求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思政教育质量提升依靠的是全体合力,在人力上要全面,在时间上要连续,在广度上要多维。所以,借鉴企业“5S”理念切实可行,其可以推广应用到应用型高校人才德育培养中,企业 5S 管理与应用型大学人才德育培养具有内在的相通性。另外,通过思政课程教学、教师队伍建设为主阵地,向各个专业以及全体教员的课程思政拓展,实现三全育人全过程,完成应用型高校德育人才培养目标。5S 育人的工作要落到教师身上,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具有全专业属性。[4]

三、课程教学创新的应用与推广

(一)课程教学创新成果

1、教学创新成果丰厚。近五年,在教学实践中持续推进教学创新探索,逐渐形成并凝练出核心教改成果,一批课题立项,著作与论文出版。

2、实践创新能力跃升。扎实推进教学实践,课堂探究深化理论认知,提升思维和素养;现场教学开阔学生视野,理论内化为价值认同;社会调研加深对国情了解,厚植家国情怀;契合“红心向党、技术报国”,精进教学技能,提升职业素养。

3、教学实际效果显著。为了更好的验证教学创新模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专门开展每学年的探索与总结,对教学满意度、收获感、认可度、参与度以及期末考试成绩等方面,从定性与定量两个维度看,采用创新教学模式的班级反响较好。

(二)课程教学创新及不足

以本课程教学创新模式已具有一定的良好示范、带动和辐射效应。全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对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率高达 80% ,交互式、体验式、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式深入开展,实践教学扎实推进,教学评价方式不断改进。近年,我院思政课教学成效不断提升,认可度不断增强,在实际的授课中受到学生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高静毅.高校思政课课堂有效提问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5(317):110-115.

[2]李健.“三化六入法”在大学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报,2022(18):117-12

[3]朱志强.高职“大思政课”善用社会大课堂的实践进路[J].职教论坛,2024(12):113-119.

[4]李健.应用型高校人才德育培养模式中引入“企业 5S 理念”研究[J].学报,2021(17):108-113.

基金项目:2022 年度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三化六入法’教学探索”(立项序号 077)。

作者简介:李丹(1968-);女,辽宁清原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李健(1978-),男,人,副教授,经济史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