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西藏传统村落空间重构路径探索
刘滕 蒋其平 多吉次仁
拉萨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西藏自治区 850000
一、引言
西藏传统村落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历史记忆,在文旅融合发展浪潮中面临新机遇与挑战。当前,如何通过空间重构实现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活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文旅融合视角,探索西藏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的创新路径,以期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二、西藏传统村落空间现状与问题
2.1 功能布局混杂
西藏传统村落多以居住功能为主,生产、生活、旅游等功能相互交织,缺乏科学规划。民居与传统手工业作坊、小型商铺等无序分布,导致村落内部交通拥堵,旅游活动与居民日常生活相互干扰,难以满足文旅融合发展对功能分区的需求。
2.2 文化景观受损
随着现代化进程推进,部分传统建筑因年久失修或改造不当遭到破坏,传统村落原有的空间肌理和风貌逐渐模糊。同时,大量现代建筑无序建设,与传统建筑风格不协调,严重影响了村落文化景观的完整性与独特性,削弱了其旅游吸引力。
2.3 基础设施滞后
西藏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交通、给排水、电力、通信等设施难以满足旅游发展需求。道路狭窄,通行能力差;给排水系统不完善,污水处理不到位;电力供应不稳定,通信网络覆盖不足,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村落旅游的发展,也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文旅融合对西藏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的要求
3.1 功能复合化需求
文旅融合背景下,西藏传统村落需打破单一居住功能的局限,构建多元共生的空间体系。以拉萨达东村为例,该村通过划分“核心文化体验区—居民生活区—生态休闲区”三大板块,实现功能的有机融合。核心文化体验区依托藏式古民居,打造唐卡绘制工坊、藏式美食体验馆,将生产与旅游体验结合;居民生活区通过设置门禁系统与游客分流,既保障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又能让游客通过预约参与家庭式民俗体验;生态休闲区利用周边草甸与溪流,开发徒步、星空露营等户外项目,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
3.2 文化特色彰显需求
西藏传统村落蕴含着独一无二的高原文化基因,其空间重构需以文化为魂,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在建筑风貌保护上,乃东区是西藏首个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区,7 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桑嘎村、格桑村、结巴村、门中村、多若村、滴新村和扎西曲登社区)采用“材料溯源 .+ 技艺传承”双轨制,从当地石材场选取相似纹理的石料修补墙体,邀请非遗传承人指导木构件榫卯修复,确保建筑的原真性。在文化场景营造方面,可在日喀则江孜的村落中,沿着传统街巷复原“茶马古道驿站”“市集贸易”等历史场景,设置互动雕塑与全息投影装置,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历史变迁。
3.3 设施服务提升需求
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升级是西藏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撑。针对高海拔地区交通难题,可参考丙察察公路建设经验,采用柔性路面材料铺设盘山公路,既适应冻土环境,又减少对生态的破坏;在村落内部推广无人驾驶接驳车,设置智能导览系统,实现“一键叫车”与景点串联。给排水系统建设需突破技术瓶颈,在纳木错周边村落试点“微动力污水处理 + 雨水收集回用”系统,将净化后的水资源用于绿化灌溉;电力供应方面,结合“光伏 + 储能”模式,在屋顶与空地铺设太阳能板,配套锂电池储能设备,保障冬季旅游高峰期用电。
四、文旅融合视角下西藏传统村落空间重构路径
4.1 优化功能布局
科学规划村落功能分区是西藏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的核心任务。在实际操作中,可借鉴云南沙溪古镇的分区经验,结合西藏村落特有的宗教文化、农耕习俗,将村落划分为三大核心功能区。核心旅游区依托具有代表性的寺庙、传统公共建筑,整合周边传统民居,打造集文化展示、宗教体验、民俗表演于一体的沉浸式旅游空间,例如在日喀则的一些村落,可围绕古老的宗山建筑,设置唐卡展览、藏戏表演等项目;居民生活保护区则通过划定明确边界,限制游客随意进入,同时设置缓冲带,避免旅游活动干扰居民生活;产业发展区可利用村落周边的农田与草场,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建设牦牛肉干加工坊、藏香制作体验工坊等,将生产过程转化为旅游体验项目。
4.2 强化文化景观营造
强化文化景观营造需从建筑保护、环境整治与文化挖掘三方面协同发力。在古建筑保护上,可参考布达拉宫修缮的数字化保护经验,运用三维扫描、BIM 技术对传统建筑进行精准测绘与修复,对于木构架建筑的腐朽梁柱、石砌墙体的裂缝,采用传统材料与现代工艺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固,确保“修旧如旧”。环境整治方面,以林芝鲁朗小镇为例,拆除与传统风貌冲突的彩钢瓦建筑,恢复石板路、玛尼堆、经幡柱等标志性景观元素,重塑“雪山—村落—农田”的立体空间肌理。在文化挖掘层面,深入整理村落的口述历史、传统节庆,在文化广场设置多媒体互动装置,通过全息投影还原望果节、藏历新年等民俗活动场景;建设非遗活态传承基地,邀请唐卡画师、藏毯编织匠人现场创作教学,让游客直观感受藏文化的生命力,使村落成为可阅读、可体验的文化载体。
4.3 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
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是提升西藏传统村落旅游承载力的关键。在交通改善上,除拓宽主干道外,可采用生态透水材料铺设村落巷道,既保障消防通道畅通,又保留传统石板路质感;引入新能源接驳车,解决游客“最后一公里”问题。给排水系统建设需因地制宜,在海拔较低的村落推广小型污水处理站,采用人工湿地技术净化生活污水;在高海拔地区则建设防渗化粪池,定期清运处理。电力设施升级应结合风光互补新能源项目,如在阿里地区试点建设太阳能微电网,保障旅游旺季稳定供电。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需注重文化特色,游客服务中心可采用藏式碉楼建筑风格,内部设置智能导览屏,提供多语言的村落历史文化讲解;标识系统融入藏文书法、吉祥八宝等元素,旅游厕所配备藏药熏香、太阳能热水系统,以细节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推动传统村落从“原生态”向“高品质”转型。
五、结论
在文旅融合视角下,西藏传统村落空间重构是实现其保护与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优化功能布局、强化文化景观营造、完善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等路径,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村落空间现存问题,推动村落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的协同共进。未来,还需进一步结合西藏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空间重构模式,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扬艺,刘梓妍,林铂浚,等.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及其发展策略研究——以福州市鼓岭宜夏村为例[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5,(04):67-70.
[2]徐嵩,王哲,朱婷婷,等.文旅融合背景下传统村落民宿发展模式探析——以天津市蓟州区西井峪村为例[J].景观设计,2025,23(02):34-37.
[3]李馨蕾.文旅融合视角下传统村落有机更新规划设计思考——以台州市江口村为例[J].旅游纵览,2025,(05):158-160.
作者简介
刘滕:,注册城乡规划师/工程师蒋其平:建筑勘察设计院,注册城乡规划师/工程师多吉次仁:,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