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合短视频创作的初中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探索

作者

黄钰媖

石公桥镇中学,湖南常德,415500

引言: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展示自我的重要载体。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在此背景下,如何将短视频创作融入初中地理教学,构建互动评价体系,进而促进学生实践力的培养,成为教师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精选短视频资源,强化地理知识理解

在融合短视频创作,培养初中地理实践力的过程中,精选优质的短视频资源至关重要。良好的短视频资源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加深对地理现象的认识。教师要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地理微视频,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感受地理知识的魅力,提高学习效率。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天气与天气预报”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融合短视频资源的探究活动。首先,教师精选反映不同天气状况的短视频若干则,在课堂上播放,引导学生观察云量、风力等要素的变化特征,归纳出几种典型的天气类型,如晴天、阴天、雨天等,并识记相应的天气符号。接着,借助短视频呈现一则完整的天气预报过程,让学生跟随预报员的解说,学习如何解读气温曲线、降水概率、风向风力等信息,并思考这些要素可能带来的生活影响。教师还可以提供一些极端天气的灾害短视频,组织学生讨论灾害发生的气象原因、可能带来的危害,以及相应的防范措施。在学生对天气知识有了整体认知后,教师引导他们利用气象APP 或网站,查询未来几天的天气状况,并尝试制作一则简单的文字或语音天气预报,录制成短视频在班级群内分享。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的学习过程,学生在反复接触短视频素材的同时,逐步建立起完整的天气知识框架,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二、设计短视频创作任务,提升实践能力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设计切合学情的短视频创作任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提升。短视频创作是一个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生在构思、拍摄、剪辑、配音等环节中,不仅要深入理解相关地理概念,还要走出课堂,观察分析身边的地理现象,动手完成作品的创作[1]。这一过程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内化地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中国的河流”这一课题为例,教师可以设计“我的家乡河流”的短视频创作任务。学生需要走访自己生活的城市或乡村,沿着河流从上游到下游进行实地探察,用手机或相机记录河流的地理风貌。例如,学生可以拍摄河流的发源地、支流汇入口、河道弯曲处等特殊地段,观察河水的色泽、流速等特征。在中下游平原地区,学生可以考察河道两岸的堤防、河漫滩等水利设施,了解河流对防洪、灌溉、航运等方面的作用。在河口三角洲,学生则要重点关注河流入海口的地貌特征,以及人类在三角洲平原从事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的情况。学生还要搜集关于这条河流的历史变迁、开发治理、生态保护等方面的资料,力求全面展现一条河流与区域地理环境的关系。在拍摄素材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剪辑软件完成短视频的制作,配以解说词,介绍这条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注入海洋、河川径流等基本地理信息,讲述河流与两岸居民生活的故事,表达对家乡河流的热爱之情。

在完成短视频作品后,教师可以组织“河流故事会”展评活动,让学生以“小小地理解说员”的身份,结合自己创作的短视频,向全班同学生动讲述家乡河流的地理特征、人文故事和生态价值。这种沉浸式的分享方式,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能通过同龄人的视角,让地理知识变得鲜活有趣。同学们可以互相提问、补充信息,教师则适时引导讨论,比如比较不同河流的水文特征,探讨人类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等,使地理学习从单向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多维的互动探究。最后,可以将优秀作品上传至班级公众号或校园网站,让更多人了解家乡河流的地理故事,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三、构建互动评价体系,促进深度学习

短视频创作不仅是学生展示地理学习成果的载体,更是深化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有效的互动评价体系应当贯穿创作全过程,通过多元反馈机制引导学生从表层认知走向深度思考。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教学中,教师可构建“观察—创作—对话—反思”的闭环学习模式,让学生在文化比较中建立空间认知,在作品互评中培养跨文化理解力[2]。评价不仅要关注视频呈现的地理信息准确性,更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解读视角,以及作品所体现的共情能力与全球意识。

例如,在“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教学实践中,教师可设计“文化探秘者”短视频项目。学生分组选择一种世界文化现象(如语言分布、宗教建筑、传统节日),通过资料搜集、案例对比、实地探访等方式收集素材。拍摄阶段鼓励学生捕捉文化细节——印度洒红节的色彩韵律、伊斯兰教堂的几何美学、拉丁美洲亡灵节的生死哲学,用镜头语言呈现文化的地理烙印。剪辑时要求学生运用地图标注文化分布范围,通过画外音阐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作品完成后,采用“画廊漫步”式展评:全班循环观看视频,用便签写下“地理发现”(如“佛教寺庙多依山而建”)和“文化疑问”(如“为什么圣诞节习俗南北半球不同?”),创作者需根据反馈完善解说词。教师则搭建文化坐标轴,将各组视频按大洲归类播放,引导学生发现“宗教建筑材质与当地气候的关联”“节日庆典对自然节律的呼应”等深层规律。最后延伸至“假如没有文化多样性”的思辨讨论,使学生在视听体验中内化“和而不同”的地理观念。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将短视频创作融入初中地理教学,精心设计观摩评析活动,能够多层次、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助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短视频创作让枯燥的地理知识动起来、活起来,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在情境化的学习体验中内化知识、强化技能。更可贵的是,学生在共同探究世界文化时增进了解、树立了自信;在走近家乡河流时萌发情感、培育家国情怀。可以预见,随着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进一步融合,将涌现出更多优质的短视频创作实践,让学生在“用镜头讲述地理故事”中感悟地理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张杰.初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路径探索——以校园地理实践活动课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2(22):79-81.

[2]杜家伟.谈地理实践力的课堂教学落实路径[J].地理教学, 2017(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