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配置合理性与使用效率提升路径分析
张凤亭
基层医疗机构 身份证号:320524197410256135
一、引言
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作为医疗服务的 “ 网底” ,承担着为广大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职责。医疗器械作为基层医疗服务的关键硬件支撑,其配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能否准确诊断病情、提供有效治疗,而使用效率则影响着医疗资源的利用效能与服务成本。随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如何优化基层医疗器械配置,提升其使用效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医疗器械配置与使用现状
2.1 配置现状
基础设备较齐全,但高端设备短缺。多数常规基础设备普及,能满足初步筛查,但复杂疾病诊断所需高端设备配置率低,如乡镇卫生院 CT 配置率不足 15% ,与城市大医院对比明显。这使基层诊断疑难病症能力受限,患者转诊增加就医负担,不利于分级诊疗。
不同地区器械配置水平不一。经济发达地区基层机构因财政和经济优势,能购置先进器械且更新快;欠发达地区,如中西部偏远山区,设备落后,部分超期服役。以 DR 设备为例,东西部差异大,加剧医疗资源不均衡,影响居民公平就医。
2.2 使用现状
基层医护人员对器械操作和专业知识掌握有限,因培训资源匮乏,参加培训机会少,导致先进设备功能难发挥。如彩色多普勒超声仪使用受限,操作不当还会缩短设备寿命、增加维修成本。
基层机构缺乏专业维护人员和完善制度,设备故障维修难、周期长、费用高,日常保养不到位致故障率高,部分机构达 30% 以上,影响医疗服务,还造成资源浪费。
三、提升医疗器械配置合理性与使用效率的路径
3.1 精准规划医疗器械配置
3.1.1 基于需求评估的科学配置
建立需求评估机制,组织专业人员结合人口、疾病谱等因素全面评估基层器械需求。如老龄化地区配置老年病诊断治疗器械,疾病高发区优先配置检测防控设备,依评估结果制定配置计划,避免盲目采购。
3.1.2 优化配置结构,平衡基础与高端设备
保障基础器械性能良好,加大高端器械投入。更新基础设备,如升级 B超、生化分析仪;针对性配置高端器械,考虑使用频率等因素,通过共享中心提高利用率、降低成本。
3.2 强化医疗器械操作培训
3.2.1 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
整合院校教育、在职培训、远程教学资源。院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人才;卫生部门组织在职培训,邀请专家授课;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远程教学,提高培训覆盖面和灵活性。
3.2.2 个性化培训方案制定
根据医护人员背景、经验和设备情况制定方案。新入职人员进行基础操作培训,有经验人员针对性专业培训,注重实践与理论结合,巩固培训效果,确保正确高效使用器械。
3.3 优化医疗器械维护管理
3.3.1 建立专业维护团队与制度
应设立专门的设备管理部门或岗位,配备专业的设备维护管理人员,负责医疗器械的日常维护、保养和维修工作。制定完善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明确设备维护的责任分工、工作流程、质量标准以及考核办法等。例如,规定设备维护人员每天对设备进行清洁、检查,每周进行一次全面保养,每月进行一次设备运行状态评估等;建立设备维护档案,详细记录设备的维护保养情况、维修记录、故障原因及处理结果等信息,为设备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加强与设备厂家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快速响应的售后维修机制,确保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得到维修,减少停机时间。
3.3.2 引入预防性维护理念
将预防性维护理念贯穿于医疗器械管理全过程。通过定期对设备进行性能检测、校准、保养等预防性维护措施,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的故障隐患,提前进行处理,避免设备突发故障对医疗服务造成影响。例如,对于 CT、MRI 等大型设备,定期进行图像质量检测、球管老化评估等;对于检验设备,定期进行校准和质控,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设备状态监测系统,实时采集设备的运行数据,如温度、湿度、电压、运行时间等,通过数据分析预测设备故障风险,提前安排维护计划。此外,合理安排设备的使用时间和频率,避免设备过度使用,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3.4 推进医疗器械信息化融合
3.4.1 构建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平台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医疗器械信息化管理平台,将所有医疗器械纳入管理,实现设备信息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和共享。设备管理人员可实时掌握设备位置、运行状态等信息,便于统一调配管理;医护人员能查询操作规程等信息,提高使用效率。比如设备故障时,平台自动报警并推送信息,维修人员可查看故障记录和参数,提前准备工具配件,缩短维修时间。此外,平台还能分析设备使用数据,为采购、配置优化和维护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3.4.2 远程医疗与设备协同应用
借助远程医疗技术,实现基层与上级医院医疗器械协同应用。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上级医院专家可实时指导基层医护人员操作器械、诊断治疗疑难病症。如基层进行超声、心电图检查时,可实时传输图像,由上级专家远程诊断,提高准确性。同时,利用远程医疗技术可开展远程设备维护,厂家技术人员远程连接设备诊断调试,减少现场维修次数,提高效率。此外,推进间设备共享与协同,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预约、调配等功能,提高利用率,促进区域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四、结论
医疗器械配置合理性与使用效率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配置规划、人员培训、维护管理以及信息化融合等多个方面协同推进。通过精准评估需求,优化配置结构,能够确保医疗器械与基层医疗服务需求相匹配;强化操作培训,提升医护人员技能水平,为设备高效使用奠定基础;完善维护管理体系,引入预防性维护理念,可保障设备稳定运行,延长使用寿命;推进信息化融合,构建管理平台与远程医疗协同应用,有助于提升设备管理效能与区域医疗资源共享水平。只有综合施策,才能切实提高医疗器械的配置合理性与使用效率,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质量,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婷. 规范化药房提升工程与药品质量安全监管对策研究[J].品牌与标准化,2025,(04):101-103.
[2]胡琪. 医疗器械管理现状及管理方法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5,(04):60-62.
[3]赵伟,张秋军,刘文秀,等. 分级诊疗下不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器械使用与管理现况调查[J].中国医学装备,2024,21(05):150-154+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