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
邹闵胜
身份证号:42900419851225533X
引言
在全球能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大背景下,建筑行业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其可持续发展备受关注。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是降低建筑能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采用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建筑在建造、使用及拆除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还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营造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因此,深入研究和推广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对于推动建筑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的设计原则
(一)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优先原则要求在建筑工程设计中,充分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从建筑选址开始,就要综合考虑场地的自然条件,如地形、地貌、植被、水文等,尽量减少对原有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运用生态设计理念,采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设计手法,如合理规划建筑布局,利用自然通风、采光,减少人工能源的使用;构建绿色屋顶、垂直绿化等生态空间,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区域生态微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
(二)资源节约原则
资源节约是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的核心原则之一。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从材料的选择、施工建造到后期使用维护,都要注重资源的高效利用。在材料选用上,优先选择可循环利用、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在施工过程中,优化施工工艺,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建筑材料的损耗;在建筑使用阶段,通过采用节能设备和技术,如高效节能的照明、空调系统,实现能源的节约;同时,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采用节水器具和雨水收集系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以人为本原则
绿色建筑的最终目的是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因此以人为本原则贯穿于建筑设计、建设和使用的全过程。在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的要求,合理设计建筑空间尺度、室内空气质量、声环境和光环境等。例如,通过优化建筑的围护结构设计,提高室内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噪音干扰;合理布局功能空间,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使用需求,提升居住和工作的舒适度,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
二、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的核心要点
(一)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是建筑与外界环境进行热量交换的界面,其节能性能直接影响建筑的能耗水平。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主要包括墙体、屋面、门窗等部位的节能设计。在墙体节能方面,采用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如聚苯板、岩棉板等,提高墙体的保温隔热性能;屋面节能可通过采用倒置式屋面、种植屋面等形式,增强屋面的隔热效果;门窗作为围护结构的薄弱环节,通过选用高性能的门窗型材、玻璃,提高门窗的气密性、水密性和保温隔热性能,减少热量的传导和空气渗透,从而降低建筑的采暖和制冷能耗。
(二)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
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可再生的特点,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途径。常见的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包括太阳能利用技术、地源热泵技术、风能利用技术等。太阳能利用技术可通过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用于建筑的照明、设备运行等;太阳能集热器可收集太阳能用于生活热水供应。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资源进行供热和制冷,具有高效节能、环保无污染的优势。风能利用技术则通过安装小型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为建筑提供部分电力支持,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
(三)室内环境质量保障技术
良好的室内环境质量是绿色建筑的重要标志。室内环境质量保障技术涵盖室内空气质量控制、声环境控制和光环境控制等方面。在空气质量控制上,通过采用高效的通风系统,引入新鲜空气,排出室内污浊空气和有害气体;同时,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甲醛等污染物,保障室内空气质量。声环境控制通过优化建筑围护结构的隔音性能、合理布置设备机房等措施,降低外界噪音和室内设备噪音对室内环境的干扰。光环境控制则通过合理设计采光窗的大小、位置和形状,充分利用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同时,选用合适的照明灯具和照明方式,营造舒适、健康的室内光环境。
三、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应用策略
(一)加强政策引导与支持
政府部门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通过出台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容积率奖励等激励政策,鼓励建筑企业积极采用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建立健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认证体系,规范绿色建筑市场,引导建筑行业向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强对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监管,确保各项技术标准和规范得到有效执行。
(二)推动技术创新与研发
技术创新是推动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应构建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机制,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设立产学研合作项目等方式,加大在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聚焦关键技术攻关,一方面致力于研发新型高效的节能材料,如具有自调节性能的智能保温材料;探索智能化建筑设备和系统的升级,实现能源的智能监测与精准调控,全面提升技术性能。另一方面,针对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难题,开展系统性研究,综合考虑建筑年代、结构特点、使用功能等因素,分类探索适配的节能改造方案,助力既有建筑逐步向绿色建筑转型,推动行业技术革新。
(三)强化宣传教育与人才培养
提高全社会对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推动其推广应用的重要基础。一方面,可通过多元化、多层次的宣传活动,构建全方位的知识传播体系。例如,举办大型绿色建筑展览,以实物模型、虚拟现实体验等方式直观展示绿色建筑的技术优势与设计理念;开展社区巡回讲座,针对普通民众普及节能与绿色建筑知识,增强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组织面向建筑从业者的专业培训,解读最新技术标准与政策导向,引导行业积极实践绿色理念。另一方面,强化建筑行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在高校和职业院校优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融入前沿技术与实践案例教学,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搭建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平台,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技能竞赛等活动,更新从业人员知识结构,提升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为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应用筑牢人才根基。
结束语
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是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建筑工程实践中,必须严格遵循生态优先、资源节约和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运用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室内环境质量保障技术等核心技术要点,并通过加强政策引导、推动技术创新、强化宣传教育等推广应用策略,全面提升建筑的节能水平和绿色化程度。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建筑行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为人们创造更加美好、可持续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亮.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18):52-54.
[2] 孟祥彬. 绿色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J]. 中国住宅设施,2025,(02):10-12.
[3]刘贺朋.建筑工程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运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