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机械工程中工业机器人与CNC 机床的协同作业系统设计与调试研究

作者

温光华

身份证 532401197511010637

一、引言

传统机械加工中,CNC 机床的高效加工能力与人工上下料的低效率形成显著矛盾,导致设备利用率不足 60‰ 。工业机器人凭借其连续作业、重复精度高的优势,与 CNC 机床形成功能互补。二者协同作业系统通过统一控制与信息交互,可实现 “ 上下料 - 加工 - 检测 - 转运” 全流程自动化,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还能降低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与安全风险。目前,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汽车零部件加工、航空航天精密制造等领域,但在多设备协同调度、动态响应速度及安全防护等方面仍存在优化空间。本文结合实际工程需求,构建一套完整的协同作业系统设计与调试方案,为同类项目提供参考。

二、协同作业系统整体设计

(一)系统架构搭建

协同作业系统采用“ 三层架构” 设计,保证功能模块化与可扩展性。设备层涵盖工业机器人、CNC 机床、辅助设备及感知单元,其中视觉传感器用于工件姿态识别与定位,力传感器调节机器人抓取力,提升抓取稳定性。控制层以PLC 为核心控制器,搭配工业触摸屏(HMI)构成控制中枢,PLC 解析指令、协调设备动作,HMI 提供参数设置等功能,支持操作人员实时干预。通信层采用“ 工业以太网 + 专用协议” 混合通信模式,工业以太网实现高速数据传输,Modbus - RTU 协议连接传感器与执行器,确保感知数据实时反馈。

(二)核心硬件选型

工业机器人根据加工工件重量与作业半径需求,选用六轴关节型机器人,重复定位精度高、负载大,满足中小型零件抓取与搬运需求。CNC 机床选用立式加工中心,配备数控系统,定位精度高,支持四轴联动加工,适配复杂零件工艺。感知与安全设备采用工业相机实现工件定位,安装安全光栅与急停按钮,检测到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时触发急停,保障作业安全。

(三)软件系统开发

机器人程序开发:基于机器人厂商提供的离线编程软件(如 ABBRobotStudio),采用 “ 示教 + 离线编程” 结合的方式,规划抓取路径。针对不同工件,开发模块化程序库,支持快速调用与参数修改,减少换型时间。

CNC 加工程序优化:利用 UG/CAD 软件生成刀具路径,导入FANUC 系统后,通过模拟仿真优化切削参数(进给速度、主轴转速),避免过切、撞刀等问题,同时采用高速切削技术提升加工效率。

协同控制逻辑开发:在 PLC 中编写梯形图程序,实现 “ 机器人 - 机床” 动作时序协同。例如:机器人抓取工件后,通过通信向 PLC 发送 “ 待上料” 信号;PLC 确认机床处于 “ 空闲” 状态后,指令机器人将工件送至机床工作台;工作台夹具夹紧工件后,PLC 向机床发送 “ 加工启动”信号,形成闭环控制。

(四)安全机制设计

安全是协同系统稳定运行的前提,设计三级安全防护机制:

空间防护:通过安全围栏划分机器人与机床的作业区域,设置联锁门,门体开启时系统自动暂停。

逻辑防护:在 PLC 程序中设置互锁逻辑,如机器人未离开机床工作区域时,禁止机床主轴启动;机床加工未完成时,限制机器人进入取件。

应急防护:在操作面板与危险区域周边设置急停按钮,支持手动触发紧急停机;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电流、温度等参数,超出阈值时自动报警并停机。

三、系统调试与优化流程

(一)硬件单体调试

设备安装校验:检查机器人底座水平度(误差 ≤0.2mm/m )、机床地脚螺栓紧固性,确保设备安装精度符合要求;核对传感器与执行器接线,采用万用表检测电路通断,避免接线错误。

单体功能测试:单独运行机器人,通过示教器验证各关节运动范围与重复定位精度;启动 CNC 机床,执行空运行程序,检查各坐标轴运动平稳性及主轴转速稳定性。

感知设备校准:利用标定板校准工业相机,确保定位误差 ≤0.1mm ;通过力传感器标定工具,校准抓取力检测精度,误差控制在 ± 5N 以内。

(二)软件模块调试

机器人程序调试:单步运行机器人抓取程序,观察抓取姿态是否准确,调整抓取点坐标;通过离线仿真模拟复杂路径,优化运动轨迹,减少关节运动冲击。

CNC 程序调试:采用 “ 空跑 + 试切” 方式调试加工程序,先空运行验证刀具路径,再用废料试切,测量加工尺寸,通过修正刀具补偿值优化加工精度。

通信链路测试:搭建测试环境,模拟设备间信号交互,记录通信延迟(要求 ≤10ms );人为设置通信中断故障,验证系统报错与自动重连功能是否正常。

(三)系统联调与性能优化

全流程联调:按照生产工艺顺序(上料 - 加工 - 取件 - 转运)进行联调,重点测试动作衔接时序。例如,记录机器人上料耗时、机床加工耗时,通过调整 PLC 程序中的延时参数,使设备等待时间降至最低。

性能优化:针对联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优化。若机器人抓取工件偏移,通过视觉传感器重新标定定位坐标;若加工精度波动,优化 CNC系统的伺服增益参数,提升坐标轴响应速度。

稳定性测试:连续运行系统 72 小时,记录设备故障率、加工尺寸合格率及生产效率。测试数据显示,优化后系统故障率 ≤0.5% ,合格率 ≥ 99.2% ,单位时间产能较传统模式提升 40% 。

四、实际应用案例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引入该协同系统,用于发动机缸盖的加工生产。系统配置 1 台六轴机器人、2 台 CNC 加工中心及 1 套料仓系统。应用前,人工上下料单台机床日均加工 80 件;应用后,机器人实现两台机床交替上下料,日均加工量提升至 140 件,人力成本降低 50% ,加工尺寸波动控制在 ±0.006mm ,满足批量生产需求。

五、结论

本文设计的工业机器人与 CNC 机床协同作业系统,通过合理的架构搭建、硬软件集成及分阶段调试,实现了加工流程的全自动化。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有效提升生产效率与加工精度,降低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滕泉,舒凯跃,苗佳明. 工业机器人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J].集成电路应用,2023,40(08):154-155.DOI:10.19339/j.issn.1674-2583.2023.08.066.

[2]谢锡谋. 工业机器人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农机,2021,52(02):116-117.

[3]沈刚,李翔,李戈,等. 五轴工业机器人在机械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4):41-43+60.DOI:10.16791/j.cnki.sjg.2018.04.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