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车规级电子信息模块的环境适应性测试与可靠性提升技术方案设计

作者

刘桂杉

身份证号码:500223198903210958

一、引言

随着汽车产业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转型,车规级电子信息模块应用范围拓展,涵盖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等关键部件。目前高端智能汽车电子信息模块成本占比超 40% ,其性能稳定性影响车辆操控、信息安全和用户体验。与消费电子不同,车规级电子信息模块需承受极端温度、振动等严苛条件,面临算力衰减等风险。但部分企业沿用消费电子测试标准和设计思路,导致模块故障频发。因此,构建科学的环境适应性测试体系和研发可靠性提升技术成为核心任务。

二、车规级电子信息模块的环境挑战与现存问题

(一)车载复杂环境对模块的多重挑战

车载环境的特殊性给电子信息模块带来多维度压力。温度方面,发动机舱附近及阳光直射区域模块面临极端温度,易引发芯片老化等问题;振动方面,车辆行驶的低频振动会造成元器件松动等,连接器接口易接触不良;电磁干扰方面,车载设备产生的电磁辐射会干扰模块信号传输,如车联网模块可能通信中断;此外,湿度、粉尘等会导致模块腐蚀,增加失效风险。

(二)环境适应性测试体系存在的短板

当前车规级电子信息模块环境适应性测试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测试维度单一,多数企业仅开展单一环境因素测试,忽视多因素耦合测试;二是测试标准不统一,部分企业未遵循国际车规标准,测试参数设置不合理;三是测试周期不足,部分企业简化流程,未开展长期可靠性验证。行业数据显示,因测试不完善导致的售后故障率超 35% 。

(三)可靠性设计与工艺存在的不足

在硬件设计层面,部分模块未采用车规级元器件,而是使用工业级元器件替代,导致环境适应性不足;PCB 板布局不合理,电源模块与信号模块距离过近,易产生电磁干扰;散热设计缺失,高算力域控制器未采用高效散热结构,高温下易出现算力下降。在工艺层面,焊接工艺不达标,表面贴装元器件(SMD)存在虚焊、假焊问题;密封工艺落后,防水防尘等级未达到 IP6K9K 车规要求,潮湿环境下易出现内部短路。在软件层面,缺乏自适应调节机制,模块无法根据环境温度、振动强度动态调整工作参数,例如无法通过降频方式避免高温下的芯片过热失效。

三、车规级电子信息模块环境适应性测试体系构建

(一)多维度环境模拟测试方案设计

基于 ISO 16750 标准,构建 “ 单因素 + 多因素耦合” 环境适应性测试体系。单因素测试开展高温存储( 150C ,1000 小时)、低温存储(-40℃,1000 小时)、温度循环( -40mathsfC~125C ,500 次循环)测试,验证模块极端温度稳定性;开展随机振动( 5~500Hz ,加速度 20g )、正弦振动( 10~2000Hz ,位移 1.5mm )测试,模拟车辆行驶振动环境。多因素耦合测试设计温度 - 湿度 - 振动三综合测试(温度 - 40C~85C ,湿度10%~95% ,振动 5~200Hz )及电磁兼容(EMC)与温度耦合测试,还原车载复杂环境,捕捉模块潜在故障。

(二)全生命周期测试流程规划

将测试贯穿模块 “ 研发 - 生产 - 售后” 全生命周期。研发阶段开展设计验证测试(DVT),验证模块环境适应性设计是否满足车规要求;生产阶段开展生产验证测试(PVT),抽样环境测试确保生产工艺稳定性;出厂前开展成品测试(FVT),剔除早期失效产品;售后阶段建立故障回溯测试机制,复现测试分析失效原因并优化方案。同时,引入 “ 加速寿命测试” 技术,提高环境应力缩短测试周期,提前预测模块使用寿命,如 85°C/85% RH 加速湿热测试可在 1000 小时内预测模块 5 年可靠性水平。

四、车规级电子信息模块可靠性提升技术方案

(一)硬件设计优化技术

在元器件选型上,严格采用符合 AEC-Q100(芯片)、AEC-Q200(被动元器件)标准的车规级产品,优先选择宽温、抗振动、抗电磁干扰性能优异的元器件;PCB 板设计采用高 Tg(玻璃化转变温度)材料( Tg≥170 C ),增强高温稳定性,同时优化布局,将电源区、信号区、射频区隔离,减少电磁干扰;散热设计方面,高算力模块采用 “ 导热硅胶 + 金属散热片 + 液冷” 复合散热结构,将芯片温度控制在 85C 以下;接口设计采用防水防振动的车规级连接器(如 AMP Superseal 系列),并增加卡扣与密封胶圈,提升连接可靠性。

(二)软件自适应优化技术

开发环境感知与自适应调节算法,通过温度传感器、振动传感器实时采集模块工作环境参数,当检测到温度超过阈值(如 105C )时,自动启动降频降功耗模式;当检测到剧烈振动时,暂停非关键数据处理任务,优先保障核心控制功能稳定。引入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分析模块的工作电流、温度、信号完整性等数据,提前预测潜在故障(如电容老化、焊点疲劳),并向车载终端推送预警信息,实现 “ 预测性维护” 。

(三)生产工艺改进技术

在焊接工艺上,采用无铅回流焊技术,精确控制焊接温度曲线(预热温度 150~180C ,峰值温度 230~250C ),避免虚焊、假焊;引入自动光学检测(AOI)与 X 射线检测(XRT)技术, 100% 检测焊接质量。在密封工艺上,采用激光焊接或灌封工艺(使用环氧树脂灌封胶),使模块防水防尘等级达到 IP6K9K,同时满足 - 40C~125C 的温度循环要求。在组装工艺上,采用自动化组装设备,减少人工操作误差,同时建立工艺过程控制(SPC)体系,实时监控焊接温度、组装压力等关键工艺参数,确保生产过程稳定。

五、结论

车规级电子信息模块的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是智能网联汽车安全运行的核心保障。通过构建多维度、全生命周期的环境适应性测试体系,可全面验证模块在复杂车载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通过硬件设计优化、软件自适应调节、生产工艺改进等技术手段,能从源头提升模块的可靠性水平。未来,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的进一步提升,需持续推动测试标准与国际接轨,加强 AI 在故障预测、自适应调节中的应用,同时探索新型材料(如碳化硅、石墨烯)在模块中的应用,不断突破车规级电子信息模块的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瓶颈,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张颖. 华星˙粤电:从车规级供应商到C 端零售市场的战略跨越[J]. 汽车与配件,2025,(14):55-57.

[2]马春雷,邹广才,雷黎丽,等. 用于车规级计算芯片场景测试的数据回灌系统设计[J].汽车与新动力,2025,8(03):36-40.DOI:10.16776/j.cnki.1000-3797.2025.03.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