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戏剧演出中舞台监督的流程标准化构建与应急协调机制研究

作者

于江淼

身份证号:370902198708220941

一、引言

在戏剧演出的复杂体系中,舞台监督是连接创作团队、技术团队与演出团队的 “ 中枢神经” ,既要统筹各方资源、把控演出节奏,又要应对各类突发风险。当前,我国戏剧演出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大型实景演出、沉浸式戏剧等新型演出形式不断涌现,对舞台监督的工作效率与应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然而,部分演出团队存在流程模糊、责任不清、应急预案不完善等问题,导致演出中频繁出现衔接失误、突发状况处置不当等情况。因此,构建科学的流程标准化体系与高效的应急协调机制,成为提升戏剧演出质量、保障演出安全的关键课题。

二、舞台监督流程标准化的构建路径

舞台监督的流程标准化需覆盖演出 “ 前期筹备 - 合成彩排 - 现场执行 - 演出结束” 全周期,以 “ 责任明确、流程清晰、标准统一” 为原则,细化各阶段操作规范。

(一)前期筹备阶段:奠定标准化基础

前期筹备是流程标准化的起点,核心在于建立统筹框架与信息同步机制。其一,明确组织架构与责任分工,舞台监督需联合导演、制作人、技术总监等成立专项小组,制定《舞台监督工作手册》,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边界,如舞台监督助理负责道具清单核对、技术联络人对接设备调试等,避免职责交叉或遗漏。其二,建立信息管理标准,针对剧本解读、技术参数、人员安排等关键信息,制定统一的文档格式与更新机制,例如采用共享表格实时同步道具筹备进度,确保各方信息对等。其三,组织前期协调会议,定期召开导演、技术、演员三方会议,梳理演出需求与潜在问题,例如在舞美设计阶段明确灯光与演员走位的配合细节,提前化解技术与艺术需求的冲突。

(二)合成彩排阶段:强化流程磨合

合成彩排是检验流程标准化、磨合各方协作的关键环节,需以 “ 模拟实战、细化衔接” 为核心开展工作。首先,制定标准化彩排计划,明确各场次彩排的目标、流程与时间节点,例如初排阶段重点磨合演员走位与道具衔接,合成阶段侧重灯光、音响、视频等技术与表演的同步,同时规定每场彩排前的准备时间、中场休息时长等,确保彩排有序推进。其次,细化衔接流程标准,针对演出中的关键衔接环节,如幕间换景、道具传递、演员上下场等,制定具体的操作规范与时间标准,例如规定换景团队需在30 秒内完成场景切换,道具员需按 “ 定点、定时、定人” 原则完成道具交接,并通过反复彩排固化流程。最后,建立问题反馈与优化机制,安排专人记录彩排中的流程漏洞与衔接问题,如道具摆放偏差、技术信号延迟等,彩排结束后召开复盘会议,明确整改责任与时限,形成 “ 发现 - 整改 - 验证” 的闭环管理。

(三)现场执行阶段:严格标准落地

现场执行阶段是流程标准化的最终落地环节,需以 “ 精准把控、高效执行” 为目标,确保演出按既定标准推进。一方面,制定现场操作流程规范,明确演出前的设备检查、人员到位确认、应急设备调试等准备工作标准,例如演出前 1 小时完成灯光、音响、机械等设备的全流程测试,演出前 30 分钟确认演员、技术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全部到位;同时规定演出中的沟通标准,如舞台监督通过对讲机使用标准化指令(如 “ 灯光准备”“ 演员就位” ),避免沟通混乱。另一方面,建立流程监督机制,舞台监督需全程监控演出流程,对偏离标准的环节及时干预,例如发现换景超时立即协调增派人手,确保演出节奏不受影响;同时安排助理监督负责细节把控,如道具摆放位置、演员服装完整性等,形成 “ 主监督统筹、助理监督细化” 的双层监督体系。

三、舞台监督应急协调机制的建立

戏剧演出中的突发状况具有随机性与紧迫性,需建立 “ 预防为先、快速响应、协同处置” 的应急协调机制,实现对风险的全链条管控。

(一)风险预防:建立隐患排查体系

应急协调的核心在于提前预防,需构建全方位的风险隐患排查机制。首先,开展风险识别与分类,结合戏剧演出特点,将潜在风险划分为人员风险(演员受伤、误场等)、设备风险(灯光故障、机械卡壳等)、技术风险(音响失声、视频信号中断等)、环境风险(场地突发停电、观众突发状况等)四大类,并针对每类风险制定具体的排查清单,例如设备风险排查清单包括线路老化、设备运行温度、备用设备状态等内容。其次,定期开展风险排查,演出前联合技术、后勤等团队进行全面隐患排查,演出期间每日演出前进行重点设备与关键环节的抽查,例如检查舞台机械的制动系统、应急照明的供电情况等,将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最后,制定风险分级标准,根据风险发生概率与影响程度,将风险划分为一般、较大、重大三个等级,例如演员轻微扭伤为一般风险,舞台机械故障为重大风险,为后续应急响应提供分级处置依据。

(二)应急响应:构建快速处置体系

应急响应遵循 “ 快速定位、分级处置、协同联动” 原则,确保及时控制突发状况。首先,建立应急指挥体系,以舞台监督为应急总指挥,下设技术应急组、人员应急组、后勤保障组,负责设备故障、人员突发状况、现场秩序维护等,形成 “ 总指挥统筹、分组处置” 架构。其次,制定分级应急处置预案,针对不同等级风险制定处置流程,如演员扭伤,人员应急组处置,舞台监督协调替补;灯光系统故障,技术组启动备用灯光,舞台监督指挥表演,后勤组解释。最后,强化应急联动机制,明确各团队沟通与协作流程,如设备故障技术组反馈,舞台监督决定并通知各方协同处置。

(三)应急恢复:完善后续处理体系

应急处置后的恢复工作,对保障演出和总结经验很重要。一方面,制定快速恢复流程,明确不同场景恢复标准与时间,如设备故障修复后试运转,演员受伤替补磨合。另一方面,建立应急复盘与优化机制,演出结束后复盘,分析成因与不足,针对性优化预案与机制,如增加备用设备测试频率、调整应急分工。同时,将经验纳入《舞台监督工作手册》,提升应急能力。

四、结论

舞台监督流程标准化与应急协调机制的构建,是戏剧演出行业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全周期的流程标准化建设,可明确工作边界、优化协作效率,减少人为失误;而科学的应急协调机制,能有效提升风险处置能力,保障演出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欧阳多思. 现代舞台管理中舞台监督的作用分析[J]. 大众文艺,2025,(09):47-49.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5.09.016.

[2]张莉丽. 舞台监督在提升戏剧舞台艺术中的作用研究[J].戏剧之家,2025,(02):66-68.

[3]张楠. 音乐戏剧类演出舞台监督工作规范化初探——以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实践为例[J].中国音乐剧,2024,(0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