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的优化与整合研究

作者

马永红

安徽省颍上第三中学,安徽 阜阳,236200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发现当前初中化学教材存在内容编排系统性不足、与实际生活脱轨等实际问题。聚焦于实际问题,从知识体系构建、联系生活实际、融入现代科技、关注学生差异等维度,提出相应的优化与整合策略。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教材内容优化与整合既能帮助学生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又能循序渐进地锻炼其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对推动基础教育阶段化学教育的优化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材内容;优化;整合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初中作为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其教材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知水平与学习效果。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的要求日益提高,传统初中化学教材在内容设置上逐渐暴露出一定的局限性。孤立且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的知识分布,阻碍到学生完整化学知识体系的形成;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脱轨,限制到学生化学知识的应用空间,学生学习兴趣、核心素养均遭到打压。这一背景下,优化与整合初中化学教学,为学生的高质量顺畅学习赋能,成为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顶层着手,重新梳理知识体系​

人教版化学教材虽涵盖丰富知识点,但部分内容编排存在明显的逻辑断层,尤其是在教材中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概念性知识,被广泛分散在不同章节,内容的断层使得学生难以快速建立连贯的学习思路,也无法有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致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及掌握出现碎片化,整体教学效果大受影响。因而,化学教学应从顶层着手,围绕教材对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进行全面梳理与整合,强化知识点间的关联,将有关知识以逻辑性与系统性的形式串联起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应用。

例如,在讲解物质的分类时,新版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先介绍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之后在第三单元融入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后续又在下册第八、十单元分别阐述金属和金属材料,酸、碱、盐等化合物类别。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这一编排重新梳理知识点,从简单的混合物与纯净物入手,再逐步深入到单质、化合物,以及氧化物、酸、碱、盐等具体类别。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方式,带领学生清晰地理解各类物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同时,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将分散的知识点进行进一步梳理与整合,如在复习阶段为学生绘制关于“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思维导图,图中清晰标注出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以及化学反应的类型等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建立连贯而清晰的知识网络。

二、横向延伸,融入现代科技成果内容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化学技术日新月异,化学教材的内容也理应迎来优化及革新。而就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新版人教版化学教材对部分板块进行了重新整理,同时融入了更为丰富的实验活动及跨学科实践活动,但在呈现现代科技成果方面稍显滞后。教材中对于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化学科技内容的介绍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求知欲,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发展。因而,在化学教材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技成果内容,实现知识内容的横向延伸,为拓宽学生的眼界、扩充其知识储备赋能。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能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中,原本内容介绍主要集中在“燃料的燃烧”“化石能源的合理利用”等层面,对于前沿能源利用技术的提及甚少。因此,老师可以在讲解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时,适当一些具有特殊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同时结合生活中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热管理系统,阐述如何通过控制燃烧(电池内的化学反应可类比为特殊的“燃烧”)条件,防止电池过热引发危险,使学生明确燃烧原理在现代科技中的创新应用,拓宽对燃烧与控制的认知边界。而在介绍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时,则可以拓展至煤炭的气化和液化技术,为学生阐释如何将煤炭转化为清洁的气体或液体燃料,降低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引入碳捕获与封存(CCS)技术概念,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捕获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封存在地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延缓全球气候变暖。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适当延伸,将化学知识对接于时代前沿,学生得以初步了解化学在应对能源与环境双重挑战中的前沿手段,全面拓展知识边界,提高思维认知。

三、纵向推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内容​

新人教版化学教材在联系生活实际方面有所涉及,但深度与广度仍有提升空间。像金属相关内容,对金属在生活中应用的介绍多停留在表层,未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化学原理,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挂钩,学习兴趣受阻,知识运用能力受限。因而,强化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融合,构建起化学与生活的顺畅桥梁,帮助学生真正实现“知行合一”,是整合与优化教材内容的重中之重。​

如在讲解“课题1 燃料的燃烧”知识时,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虽阐述了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并不充分,学生只知燃烧的条件,但不知灭火原理,当在生活中遇到火灾时难以有效应对。因而在教学期间,老师可引入家庭厨房火灾、森林火灾等生活中常见的火灾案例,并深入分析火灾发生的原因以及灭火的方法,为学生详细讲解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同时,设计一系列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小实验,如自制汽水(利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对应教材中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带领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化学的魅力;或在教材内容中增加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拓展阅读,包括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与作用,生活中的化学污染与防治等,全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化学知识应用水平。

总结: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是对新课标的积极探索,也对学生高质量学习的有益实践。然而,化学教材内容的优化与整合毕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既要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又要在新课标的框架下适当拓展内容,如此,方能实现对化学教材的有效利用,帮助学生高效、合理地展开化学学习,保障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玉婷. 初中化学教材编写的特点与优化建议 [J]. 学园, 2020, 13 (11): 68-69.

[2]肖岚. 基于学生生活视角的初中化学教材处理 [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8, (22): 11-12.

[3]朱军. 初中化学教材的取舍与整合 [J]. 西部素质教育, 2015, 1 (18): 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