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活化与就业创新双轮驱动:玉兰堂合香工作室创业价值研究
马雪宾 蒋玉 杨文举 吴佳芹 崔思雨
银川能源学院 宁夏银川 750105
一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然而在现代化、工业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断层、市场需求萎缩等困境。与此同时,青年就业压力日益凸显,传统就业赛道竞争激烈,亟需开辟新型就业空间。合香技艺作为中国传统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21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其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以玉兰堂合香工作室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非遗活化与就业创新双轮驱动下的创业价值,揭示非遗传承与就业发展协同共生的内在逻辑。
二玉兰堂合香工作室概况
玉兰堂合香工作室成立于 2024 年,由商学院4 名在校生联合非遗传承人共创,位于创新创业学院内。工作室以传统合香技艺为核心,通过“非遗传承 + 文创产品开发+体验式教学+线上营销”的模式,实现合香技艺的活态传承与市场转化。
三玉兰堂合香工作室非遗活化路径
1.技艺创新:在传统合香配方基础上,结合现代健康理念开发养生香、助眠香等功能性产品;
2.文化赋能:将诗词、绘画等传统文化元素,哪吒、拉布布等年轻人喜爱的卡通元素融入香品设计,提升产品文化附加值;3.数字化传播:利用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广合香文化。
四玉兰堂合香工作室创业价值评估
文化价值:实现合香技艺的代际传承,培养非遗传承人 2 名,提升传统文化影响力。
经济价值:工作室年营业额从2024 年的 220 元增长至 2023 年的 27500 万元;
社会价值:为大学生就业提供路径的同时,实现非遗活化与就业创新双轮驱动,成为非遗文化发展的示范项目;
就业创新实践价值:设立香道师、文创设计师、非遗讲师等新型职业岗位;非遗传承人带领大学生学习合香技艺,年均培训学员15 余人;与高校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兼职、实习机会。
五玉兰堂合香工作室存在的困境
5.1 市场定位与需求把控问题
创业团队在项目启动初期未明确区分核心用户群体,试图同时吸引传统文化爱好者、养生消费群体及国潮追随者,导致品牌形象模糊,前期未能建立稳定客群。团队研究显示,超过 60%年轻人仅通过影视作品了解香文化,但 76%愿意尝试兼具药效与美学的香品。此外过度依赖校园社群或单一平台推广,未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体系。校园工作室常因缺乏全渠道运营经验导致获客成本居高不下。
5.2 资金链脆弱性与资源整合瓶颈
工作室需承担药材采购、工具购置、场地租赁等前期投入,学生自有资金普遍不足。金路首次创业因成本核算失误导致资金断裂,印证了大学生创业失败案例中 68%源于资金管理不当的行业调查数据,未能有效对接高校实验室、非遗传承基地等免费资源。
5.3 运营管理能力短板
成员多由同学组成,技能重叠度高,缺乏市场营销、财务控制等核心能力。调查显示,创业失败案例中 53%源于团队能力结构失衡。面对市场反馈未能及时优化产品线对原材料损耗率、工时价值等关键指标缺乏监控。
5.4 产品核心竞争力与创新挑战
同质化风险:产品设计易陷入传统样式复制,缺乏现代表达。成功案例表明,将藏式元素、水晶镶嵌等年轻符号融入香珠设计,可使产品溢价达 30% 。
标准化难题:依赖手工制作导致品控不稳定。路槿通过化学专业背景建立香粉配比标准,而多数学生团队仅凭经验操作,产品合格率波动较大。
知识产权隐患:配方保密意识不足,未申请专利或商标保护。
五提升玉兰堂合香工作室创业成功率的对策建议
5.1 市场定位与产品优化策略
工作室需建立科学的用户分层体系,深度挖掘不同群体的消费潜力。针对 Z 世代消费者(18-25 岁)推出“DIY 材料包+短视频教程”组合,定价百元内,满足尝鲜需求;针对文化消费主力(30-45 岁)开发礼盒装定制香牌,结合二十四节气文化叙事,实现千元级溢价。同时可参考“香伶阁”经验,在校园周边社区设立体验点,通过沉浸式文化体验培养潜在客户。
构建“流量层 + 转化层 .+ 留存层”三维体系。流量层依托 B 站教程、抖音非遗话题引流;转化层通过微信小程序商城提供一键购买;留存层利用会员体系(如年度制香课程卡)提升复购率。周香伶案例证明,垂直电商模式可使产品复购率达 50% ,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此外,应重点打造校园文化节点营销,如毕业季推出“前程似锦”主题香囊,结合校友网络实现裂变传播。
5.2 资源整合与资金管理方案
建立分阶段融资策略,避免资金链断裂风险。启动期申请高校创业基金(通常 5-10 万无息贷款);成长期参与文化创意大赛(如武汉大学生文娱大赛奖金 3-8 万元);扩张期对接政府扶持项目(如“湖北省大学生创业扶持项目”最高资助 8 万元)。工作室需制定严格的资金分配比例:原材料采购 ⩽40% ,营销推广 gtrsim30% ,研发储备 ⩾20% ,应急资金 ⩾10% 。最大化利用校园免费资源降低固定成本。
建立“核心团队+校园工匠”双层生产体系。核心成员专注关键工序如香方配伍、质检;基础加工(药材研磨、串珠)外包给勤工助学学生,按件计酬。同时开发“标准化工艺包”,将复杂工序分解为可量化操作的模块,确保品质一致性。此外,需设定订单预警机制,当周订单量超过常规产能 150%时,启动校外合作工场代工,避免因赶工导致质量下降。
5.3 团队构建与运营模式创新
突破“熟人创业”局限,构建能力互补型团队。核心团队应涵盖:香方研发、产品视觉、线上运营、财务管理(成本控制)。建立“周度数据复盘-季度战略调整”的响应体系。利用微信商城后台分析用户点击热力图,淘汰关注度低于5%的产品;每季度举办用户共创会,邀请 20 名核心客户参与新品测试。开发“文化 IP+体验服务”增值模式。线下开设香牌制作研学课,线上推出“合香故事”音频专栏。工作室更可结合校园文化特色,开发校史主题香品,如将学校代表性植物的香型融入产品,打造情感连接载体。
5.4 产品研发与文化赋能路径
非遗技艺现代化转译:构建“古方新造”研发体系。一方面整理《香乘》《陈氏香谱》等典籍中适配学生场景的香方(如醒神香、防蚊香);另一方面联合化工学院研发花草纸包香珠、可降解香插等环保形态。团队通过研究扬州文人香,将传统香药理论与现代心理健康需求结合,使产品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工作室需建立传统香方数据库,选取不少于 20 种经典配方进行现代适应性改良。
文化叙事深度构建:为产品注入情感价值与故事内涵。每款香品配备“三重故事包”:药材故事(如艾草采自端午晨露)、工艺故事(古法炮制 7 道工序)、使用者故事(校友考研成功携带香囊)。工作室还可结合校园重大事件开发纪念香品,如在校庆日推出限量版香牌,增强情感共鸣。
六结论
玉兰堂合香工作室的终极目标不应止步于商业成功,而应成为传统文化校园传播的枢纽。
在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背景下,大学生香文化创业恰逢其时。唯有将文化基因注入商业肌理,以创新思维活化千年香道,方能在缕缕幽香中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创业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