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建筑工程中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改良及施工技术要点研究

作者

汤洪泽

身份证号:110224197312193833

一、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发展,我国每年建筑垃圾超20 亿吨,其中废弃混凝土占比超 40% ,大量堆存占用土地、污染环境。同时,天然砂石过度开采致生态破坏,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再生骨料混凝土将废弃混凝土加工为再生骨料,替代部分天然骨料配制混凝土,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符合绿色建筑核心要求。但再生骨料存在孔隙率高、吸水率大、强度低等问题,导致再生骨料混凝土工作性、强度、耐久性差。因此,研究其性能改良技术与施工要点,对推动其在绿色建筑工程规模化应用意义重大。

二、再生骨料混凝土的主要性能短板

2.1 工作性较差

再生骨料表面粗糙、棱角多,含大量硬化水泥浆体,比表面积大、吸水率显著高于天然骨料。配制混凝土时,再生骨料大量吸水,使新拌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快、流动性下降,易离析、泌水,影响施工浇筑与成型质量。

2.2 强度与弹性模量偏低

再生骨料强度受原废弃混凝土强度影响大,表面附着的软弱水泥浆体与骨料本体粘结性差,导致再生骨料混凝土界面过渡区结构薄弱。与同配合比天然骨料混凝土相比,再生骨料取代率 30%-50% 时,混凝土抗压强度降低 5%-15% ,弹性模量降低 10%-20% ,难以满足绿色建筑对结构材料力学性能要求。

2.3 耐久性不足

再生骨料的高孔隙率与高吸水率使得混凝土内部孔隙结构更为复杂,外界水分、氯离子、硫酸盐等侵蚀介质易渗入混凝土内部,加速钢筋锈蚀、混凝土碳化与冻融破坏。试验表明,再生骨料取代率超过 50% 时,混凝土的抗冻等级可从 F200 降至 F150 以下,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下降 30% 以上,严重影响建筑结构的使用寿命。

三、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性能改良措施

3.1 再生骨料预处理改良

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对再生骨料进行预处理,提升其性能。物理预处理方面,采用机械打磨、筛分分级等工艺去除再生骨料表面附着的软弱水泥浆体,降低孔隙率与吸水率;对再生骨料进行预湿处理,提前吸收部分水分,减少其在混凝土拌和过程中的水分抢夺,稳定新拌混凝土工作性。化学预处理方面,将再生骨料浸泡于硅烷偶联剂、纳米二氧化硅溶液等改性剂中,通过化学反应在骨料表面形成致密涂层,改善骨料与水泥浆体的界面粘结性能;对高吸水率再生骨料,可采用水泥浆裹覆处理,提升骨料强度与密实度。

3.2 配合比优化设计

基于绿色建筑的性能需求与再生骨料特性,采用 “ 强度等级适配 + 体积法设计” 的配合比优化思路。根据建筑结构的受力要求,合理确定再生骨料取代率,对非承重构件(如隔墙、楼板),再生骨料取代率可控制在50%-70% ;对承重构件,取代率宜控制在 30% 以内。同时,调整水胶比与胶凝材料用量,适当降低水胶比(通常比天然骨料混凝土低 0.02-0.05),增加水泥用量或掺加矿物掺合料(如粉煤灰、矿渣粉),填充混凝土内部孔隙,改善界面过渡区结构。例如,掺加 30% 粉煤灰的再生骨料混凝土,抗压强度可提升 8%-12% ,抗碳化性能改善 20% 以上。

3.3 外加剂协同改良

合理选用外加剂,实现再生骨料混凝土性能的协同提升。在新拌混凝土中掺加高效减水剂(如聚羧酸系减水剂),降低水胶比的同时,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与保水性,缓解坍落度损失问题;掺加增稠剂(如纤维素醚),增强混凝土的粘聚性,防止离析泌水。针对耐久性不足问题,掺加引气剂引入均匀分布的微小气泡,提升混凝土的抗冻性能;掺加阻锈剂(如亚硝酸钙),抑制钢筋锈蚀;掺加矿物掺合料与纤维(如聚丙烯纤维、钢纤维),通过纤维的桥接作用抑制裂缝扩展,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与韧性。试验证明,掺加 0.9kg/m3 聚丙烯纤维的再生骨料混凝土,抗裂性能可提升 40% ,抗弯强度提升

四、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施工技术要点

4.1 搅拌环节技术要点

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搅拌,严格控制搅拌顺序与时间。搅拌时先加入再生骨料、天然骨料与部分拌和水预拌 30s,使再生骨料充分预湿;再加入水泥、矿物掺合料搅拌 60s;最后加入外加剂与剩余拌和水搅拌90-120s,确保混凝土拌和均匀。搅拌过程中实时监测新拌混凝土的坍落度与工作性,若坍落度不足,可适当补加减水剂(不超过推荐掺量),严禁直接加水调整。

4.2 运输与浇筑技术要点

再生骨料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快,应缩短运输时间,常温下运输时间不宜超过 60min,运输过程中搅拌车应保持低速转动( 2⋅4r/min ),防止混凝土离析。浇筑前再次检测混凝土工作性,符合要求后方可浇筑。浇筑时采用分层浇筑法,每层浇筑厚度控制在 300-500mm ,利用振捣棒振捣密实,振捣时间以混凝土表面出现浮浆、不再下沉为宜,避免过振导致骨料与水泥浆体分离。对于竖向构件(如柱、墙),应从侧面分层浇筑,防止混凝土积聚产生离析。

4.3 养护环节技术要点

再生骨料混凝土早期强度发展较慢,且易因水分蒸发产生收缩裂缝,需加强养护管理。浇筑完成后 12h 内覆盖塑料薄膜或土工布保湿,夏季高温时可覆盖遮阳网并洒水降温,冬季采用保温养护(如覆盖棉被、蒸汽养护),确保养护温度不低于 5Cc 。养护时间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确定,普通强度混凝土养护不少于 7d,掺加矿物掺合料或有抗渗要求的混凝土养护不少于 14d。养护期间定期监测混凝土表面湿度,保持表面处于湿润状态,避免干湿交替导致裂缝产生。

4.4 质量控制技术要点

建立全流程质量控制体系,原材料进场时严格检测再生骨料的颗粒级配、吸水率、压碎指标等性能参数;新拌混凝土出场前检测坍落度、含气量、凝结时间等指标;硬化混凝土成型后按规范要求制作试块,检测其抗压强度、抗渗性、抗冻性等性能。施工过程中重点检查混凝土浇筑振捣质量与养护情况,对出现的裂缝及时采用修补砂浆处理,确保工程质量符合绿色建筑施工标准。

五、结论

再生骨料混凝土在绿色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是实现建筑行业资源循环利用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其工作性、强度、耐久性等性能短板,通过再生骨料预处理、配合比优化、外加剂掺加等综合改良措施,可显著提升其性能指标;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把控搅拌、运输、浇筑、养护等环节的技术要点,能有效保障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师 翻 宝 . 再 生 混 凝 土 骨 料 在 建 筑 工 程 中 的 应 用 [J]. 居舍,2025,(05):74-76.

[2]黄艳雯. 绿色建筑工程中的可再生能源成本分析与优化[J].居业,2024,(07):172-174.

[3]余维娜. 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在建筑工程中的可行性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8,(07):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