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创设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践运用
赖雪惠
惠州市第十五小学 516001
著名的教育学者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学必须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社会认知,思维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过渡,具备更强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表达意愿。然而,传统的“为说而说”的口语交际训练往往脱离实际,导致学生兴趣索然,或陷入无话可说、表达空洞的困境。2022 版新课标强调“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正是对口语交际教学实践性、应用性本质的精准把握。本文将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上下册中的典型口语交际话题为例,系统阐述情境创设在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方面的具体实践路径与策略。
1、链接课堂与真实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
生活是口语交际永不枯竭的源泉。2022 版《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课程实施要从学生语文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 如果口语交际教学脱离现实生活情境,学生会感到无聊、无话可说,出现不愿意开口的尴尬场景。教师在设计情境时,需要充分考虑其真实性与学生的关联度。
笔者在教授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自我介绍》这一课时,设置了几个常见的生活情境:
情境 A:暑假即将来临,图书馆招募志愿者,请你准备一段简短的自我介绍,向图书馆老师推荐自己,重点说说自己的优势。此情境贴合校园实际,学生有话可说。
情境 B:下学期你将转学到一个新班级,面对陌生的老师、同学,你会怎样介绍自己?让大家快速认识并愿意跟你交朋友? 此情境触及学生的社交需求,涉及“融入新集体”这一普遍性话题,能激发其表达真实想法和情感。
以上两个情境都是学生真实生活中常见的、真实存在的校园、生活情境。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开口,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解决真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在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安慰》这一课,笔者设置了这样的校园生活情境,情境 A:如何安慰遇到挫折伤心失落的同学?引导学生关注同伴情绪,学习如何用语言传递理解和鼓励。
情境 B:生活情境:如何安慰生病焦虑的父母?安慰是一门大学问,如何用恰当的语言安慰他人,这是我们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的问题情境。在这些真实的生活化情境中,学生在完成一次次口语交际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口头表达能力,并将应用于真实的生活中。
2、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多媒体情境
2022 版《新课标》强调“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如今我们正处于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从翻转课堂、微课到如今的AI 赋能课堂,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拥抱新科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例如,在教授部编版四年级上册《我们与环境》在这一课,利用音频播放近期关于环境污染的新闻,再利用多媒体播放触目惊心的环境污染图片、视频。学生通过自己的耳朵、眼睛,真切地进入这一课的情境,从而为下一步的话题“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保护环境”做了很好的铺垫。
当我们在利用多媒体技术时,需要明确多媒体技术必须为文本服务,避免技术滥用,不能为了情境而滥用多媒体,避免花里花哨、毫无意义的多媒体情境。时刻都得记住我们的教学目标。
3、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游戏化情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转述》一课,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学会“转述”呢?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游戏情境:以列为单位,进行传话游戏,教师将一段包含关键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悄悄告诉第一位同学,从第一个同学传到最后一个同学,由最后一个同学说出转述的内容,速度快、内容正确为胜。游戏化的情境,不仅能活跃课堂氛围,而且能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到“转述”的要点。
在讲授四年级上册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这一课时,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历史人物的相关背景资料,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更真切地感受历史人物性格特点,学习如何利用肢体语言让自己的讲述更生动。学生在以上的传话、角色扮演等游戏化情境中,达成了学习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在口语交际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多媒体情境、游戏化情境等形式多样、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有意义的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提升口语交际、语言运用能力。并且将此能力运用到生活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然,情境创设不是万能的,不能“为了情境而情境”。情境的创设需要立足于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内容。创设合适的情境,方能对口语交际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情境创设的形态与深度将迎来更广阔的拓展空间。例如,利用 VR 创设高度仿真的社交场景进行沉浸式口语练习;利用 AI 生成个性化对话伙伴进行即时互动反馈等。教师应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积极探索新技术与口语交际教学融合的新模式、新情境,持续提升情境创设的效能,为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螺旋式上升提供更强劲的引擎。最终目标,是让学生不仅在课堂上“能说会道”,更能在广阔的生活舞台上自信、得体、有效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与交流,实现语文学习的终极价值。
【参考文献】
【1】温儒敏总主编。义务教育教科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