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与支护技术优化

作者

王人贵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引言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愈发频繁。然而,山区复杂的地质条件和气候环境使得隧道建设面临诸多挑战。围岩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隧道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因此对围岩进行充分的分析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隧道围岩的稳定性以及支护技术的优化,期望能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一、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

1 围岩的基本概念

围岩是指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周围的地层部分,它的稳定性对于隧道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围岩的性质包括地质构造、岩石种类、岩石强度等,直接影响隧道的支护设计和施工方法。在山区,由于地形复杂,围岩的状况更为多样,可能面临散体岩、断层岩、风化岩等多种不利因素。这些因素使得围岩的力学性质及其抗变形能力变化多端。此外,围岩中的水文条件,如地下水位、渗流及其对岩体的破坏作用,亦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深入理解围岩的基本特征,是进行有效稳定性分析与支护设计的前提。

2 稳定性影响因素

围岩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和人为因素等。首先,地质条件,如岩层的种类、结构和完整性,直接关系到围岩的抗压与抗剪能力;其次,水文条件,如地下水的存在与流动情况,可能导致围岩的软化、滑动和崩塌,尤其是在降雨或融雪后,水的渗透会进一步增加围岩的破坏风险。此外,人为因素,如隧道施工工序、施工设备的选用和周围土体荷载的变化等,都会对围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如果施工过程中不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将可能导致围岩失稳,影响隧道的安全性。

3 稳定性评估方法

评估围岩的稳定性是确保隧道安全的重要环节,常用的方法包括数值模拟法和实测分析法。数值模拟法通过建立围岩的力学模型,考虑不同施工方案及外界影响因素,进行稳定性分析。这种方法能够有效预测围岩在各种工况下的表现,帮助制定切实可行的支护方案。另一方面,实测分析法则通过现场监测围岩的变形、应力和应变等数据,提供真实的反馈信息。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可根据具体情况结合使用,从而全面评估围岩的稳定性,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与经济性。

二、支护技术现状及问题

1 常见支护技术概述

在山区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支护技术的选择至关重要,以确保围岩的稳定性和隧道的安全性。常见的支护技术主要包括喷锚支护、钢架支护和砌体支护等。其中,喷锚支护技术通过喷射混凝土并在其内设置锚杆,能够有效增强围岩的整体性和抗变形能力,适用于多种岩土条件。钢架支护则采用钢结构进行支撑,适合高开挖和大断面的隧道,能够迅速承载周围的压力。而砌体支护则多用于较为干燥和稳定的地质环境,通过砖石材料构建支护结构,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适应性。这些支护技术的广泛应用,旨在提高隧道的稳定性并降低施工风险。

2 当前支护技术的应用效果

目前,支护技术在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喷锚支护技术在施工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针对不同围岩条件进行实时调整,确保整体的稳定性。钢架支护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因其高承载力和快速施工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复杂隧道工况中,能够有效缩短工期,提高施工效率。而砌体支护因其成本低、材料易得,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大幅度提升了隧道的安全性,降低了事故率,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3 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当前的支护技术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部分传统支护方法在面对复杂地质和水文条件时显得不足,可能导致围岩失稳。例如,在粘土等软弱岩层中,喷锚支护的效果可能不如预期,易出现锚固失效。其次,施工过程中对支护材料的选择和支护结构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很难满足特定隧道的实际需求。此外,随着隧道深度的增加,由于荷载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现有支护技术仍需不断优化和完善。因此,对支护技术现状的深入分析有助于发现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创新思路,以提高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的施工安全性和经济性。

三、支护技术的优化策略

1 新型支护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为提高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的支护技术,研究和应用新型支护材料显得尤为重要。新型材料,如高分子复合材料、纤维增强混凝土和高性能混凝土,具有较高的强度、耐久性和抗渗透性。高分子复合材料重量轻、抗腐蚀,适用于湿度较大的环境,并能有效延长隧道的使用寿命。此外,纤维增强混凝土提高了材料的韧性和抗裂性能,能够更好地适应围岩的变形及挤压。

2.1 加强支撑与安装技术

新型支撑与安装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改进支护结构的效率与稳定性。例如,采用模块化支撑设计可以实现快速安装与拆卸,减少施工时间,提高施工效率。同时,在支撑结构中引入可调节的支撑装置,使其能够根据围岩的变动进行实时调整,从而增强整体的稳定性。此外,施加合理的预应力技术也能有效减少支撑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形和疲劳,确保长时间的安全使用。这样的加强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围岩失稳的风险,提高支护结构的可靠性。

2.2 采用智能监测技术

智能监测技术的引入,为支护结构的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通过在隧道施工中布置传感器,实时监测围岩的应力、应变和位移等参数,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为支护设计提供数据支持。这种实时监测系统不仅可以提高施工的安全性,还能有效指导后续的施工进程和维修改善。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分析,可以预测围岩的变化趋势,为支护设计调整提供依据。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智能监测设备的成本逐渐降低,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提供了保障。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支护技术的优化能够实现显著的经济与安全效益,从而促进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的可持续发展。

3 施工工艺的优化

3.1 分段施工技术

分段施工技术是指将隧道的施工过程划分为若干段落进行作业。这种方法能够使每个段落的施工更加集中和高效,减少各段之间的干扰。同时,分段施工可以针对不同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提高整体施工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在施工过程中,分段技术还方便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从而进一步保障施工安全。

3.2 动态调整支护方案

动态调整支护方案是根据施工进度和实际围岩状况,实时优化支护设计和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通过不断收集与分析围岩的监测数据,可以对支护方案进行及时调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变化和挑战。这种灵活的支护策略不仅提高了支护的有效性,还能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迅速反应,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通过动态调整,施工团队可以在确保项目进度的同时,有效保护工人安全和隧道的整体稳定性,实现施工与安全的双重保障。

四、总结

本文针对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围岩的稳定性及支护技术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分析围岩的影响因素及当前支护技术的应用现状,提出了新型支护材料、支护结构改进及施工工艺优化等策略。本文总结了有效的优化方法,旨在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推动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鸿,郭延辉,宋琴,等.山区高速公路岩溶隧道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研究[J].中国水运,2022,(17):126-129.

[2]崔智昊.山区高速公路浅埋软岩隧道围岩变形分析及支护对策研究[J].公路,2015,60(09):294-297.

[3]江勇顺,李天斌,张广洋.山区高速公路隧道围岩分级智能判别系统初探[J].现代隧道技术,2013,50(05):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