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枢纽景观化设计策略研究
孔令峰
烟台恒兴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64100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水利枢纽工程在防洪、灌溉、供水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水利枢纽设计往往侧重于工程功能,忽视了其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河道闸坝作为常见的水利枢纽形式,其生硬的工程形象与周边城市环境格格不入,成为城市景观中的“ 伤疤” 。因此,开展水利枢纽景观化设计研究,尤其是针对城市河道闸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景观化设计不仅能改善水利枢纽的视觉形象,还能促进生态环境的修复与改善,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多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空间,实现水利工程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二、生态融合策略
(一)科学选址布局,保护生态脉络
城市河道闸坝的选址与布局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与稳定性至关重要。应进行全面生态调查,避开生态敏感区,减少环境破坏。保持河流自然形态,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闸坝布局应顺应河流自然走向,避免过度改变。合理布局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河流生态廊道,对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至关重要。设计时应确保廊道连续性,设置生物通道,保障生态运转。
(二)优选生态材料,践行绿色施工
选择生态友好的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对闸坝建设的环境影响至关重要。优先使用本地天然材料如石材、木材,以减少运输造成的能耗和污染,同时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减少人工合成材料的使用,选择可降解、可回收的环保材料。在施工工艺上,生态护坡技术如植草护坡和石笼护坡,不仅增强边坡稳定性,还促进植被生长和生态恢复。例如,某城市河道闸坝改造结合了植草和石笼护坡,有效改善了河道生态。
(三)构建生态水系,促进生态循环
构建生态水系对河流生态流量维持、水生生物繁衍和水体净化至关重要。鱼道是确保鱼类洄游通道的关键措施,可促进鱼类繁殖。设计鱼道时需考虑鱼类特性,以确保其通过。例如,某水利枢纽工程的仿自然鱼道提升了过鱼效率,保护了鱼类资源。生态补水口的建设对河流生态流量维持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干旱或水资源短缺时,它能适时适量补水,维持河流生态功能,促进水体流动交换,提高水质。
三、文化表达策略
城市河道闸坝不仅是水利工程设施,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闸坝景观化设计中,能够增强闸坝的文化内涵和地域认同感。一方面,可以从城市的历史典故、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应用于闸坝的外观设计。例如,在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可以将传统建筑的飞檐斗拱、雕花门窗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到闸坝的栏杆、亭台等部位,使闸坝成为城市文化的展示窗口。另一方面,结合当地的文化活动,打造具有特色的闸坝景观空间。例如,在闸坝周边设置文化广场、民俗展示区等,定期举办文化节、民俗表演等活动,让市民和游客在欣赏水利景观的同时,深入了解城市的文化底蕴,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功能拓展策略
传统城市河道闸坝主要承担防洪、排涝、调节水位等水利功能,景观化设计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其功能,满足城市居民多样化的需求。首先,增加休闲娱乐功能。在闸坝周边规划建设亲水平台、步行栈道、观景亭等休闲设施,为市民提供亲近水体、观赏风景的场所。同时,设置儿童游乐区、健身区等,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休闲需求,使闸坝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其次,融入科普教育功能。通过设置水利知识展板、模型展示区等,向市民和游客普及水利知识,介绍闸坝的工作原理和重要作用,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和科学素养。此外,还可以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将闸坝与周边商业、旅游等功能有机结合。例如,在闸坝附近开发水上旅游项目,打造特色商业街区,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水利枢纽的综合效益提升。
五、美学营造策略
美学营造是水利枢纽景观化设计的重要手段,能够提升闸坝的视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在闸坝的外观设计上,要注重比例、尺度、色彩的协调搭配。闸坝的整体造型应简洁大方,与周边城市建筑风格相呼应,避免过于复杂和突兀的设计。同时,合理运用色彩心理学原理,选择适宜的色彩方案。例如,采用清新自然的色彩,如蓝色、绿色等,能够给人带来舒适、放松的感觉,增强闸坝与水体、周边环境的融合度。在景观细节处理上,要注重材质的质感和纹理。通过精心挑选建筑材料,如石材的粗糙质感、木材的温暖纹理等,营造出丰富的视觉层次和触觉体验。此外,灯光设计也是美学营造的重要环节。合理布置景观照明,突出闸坝的重点部位和特色景观,营造出温馨、浪漫的夜间景观效果,使闸坝在白天和夜晚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六、案例分析——以某城市河道闸坝景观化改造为例
某城市河道闸坝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原有闸坝形象陈旧,与周边现代化的城市环境极不协调。在景观化改造中,设计团队充分运用上述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生态融合方面,对闸坝周边进行了生态修复,采用植草护坡技术,种植了多种本地水生植物,构建了生态湿地,为鸟类和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场所。同时,设置了生态补水口,保障了河流的生态流量。在文化表达上,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将当地传统建筑的元素融入到闸坝的栏杆和亭台设计中,并在周边设置了文化长廊,展示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水利文化。在功能拓展方面,规划建设了亲水平台、步行栈道、儿童游乐区等休闲设施,满足了市民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还结合周边商业资源,开发了水上旅游项目,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美学营造上,对闸坝的外观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简洁流畅的线条和清新自然的色彩,使其与周边环境相得益彰。同时,精心布置了景观照明,营造出美轮美奂的夜间景观效果。改造后的闸坝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观之一,受到了市民和游客的广泛好评。
结论
城市河道闸坝景观化设计是提升城市水利枢纽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通过生态融合、文化表达、功能拓展和美学营造等策略的综合运用,能够实现闸坝与城市景观的和谐共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传承和弘扬城市文化,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在实际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特色和城市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设计方案,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水利枢纽景观。同时,要加强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水利、景观、生态、文化等领域的专业优势,共同推动水利枢纽景观化设计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建设美丽宜居城市做出贡献。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水利枢纽景观化设计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不断创新和完善设计理念与方法,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鲁宇闻,俞浩.水环境模型支持下的城市河道管理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 2021(9):3.
[2]成水平,吴娟,尹大强,等.城市河湖水系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治理技术研究与示范[J].建设科技, 202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