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中传统动作元素的数字化采集与舞蹈教育课程资源库构建

作者

勾佳琦 西北民族大学

一、引言

民族民间舞蹈(如秧歌、傣族孔雀舞、藏族弦子舞)的传统动作元素,是经过数代艺人打磨的文化精华,蕴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与审美特质。当前,传统传承模式依赖 “ 师徒口传身授” ,存在三大局限:一是传承人老龄化严重(部分非遗舞蹈传承人超 70 岁),动作记忆易退化;二是口传心授易导致动作变异(如同一舞蹈的手势细节在传承中出现偏差);三是线下传承覆盖面窄,难以满足舞蹈教育普及需求。数字化采集通过技术手段精准记录动作细节,课程资源库则实现动作元素的标准化教学转化,二者结合为民族民间舞蹈传承突破时空限制、融入现代教育提供新路径。因此,研究传统动作元素的数字化采集与课程资源库构建,对保护民族文化基因、推动舞蹈教育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二、民族民间舞蹈传统动作元素的数字化采集路径

2.1 采集技术选型:多维度技术协同适配

传统动作元素数字化采集需结合舞蹈特点,选择 “ 精准捕捉 + 高清记录 + 数据存储” 的多技术协同方案:动作捕捉技术优先选用光学捕捉系统(如 12 摄像头 OptiTrack 系统),通过贴在舞者关键部位(头部、肩、肘、髋、膝、踝)的标记点,实时采集三维动作数据(精度达毫米级),精准记录动作的角度、轨迹、速度(如秧歌 “ 踢步” 的膝盖弯曲角度、孔雀舞 “ 孔雀手” 的手指关节轨迹);对不适合贴标记点的细腻动作(如维吾尔族舞蹈的手腕翻转),搭配红外深度相机(如 Kinect)辅助采集,避免标记点影响动作连贯性;视频记录采用 4K 超高清多机位拍摄(正面、侧面、背面各 1 台机位),同步录制动作细节与面部表情,后期可通过慢放、定格展示动作难点(如藏族舞蹈 “ 弦子步” 的重心转移);数据存储采用 “ 动作数据文件(.bvh 格式) + 视频文件 + 文字说明” 的打包模式,存储于云端数据库,确保数据可追溯、可复用,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数据丢失。

2.2 采集流程设计:标准化步骤保障质量

数字化采集需遵循 “ 前期准备 - 现场采集 - 后期处理” 的标准化流程,确保动作元素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前期准备阶段,组建 “ 传承人 + 舞蹈学者 + 技术人员” 团队,与传承人深度沟通,明确舞蹈的核心动作元素(如傣族孔雀舞的 “ 提腕” “ 点步” )、文化寓意(如 “ 孔雀手” 象征孔雀的灵动),制定采集清单(包含动作名称、完成标准、重复次数);现场采集阶段,选择无风、光线稳定的室内场地,先由传承人完整演绎舞蹈,再按清单逐一拆解动作,每个动作重复采集 3-5 次(取最优数据),采集时由舞蹈学者实时监督,确保动作符合传统标准(如纠正偏离传统的手势角度),技术人员同步记录动作参数(如 “ 踢步” 的完成时间、移动距离);后期处理阶段,对采集的三维动作数据进行降噪处理(去除环境干扰导致的异常数据),将动作数据与高清视频进行时间轴对齐,生成“ 动作数据 + 视频同步播放” 的可视化文件,同时由传承人、学者共同撰写动作文字说明(包含动作要领、文化背景),形成完整的动作数字档案。

三、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课程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

3.1 资源库架构设计:三层内容体系适配教育需求

课程资源库需围绕舞蹈教育的 “ 学动作 - 懂文化 - 会教学” 需求,构建三层内容体系:基础层为 “ 传统动作元素库” ,按民族分类存储数字化动作资源(如汉族秧歌库、傣族舞蹈库),每个动作包含三维数据文件(支持动作拆解、慢放)、4K 教学视频(分步骤演示动作要领,如 “ 孔雀手” 从手指并拢到展开的分解)、文字说明书(标注易错点,如 “ 踢步”易出现的重心不稳问题);中间层为 “ 文化解析模块” ,配套动作元素添加文化背景视频(如采访传承人讲述动作起源)、民族服饰与音乐介绍(如藏族弦子舞的伴奏乐器 “ 弦子” 的音色特点),帮助学习者理解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应用层为 “ 教学方案库” ,针对不同教育场景(中小学舞蹈课、高校舞蹈专业、社会培训机构)设计标准化教案(如中小学秧歌教学的 45 分钟课时安排)、教学 PPT(含动作示意图、文化知识点)、考核标准(如 “ 踢步” 的考核评分维度:角度准确性、节奏稳定性),实现动作元素与教学实践的无缝衔接。

3.2 资源库应用场景:多维度服务传承与教育

课程资源库需通过多场景应用,最大化发挥传承与教育价值:在传承人保护方面,资源库为传承人建立 “ 数字档案” ,存储其演绎的完整舞蹈与动作细节,避免因年龄增长导致的动作流失,同时支持传承人通过资源库对比年轻舞者的动作,及时纠正传承偏差;在学校舞蹈教育中,教师可调用资源库的分解教学视频(如慢放孔雀舞 “ 点步” 的重心转移过程),解决传统教学中 “ 动作太快看不清” 的痛点,学生可课后通过云端访问资源库,反复观看复习;在社会普及方面,资源库通过微信小程序、教育平台开放部分免费资源(如基础动作教学视频),吸引大众学习民族民间舞蹈,同时支持舞蹈创作者调取动作元素进行创新(如将秧歌 “ 踢步” 融入现代舞编创),实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推动民族民间舞蹈在当代的活态发展。

四、结论

民族民间舞蹈传统动作元素的数字化采集,是解决 “ 传承断层” 的技术基础;课程资源库则是实现 “ 教育普及” 的核心载体,二者结合构建了 “ 采集 - 存储 - 教学 - 创新” 的传承闭环。实践表明,数字化采集可将动作记录精度提升至 98% 以上,课程资源库可使舞蹈教学效率提升 50% ,有效降低学习门槛。未来,需进一步优化采集技术(如研发无标记点动作捕捉系统)、丰富资源库内容(增加更多小众民族舞蹈),推动民族民间舞蹈从 “ 小众传承” 走向 “ 大众共享” ,让传统动作元素在数字化时代焕发新活力。

参考文献

[1]周莉,茅若寒,李凤. 非遗数字化:从大鼓凉伞舞动作符号提取传统民间表演服饰设计基因[J].纺织科技进展,2025,47(07):6-10+16.DOI:10.19507/j.cnki.1673-0356.2025.07.010.

[2]周莉,金玉婷,宗和云,等. 非遗数字化:从铜梁龙舞动作符号提取传统竞技类表演服饰设计基因[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3,2(08):102-104.DOI:10.16824/j.cnki.issn10082832.2023.08.031.

[3]薛伟庆.朝鲜族舞蹈基本动作数字化保护研究[D].延边大学,2021.DOI:10.27439/d.cnki.gybdu.2021.0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