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中的施工环境管理与生态保护
马燕
重庆大足石刻旅游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施工活动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显著影响。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扬尘、废弃物排放与土地扰动问题若未有效管控,将导致生态系统退化与城市环境恶化。为提升绿色施工水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必须建立健全的施工环境管理机制,强化施工各环节的生态保护意识。本文围绕施工现场环境污染控制、生态保护措施与环境管理制度建设展开探讨,为建筑施工绿色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关键词:施工环境;生态保护;绿色管理
一、建筑施工环境管理现状与主要问题分析
(一)建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特征
建筑施工作为一种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在其推进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资源消耗与环境扰动。施工现场普遍存在大量土石方开挖、机械设备运行频繁、建筑材料堆放无序等现象,直接引发扬尘、噪声、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排放问题。工程建设过程中,场地内植被被清除,水土流失现象明显,原有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运输车辆频繁进出,也加剧了区域道路污染与交通压力。施工过程中的油污泄漏、混凝土残留与化学品使用不当,易造成土壤与地下水污染。施工现场若未采取有效封闭措施,还可能将污染物扩散至周边居民区,影响空气质量与公众健康。因此,施工活动的环境影响具有广泛性、持续性与外部性特征,亟需系统管控。
(二)施工现场环境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部分施工单位在环境管理方面仍存在认知不足、制度缺失与执行乏力等问题。管理人员环保意识薄弱,将环境保护视为附属工作,未将其纳入施工管理主流程。施工组织设计中缺乏环境风险评估与污染预控方案,缺少对环境敏感点的识别与保护措施安排。现场未配备专职环保人员,环境监测数据缺失或流于形式,难以对污染排放进行动态监控。施工单位为追求工期进度与成本控制,忽视对环保设施的投入与运行维护,部分施工现场无有效的扬尘控制装置与噪声屏蔽设施。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废水、废油等未按规范处理,甚至出现随意倾倒、直排下水道等违法行为,造成严重环境隐患。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绿色施工理念的落地实施。
(三)建筑施工环境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需求
为了有效规范施工活动中的环境保护行为,亟需构建统一、系统、可操作的施工环境管理标准体系。标准体系应涵盖施工准备、施工过程与后期验收各阶段的环境管控内容,明确各类环境指标控制标准与操作规程。建设单位在项目招标阶段应明确环保管理要求,将环保技术措施纳入合同条款,形成强制性约束。施工单位应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环境管理责任体系,设立专人负责环境监测与管理工作。制度体系中应包括施工噪声控制、扬尘治理、污水处理、固废处置、绿地保护与应急响应等多个子系统,确保每一项环境影响因素均可控、可查、可追责。
二、施工过程中的生态保护技术与管理策略
(一)扬尘与噪声控制的现场管理与技术应用
建筑施工过程中扬尘与噪声问题是影响施工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需通过多层次技术措施与现场管理手段加以控制。扬尘治理可从源头、过程与末端三个环节入手。在源头控制方面,施工现场应进行硬化处理,材料堆放区域设立围挡与喷淋系统,减少风力作用下的扬尘扩散。运输车辆进出施工现场时应进行清洗,防止携带泥土外溢。过程控制中,拆除作业、土方作业与混凝土浇筑等高扬尘环节应设置雾炮机或喷雾装置,实现高效降尘。末端治理中应安装空气质量监测设备,实时反馈扬尘浓度,动态调整降尘策略。噪声控制方面,可通过设置隔音板、限制高噪设备使用时间、选择低噪设备与加强机械设备的定期保养等措施降低施工噪音影响。施工现场应根据作业时间设置噪声管理制度,避开夜间与节假日高敏感时间段,减少对周边居民的干扰。
(二)施工废弃物的分类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策略
施工现场产生的建筑废弃物种类繁多,包括砖石、混凝土残渣、钢筋头、木模板、包装材料与生活垃圾等。若不加以规范管理,不仅污染环境,还浪费大量可再利用资源。施工单位应在施工现场设置建筑垃圾分类收集区,明确不同类别废弃物的收集方式与运输路线。对于可回收材料,如废钢筋、废木材、塑料包装等应分类存放并定期回收。混凝土残渣可通过粉碎后用于地基垫层或道路基层材料,实现资源化利用。装修施工中的废弃涂料与溶剂需严格按照危险废物管理规范进行处理,禁止直接排入排水系统。生活垃圾应设置独立收集系统,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建筑垃圾运输过程中应全程密闭运输,防止沿途洒漏造成二次污染。通过制度建设与技术手段配合,形成“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一体化的建筑废弃物管理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三)施工场地水土保持与植被保护的实践路径
施工过程对土地的扰动是生态破坏的重要来源,尤其在山区或水源地周边地区,若未采取有效水土保持措施,极易导致泥石流、水土流失与地表植被退化问题。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应开展水土流失风险评估,编制专项水土保持方案并纳入施工组织设计中。在土石方作业区域,应设置临时挡土墙、排水沟与沉砂池等设施,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泥沙下泄。对于开挖坡面,应进行分段分层开挖,并及时实施护坡绿化,避免形成大面积裸露面。基础开挖后应尽快完成回填作业,减少土地暴露时间。植被保护方面,施工前应建立植被调查台账,明确需保留的树木、灌木与草地范围,采取支护围挡措施避免机械碾压破坏。工程完工后应开展植被恢复作业,选用本地植物进行绿化种植,提升生态恢复的适应性与成活率。水土保持与植被保护的有效实施,不仅有助于控制环境污染,也为项目区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四)绿色施工技术在生态保护中的综合运用
绿色施工技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施工现场生态保护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绿色施工强调全过程环保理念,将节能减排、资源循环与生态保护贯穿于项目实施全过程。在施工材料选择方面,应优先使用节能环保材料与可再生资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施工工艺上推广装配式施工、干作业施工与机械化施工模式,减少现场湿作业对环境的污染。施工过程管理中应引入信息化手段,通过施工管理平台实时监控能源消耗、废弃物产生与排放指标,实现动态环境管理与数据化决策。能源系统中应用太阳能照明、高效节能电机与施工设备,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办公与生活区应设立绿色生活管理制度,推广垃圾分类、节水节电措施与绿色出行方式。绿色施工技术的实施不仅体现了施工企业对社会责任的积极履行,也提升了项目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
三、结束语
建筑施工中的环境管理与生态保护工作是实现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建设目标的关键环节。通过规范施工现场污染控制行为、推动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强化环境管理制度建设与提升施工单位生态保护意识,能够有效降低工程建设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生态保护不应成为施工的附属议题,而应融入每一道工序与管理环节中,成为衡量项目质量与企业责任的重要标准。施工环境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不仅保障了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也为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贡献了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研究[J].建筑科学,2023,43(02):54-58.
[2]张宏伟.绿色施工视角下的建筑工程生态保护技术应用[J].中国建设信息化,2023,43(06):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