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游戏化思维赋能数学课堂:基于双减政策下的小学计算教学创新实践

作者

花佳

昆山开发区夏驾河小学

一、“ 双减” 背景下小学计算教学现存问题

(一)教学方式固化,学生兴趣不足

部分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仍沿用传统模式,过度依赖教材与黑板讲解,将计算法则、运算步骤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反复强调与机械训练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与趣味性,未结合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感受到计算学习的乐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尤其低段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固化的教学方式难以维持学习专注度,影响教学效果。

(二)练习设计机械,加重学生负担

“ 双减” 政策明确要求减少机械重复性作业,但部分教师在计算教学中仍以“ 海量习题” 作为巩固手段,练习内容多为单一的计算题,缺乏层次性与创新性。这种机械练习不仅占用学生大量课后时间,加重作业负担,还无法帮助学生理解计算背后的逻辑与意义,仅能提升短期计算熟练度,长期来看易导致学生思维僵化,难以灵活运用计算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与“ 减量提质” 的要求不符。

(三)教学与生活脱节,应用能力薄弱

计算知识源于生活且应用于生活,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计算与生活的联结,仅关注“ 算得对、算得快” ,未挖掘生活中的计算场景,也未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计算任务。学生虽能熟练完成课本上的计算题,却难以将计算知识应用到购物计价、时间计算、物品分配等实际生活场景中,无法理解计算的实用价值,导致“ 算理理解不深、应用能力薄弱” ,不符合“ 双减” 政策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二、游戏化思维赋能小学计算教学的创新实践路径

(一)锚定“ 双减” 目标,设计游戏化教学目标

游戏化教学目标需兼顾“ 减负” 与“ 提质” ,避免为游戏而游戏。教师需结合计算教学的知识目标(如掌握运算法则、理解算理)与能力目标(如提升计算准确性、培养思维灵活性),融入游戏化元素设计分层目标:基础层目标通过低难度游戏(如“ 数字配对” “ 口算接龙” )帮助学生掌握基础计算方法,减轻理解负担;提升层目标通过中等难度游戏(如“ 计算闯关” “ 错题寻宝” )引导学生深化算理理解,提升计算熟练度;拓展层目标通过高难度游戏(如“ 生活计算挑战” “ 计算谜题破解” )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各层级目标相互衔接,既确保全体学生达成基础要求,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拓展空间,符合“ 双减” 下因材施教的要求。

(二)结合计算内容,开发游戏化教学活动

根据不同学段、不同类型的计算内容,开发适配的游戏化教学活动,将计算知识融入游戏过程。低段整数计算可设计“ 情境类游戏” ,如“ 超市小掌柜” (模拟购物计算总价)、“ 数字城堡探险” (通过口算解锁城堡关卡),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计算意义;中段小数、分数计算可设计“ 竞技类游戏” ,如“ 计算擂台赛” (小组间抢答竞赛)、“ 运算拼图” (将算式与结果对应拼图),通过竞争与合作激发学习动力;高段复杂运算可设计“ 探究类游戏” ,如“ 计算谜题破解” (根据线索推导算式)、“ 生活问题解决营” (结合行程、工程问题设计游戏任务),引导学生在探索中理解算理、提升应用能力。游戏活动设计需控制时长,确保课堂效率,避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

(三)优化评价方式,落实“ 减量提质”

结合游戏化教学特点,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替代传统“ 唯分数” “ 唯速度” 的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兼顾“ 过程” 与“ 结果” ,既关注学生计算

结果的准确性,也关注游戏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思维表现,如在“ 计算闯关” 游戏中,不仅评价闯关成功率,还关注学生是否能主动分析错题原因、帮助同伴解决问题;评价方式采用“ 即时性评价 + 阶段性评价” ,课堂上通过游戏积分、勋章奖励等即时反馈激发学生积极性,课后通过“ 计算能力成长档案” 记录学生进步,避免频繁测试与机械评价;评价主体引入学生自评与互评,让学生在反思与交流中认识自身不足,提升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 减负” 与“ 提质” 的双重目标。

三、游戏化思维赋能小学计算教学的实施保障措施

(一)提升教师游戏化教学设计能力

教师是游戏化教学实施的关键,需通过专项培训提升教师的设计与实践能力。培训内容可包括“ 游戏化教学理论” “ 计算知识与游戏融合方法”“ 不同学段游戏设计技巧” 等,帮助教师理解游戏化思维的核心不是“ 玩” ,而是通过游戏实现教学目标;同时,组织教师开展游戏化教学研讨活动,分享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共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 如何平衡游戏趣味性与教学有效性” “ 如何控制游戏课堂秩序” ,通过经验交流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为游戏化教学落地提供专业支撑。

(二)搭建家校协同育人桥梁

“ 双减” 背景下的教学创新需家校协同配合,教师需通过家长会、班级群等渠道,向家长解读游戏化教学的意义,说明其对减轻学生负担、提升学习兴趣的作用,消除家长“ 游戏化教学是‘ 不务正业’ ” 的误解;同时,为家长提供家庭游戏化计算练习建议,如“ 亲子计算桌游” “ 生活计算小任务” (如让孩子记录家庭开支、计算食材用量),引导家长将计算练习融入家庭生活,避免课后机械刷题,形成“ 课堂游戏化教学—家庭生活化练习” 的协同模式,切实减轻学生课后负担。

(三)优化教学资源支持

充足的教学资源是游戏化教学实施的基础,学校需为教师提供资源支持。一方面,配备适合计算教学的游戏化教具,如数字卡片、运算拼图、计算桌游等,满足低段学生直观感知需求;另一方面,搭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整合优质的计算教学游戏资源,如在线计算闯关小程序、互动式计算动画等,方便教师根据教学需求选用;同时,鼓励教师自主开发本土化游戏资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简单易操作的游戏,如利用校园场景设计“ 操场长度计算” “ 班级人数统计” 等游戏,提升资源适配性。

结束语

“ 双减” 政策下,小学计算教学的创新核心是“ 以生为本” ,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实现“ 轻负高质” 。游戏化思维为计算教学提供了新方向,其通过趣味性的游戏设计、互动性的教学活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既能减轻学生机械练习负担,又能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计算能力,契合“ 双减” 政策要求。当前计算教学中存在的方式固化、负担过重、应用薄弱等问题,可通过设计游戏化教学目标、开发游戏化教学活动、优化游戏化评价方式等路径解决,同时依托教师能力提升、家校协同、资源支持等保障措施,确保创新实践落地。

参考文献

[1]李迅速.“ 双减” 背景下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作业设计探析[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5,(09):58-59.

[2]于美娜.“ 双减” 政策下小学数学课堂提质增效实践探索[J].新校园,2025,(08):39-40.

[3]崔旭.“ 双减” 政策背景下劳动教育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研究,2025,(15):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