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视角下学院学生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耿至卓

杭州医学院

一、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现实挑战与辅导员角色定位

随着社会环境复杂化、教育信息化深入推进,高校学生安全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与挑战。从安全风险类型看,传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问题依然存在,心理危机、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新型风险日益凸显。据教育部相关数据显示,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网络诈骗案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校园封闭管理与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矛盾也对安全管理提出更高要求。

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的一线工作者,其角色定位决定了在安全管理中的独特优势。一方面,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密切,能够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轨迹,为风险预警提供“ 第一手信息” ;另一方面,辅导员兼具教育者、管理者、服务者三重身份,既能通过思想引导强化学生安全意识,又能协调资源解决实际问题,在安全事件处置中发挥“ 缓冲带” 作用。然而,当前部分辅导员存在安全管理意识薄弱、专业能力不足、协同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亟需构建系统化工作体系。

二、“ 四位一体” 全链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逻辑

基于辅导员工作特性,学院学生安全管理应打破“ 被动应对” 模式,构建“ 预防-干预-处置-反馈” 四位一体的全链条体系,实现从“ 事后处理”向“ 全程防控” 转变。

(一)预防环节:筑牢安全意识防线

预防是安全管理的核心环节,需从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发力。思想教育层面,辅导员应将安全知识融入日常思政教育,通过主题班会、案例分享、情景模拟等形式,开展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健康等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 安全第一” 的理念。制度建设层面,需建立学生信息动态档案,重点关注特殊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异常学生、违纪学生等),通过“ 一人一档” “ 每周谈心” 等机制,及时捕捉风险信号。

(二)干预环节:建立分级响应机制

针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应根据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干预。对于一般性风险(如晚归、违规使用电器),由辅导员进行批评教育并督促整改;对于中度风险(如同学矛盾、轻微心理波动),启动“ 辅导员-班干部-心理委员” 协同干预小组,通过沟通调解、情绪疏导化解问题;对于高风险(如严重心理危机、校外人员滋扰),立即上报学院和学校相关部门,联动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等力量介入,避免风险升级。

(三)处置环节:规范应急处理流程

安全事件发生后,辅导员需快速响应、规范处置。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学校应急预案,明确信息上报、现场处置、善后安抚等流程,避免因操作不当扩大影响;另一方面,要注重人文关怀,及时与学生及家长沟通,做好情绪疏导和权益保障工作。例如,在学生遭遇网络诈骗后,辅导员既要协助报警、联系相关部门止损,也要关注学生心理状态,防止其因自责产生极端情绪。

(四)反馈环节:完善闭环管理机制

每起安全事件处置后,需通过“ 复盘会” 形式总结经验,形成《安全事件分析报告》,内容包括事件起因、处置过程、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同时,将典型案例纳入安全教育素材库,通过“ 以案释法” 强化教育效果。此外,辅导员应定期梳理安全管理数据,分析风险高发领域(如特定年级、特定季节),针对性调整管理策略,实现“ 处置一起、教育一片、完善一方” 的闭环管理。

三、提升辅导员安全管理能力的实践路径

(一)强化专业素养,打造“ 一专多能” 队伍

高校应加强辅导员安全管理能力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技能 workshop、案例研讨等形式,提升其在心理危机干预、法律常识、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专业水平。同时,鼓励辅导员考取心理咨询师、急救员等资格证书,组建“ 安全管理骨干团队” ,形成“ 日常管理有基础、专业问题能应对” 的能力体系。

(二)构建协同网络,凝聚管理合力

辅导员应主动对接学校职能部门,建立“ 学院-保卫处-学工部-后勤集团” 联动机制,明确各方职责与协作流程。例如,与保卫处合作开展宿舍安全排查,与心理咨询中心共建“ 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 ,与后勤部门协同解决宿舍设施安全隐患。同时,发挥学生自治作用,选拔培养一批责任心强的安全委员,形成“ 辅导员统筹、学生骨干参与” 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三)善用信息技术,提升管理效能

借助智慧校园平台,构建学生安全信息管理系统,整合学生考勤、健康打卡、宿舍用电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异常行为(如长期未出寝、频繁深夜外出),实现风险自动预警。此外,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推送安全知识和预警信息,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和趣味性。例如,针对电信诈骗高发态势,制作“ 反诈小剧场” 短视频,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防范知识。

(四)突出人文关怀,实现“ 刚柔并济”

安全管理既要坚守制度底线,也要体现育人温度。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与学生建立信任关系,通过“ 深度谈话” 了解学生真实需求,将安全管理与思想引导、生活服务相结合。例如,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提醒其防范网贷风险的同时,主动协助申请助学金;对少数民族学生,在强调宿舍安全的同时,尊重其生活习俗,避免简单化管理引发抵触情绪。

四、结语

高校学生安全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辅导员以“ 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安全理念融入育人全过程。通过构建“ 预防-干预-处置-反馈”全链条体系,提升专业能力,凝聚协同合力,才能实现从“ 保安全” 到“ 促成长” 的深层转变,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Z].2014.

[2] 王占仁.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3] 李颖.高校学生安全管理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1(12):45-47.